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文化研究  第十一卷 2017年
       

文化新闻 - 商纣王安抚诸侯前要占卜吉凶
商纣王安抚诸侯前要占卜吉凶

 
作者:郭平  加入时间:2017-6-8 6:31:48
旅顺博物馆有一件甲骨精品,258个字记录一段历史

商纣王安抚诸侯前要占卜吉凶

 2017-06-02 08:12      来源:辽宁日报      作者:郭平 

  商朝都城宫殿原址复原图。(资料图)

  帝辛巡卜甲长20.45厘米,宽10.65厘米,河南安阳小屯出土。龟甲原件断为多片,部分残缺,后根据内容缀合。记录卜问商王出行情况,所卜时间自辛丑至辛巳,时间近两个月,出行之地都是殷墟附近诸地。字迹工整、秀逸。所属年代为商代末期,国家一级文物。

  核心提示

  那些存在3000多年的刻有文字的甲骨,称得上是无价之宝。然而,由于年代久远,这些瑰宝与参观者存在一层隔膜。在专家的指点下,记者在旅顺博物馆几经努力,弄懂了其中的一件甲骨精品——帝辛巡卜甲。

  这个帝辛即是大家熟知的商纣王,通过这件甲骨上258个字记载的内容,我们看到了一个与想象中不一样的商纣王。

  被日本人掠走后一度失踪

  旅顺博物馆器物部馆员翟跃群伸出右手大拇指,左手绕它划了一周说:“现存于世界各地博物馆中的15万余件甲骨中,绝大部分只有拇指盖大小。”随即,他用双手的食指和拇指围成一块成年龟大小的空间说:“这样对比就可以看出‘帝辛巡卜甲’的不同了,在现存甲骨中,它的块头是屈指可数的,它上面刻有258个字,是刻字最多的一块龟甲,所刻字数在现存全部甲骨中位居第二。甲骨中刻有字数最多的,是一块牛的肩胛骨。”

  之所以强调雕刻文字的数量,是因为甲骨价值的发现完全是因为上面刻有的文字。这种被人们称为甲骨文的文字是目前人类发现的最早汉字。

  我国甲骨文研究专家、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陈炜湛在他的《甲骨文简论》中,较为详细地讲述了甲骨文被人们认知的过程。发现甲骨文的时间也仅有118年,这种古老的汉字在中国大地上居然沉睡了3000多年。

  早在1899年以前,在河南省安阳县的农田中不断有甲骨发现,当地农民将其称为“龙骨”,捡拾后卖给药店,还有人终生以售“龙骨”为业。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这种药材到了时任国子监祭酒的王懿荣手中。王懿荣在检视药材时,无意中发现龙骨上刻有与金文相似的文字,惊讶不已。他本是金石学家,精于鉴别,马上就知道这种龟板一定很古老,便派人将文字比较清楚的甲骨全部买下。

  王懿荣经过考订,发现甲骨上记录的都是商代帝王的名字,而且文字奇古,认定是殷商遗物,于是开始大张旗鼓收购,不惜出重金收购,一片甲骨,他即出银二两。

  这个消息后来被清末重臣、金石学家端方知道了。当时山东潍县的古董商人范维卿收购了几片甲骨献给端方,他竟然每个字出酬银二两五钱。清代一两白银折钱一万文,端方一个甲骨文单字出价2.5万文,一时为之轰动,六文钱一斤的“龙骨”骤然身价数万倍,甲骨文声名迅速传开。

  1904年,正在南京同文书院读书的日本人岩间德幸运地收购到一片龟壳甲骨,并在当年学成毕业时带回日本,委托在日本京都大学工作的水野清一保管。1905年2月,岩间德再次来到中国,在东北推行殖民奴化教育活动。

  1932年,郭沫若听日本友人讲起此事,便请水野清一拍摄了这片甲骨的照片,还将其收录到他编著的《卜辞通纂》中,将其命名为“岩间大龟”。

  《卜辞通纂》出版,“岩间大龟”立即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名声大噪。之后,“岩间大龟”突然下落不明,此后学者在著述中,甚至包括后来的日本学者,都将其标注为“原物所在不明”。

        记录了商代占卜结果

  翟跃群告诉记者:“掌握甲骨文的一些基本字形、字意还是挺容易的,难在深入研究,毕竟已经发现的4500多个甲骨文字中,才有2000左右个字被研究人员破解,超过一半以上的字,不仅很多无法知道读音,甚至字意也不很清楚。”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甲骨文,翟跃群经常根据馆里安排,提供一些有关甲骨文的科普材料。

  他告诉记者,甲骨文其实就是记录商朝占卜情况的文字。

  研究发现,商朝时每逢重大事件,商王本人,或者由负责占卜的人,即甲骨文中记载为“贞人”的巫师进行占卜。当时人们在甲骨的背面钻出一个个深而圆的孔,再用刀具在钻孔附近凿出枣核形的槽。等到占卜时,“贞人”用燃着的树枝在钻凿的地方进行烧灼。

  翟跃群说:“根据热胀冷缩的原理,甲骨平滑的一面就会出现一些裂纹,‘贞人’就根据裂纹来判断吉凶,还把占卜的事情、判断的结果用青铜刀刻在裂纹的附近。”

  翟跃群对甲骨文认识有过一次飞跃,缘于旅顺博物馆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甲骨学殷商史研究中心合作进行的“旅顺博物馆藏殷墟甲骨文的整理与研究”科研项目。

  此前的2011年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先秦史研究室主任宋镇豪曾专程到旅顺博物馆进行甲骨文藏品调查,就是在这次调查中,他们惊讶地发现,长时间被研究人员认为“原物所在不明”的“岩间大龟”,其实就藏在博物馆。

  根据相关史料考证,时间应该在1933年前后,在旅顺担任教职的岩间德返回日本,他将这片甲骨卖给了当时日军统治下的旅顺博物馆。

  宋镇豪检视藏品时,发现完整的“岩间大龟”此时已经分成了三块,并且分别放在几个盒子里。研究人员摄取图片,并与郭沫若编撰的《卜辞通纂》中著录的照片进行比对,发现与当年的照片相比,现存甲骨左右上角及左侧已经残缺,而且磨蚀掉多个字迹。

  “岩间大龟”的命运激发了学者们对旅顺博物馆全部馆藏甲骨整理和保护的紧迫感。

  翟跃群说:“这个项目,不仅对我们馆藏甲骨进行了精细拍照、采集拓片、摹写三位一体的信息采集,而且使甲骨保存条件也大大改善了。”

  据介绍,正是在有关科研项目的支持下,旅顺博物馆新建了恒温恒湿的文物库,还专门为甲骨配置了樟木文物柜。“现在的甲骨长期安全存放没有问题。”翟跃群说。

  纣王为扭转局面安抚诸侯

  随着对甲骨研究的深入,研究人员也在一直琢磨给“岩间大龟”再取一个确切些的名称。如果细心人留意过,这片甲骨到现在已经出现过三个名字,除“岩间大龟”外,在展出时,它还被命名为“田猎卜甲”,这是依据对龟甲上记录文字初步研究得出的称谓。

  因为甲骨中的258个字都是围绕商纣王要前往多个地方巡视、田猎,卜问是否会有灾祸的事。

  但是,随着对甲骨的全面整理完成,人们对于“岩间大龟”又有了新的认识。

  翟跃群说:“我们的甲骨研究前辈根据甲骨文的字体特征,并结合甲骨中记录的商王的名字,已经成功将现存甲骨按年代先后分为五期。”

  根据五期甲骨各具特征的文字风格,人们意识到,这片甲骨记录的主人公便是大名鼎鼎的帝辛,也就是人们熟知的商代亡国之君——纣王。

  翟跃群说:“帝辛时期的甲骨存世数量较多,其突出特征是文字个体比较小,而且卜辞繁琐。”

  所谓卜辞繁琐就是记录事的文笔比较嗦,这种文风也成就了这片甲骨在字数上雄冠龟甲。据此,研究人员最终将其定名为“帝辛巡卜甲”。

  纣王这位亡国君主,至今没有给人们留下多少好印象,这主要来自《史记》中的记载,酒池肉林,炮烙之刑,都是纣王这个亡国之君的名签。到了明代,更有文学爱好者创作了《封神演义》,对这些抽象的词语作了绘声绘色的解读。

  那么史实究竟如何?

  目前可以肯定的是,汉代并没有文字记载有人曾经读过这些古老的甲骨文,所以,我们可以肯定,太史公关于他以前1000多年前发生的故事,应该是依靠当年留下的史料以及口口相传的故事为主要资料来源。

  与之相比,“帝辛巡卜甲”则来自当事人的记录,虽然不能逆转长期的历史评价,但可以让现代人看到一个多少与想象有所不同的形象。

  在具体录入甲骨文时,记者遇到很多困难,因为电脑字库中并没有那些文字,即使是许多已经被甲骨文研究人员破解了的文字。

  当然通读“帝辛巡卜甲”上的258个字,记者把握到几个重要关键词,其一为“辶”,专家推测其读音为[bì],有监督、安抚的意思,另一个是“田”,是古代帝王的狩猎活动,这样的活动打猎倒是在其次,主要目的是演兵。

  在“帝辛巡卜甲”可以读到“丁未卜,王辶于‘’,往来无灾”,“壬申卜,贞王田,往来无灾”……

  当时已经采用干支纪年法,但由于没有确切年代,所以无法判断具体日期。在“帝辛巡卜甲”所记的事件中,前后近两个月里,纣王先后镇抚了十几个诸侯国,并举行了4次需要占卜的大规模田猎活动。

  据介绍,结合史料记载,这种情况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商王朝东夷叛乱,西岐崛起,所属诸侯国人心动荡的局面。帝辛四处安抚,一副勤政的形象,看起来还是想扭转这个局面的。

  比较耐人寻味的是,“帝辛巡卜甲”中记有“丁未卜……贞王其入大邑商”这样的文字,大意是,丁未这天,王占卜回都城的事。

  翟跃群说:“这位纣王连该不该回都城都要占卜一下,问问他的祖先,我们至少可以推测,这位纣王有可能不是那个肆意妄为的昏庸形象。”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621230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站由淇县之窗网站运行和管理。  站长:老农(信箱qxzhd@126.com)  QQ:1036847795   网站电话:0392-7226249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豫ICP备09020854号          豫公网安备 41062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