淇河文化研究  第十一卷 2017年
       

文史资料 - 淇门的故事
淇门的故事

 
作者:刘振生  加入时间:2017-6-17 14:35:29

 

 


淇门升仙塔 资料图


□刘振生

淇门位于浚县西南30公里处,因淇河在这里汇入卫河而得名。它不仅地理位置特殊,而且历史文化也比较丰厚。

地处浚、汲(卫辉)、淇三县交界处的淇门,黄、卫、淇三河环拱,自古既是进攻之要塞又是防御之屏障,故而成为闻名遐迩的重镇,史志典籍多有记载。汉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出兵北伐,为转运兵马粮草,下枋木迫使淇河改道东流进入白沟。对此《资治通鉴》载:“汉建安九年,魏武于水口下大枋木以成堰,遏淇水东入白沟,以通漕运。”隋大业四年(608年),隋炀帝征发百万民众,循白沟故道开挖永济渠,淇水经淇门入永济渠,即后来的大运河。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卫辉府志·古迹》也载:淇门镇“元时远道,自封丘中栾镇陆运至淇门,转卫河水运下达京津。”对于淇门古镇的价值,明正德元年(1506年)《大名府志》说:淇门镇,淇水之口巨镇也。淇门也是兵家争夺的军事要地。清嘉庆《浚县志》载:唐大顺元年(890年),朱温自黎阳渡河伐魏博,朱遣部将庞师古进军淇门。五代后梁龙德二年(922年),戴思远袭卫州,攻陷淇门。明洪武元年(1368年),大将徐达率军平定中原,自封丘中栾镇渡河,下卫辉,兵至淇门镇。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县署在淇门设水栅,派兵把守。清同治五年(1866年),先修寨墙,后驻军队,并造有碉堡、炮楼。新中国成立前夕,国民党政府于淇门设行署,纠集浚、汲、淇三县反动武装2000余人成立三县指挥部。

淇门不仅是军政重地,还是名副其实的文化圣地。周敬王十年(前510年),孔子为宣传儒家思想来到卫国开堂讲学,淇门便是重要的一站。为纪念孔子,传承儒家思想,宋熙宁年间,杨弼于讲学旧址修建宣圣讲堂,即孔子圣人庙。自此之后,淇门尊师重教、崇儒尚学之风便绵延不衰。清光绪年间,淇门设有坚正义学,为浚县十所义学之一。清后期,淇门设社学,为浚县九所社学之一。淇县、汲县、滑县、延津等县青年于此求学者众多,不少人成为乡之良才、国之栋梁。

历史上淇门有寺观庙宇十多处,其中升仙塔最为著名。该塔是浚县唯一的古塔,建于清代,高10米,七级。设东西两门,西门题额“升仙塔”,东门题额“风雪避”。据传为纪念道教丘处机、刘处玄、谭处端、马丹阳四大真人在此飘逝升仙而建,也与汉光武帝刘秀曾在此避风雪有关。

升仙塔也称风雪避。西汉从元帝刘(shì)开始走向衰落,此后的元、成、哀、平帝一代不如一代。元帝皇后、成帝刘骜(áo)生母王政君的侄子王莽,废掉西汉最后一个皇帝建立了新朝,实行新政,未获成功,导致天下大乱,群雄逐鹿。当时,东汉建朝皇帝刘秀力扫四方,声威大震。王莽怕天下被夺,决心铲除他。王莽在黄河以北地区与刘秀数次激战。相传,在一年的隆冬时节,刘、王两军在鹤壁西部山区展开了一场激战,刘秀草尽粮绝,军士死伤惨重,他和手下十几个人左冲右突杀开一条血路逃出重围,一路向东边的平原跑去。王莽跃马直追。这时的刘秀,经过一夜征战,早已人困马乏。俗话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偏偏这时天空浓云四合,竟降下大雪。只见天地之间茫茫苍苍,大雪纷纷扬扬,风狂雪猛,雪陷马蹄。刘秀勉强渡过卫河,来到淇门现在的升仙塔处,行走越来越吃力,后边王莽追得又紧。刘秀心急如焚——倘若被王莽追上,哪还有我刘秀的活路?想不到我刘秀征战南北,纵横沙场,即使满怀冲天壮志,眼下也要被擒受辱。想到这里,不觉仰天悲叹,激愤地呼喊:“苍天啊苍天,我刘秀命该如此,也就作罢。如命不该绝,就让风雪为我避开吧!”

刘秀这发自内心的一喊,恰好让巡值到此的六丁(丁卯、丁巳、丁未、丁酉、丁亥、丁丑)六甲(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神仙听见,他们从秘籍上见过刘秀其名,知道他是真命天子。众神把刘秀马前马后几十米内的雪吹到了别处,其他地方依然风雪迷漫,刘秀快马加鞭逃离。王莽的士兵被风雪遮住视线,看不清道路,误入淇河,不少人马掉进了冰窟窿。刘秀终于摆脱追兵,后来做了皇帝。从此,大雪纷飞之际,此地有风雪不入之神奇景象。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621230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站由淇县之窗网站运行和管理。  站长:老农(信箱qxzhd@126.com)  QQ:1036847795   网站电话:0392-7226249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豫ICP备09020854号          豫公网安备 41062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