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文化研究  第十一卷 2017年
       

文化新闻 - 河南日报:淇滨探胜
河南日报:淇滨探胜

 
作者:淇滨探胜 河南日报  加入时间:2017-5-17 12:46:38

 2017.05.10 15:18 来源: 河南日报

 

淇滨秀美风光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杨晓东
“一河诗赋唱九州”。淇河,因诗而灵动,因史而厚重。鹤壁市淇滨区,因地处淇河之滨而得名,特别是该区上峪乡,淇河从中漫逦而过,山水映带,钟灵毓秀。去年10月,上峪乡沿淇河的桑园、白龙庙、纸坊、鹿厂、安乐洞等7个村庄被列为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与此同时,鹤壁市委、市政府也提出了以南太行古村落群和淇河沿岸美丽乡村示范带为重点,加快“四带一区(群)”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目标。
当下,正是初夏时节,草木蔓发,河山在望,“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遂决定忙中偷闲,溯淇河上下,赏百媚风光,一探当地深厚的历史与文化。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园怀古
“五一”期间,上峪乡桑园小镇火了。这个不久前还籍籍无名的省级贫困村,经过旅游扶贫的带动,瞬间声名鹊起,游人如织。下午出发去往桑园小镇,一路上,午后斜阳,红霞满天,粉白的桐花点缀山间,林木葱翠,风景如画,使人起浓郁的乡愁。
这里不同于豫西南伏牛、大别的险峻雄壮,上峪乡正处在八百里太行山的收尾之处,浅山丘陵,溪流潺湲,没有危途的压抑惊险之感,完全可以释放心情。《世说新语》载东晋简文帝进华林园游玩,告诉随行人说:“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也,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沁人心脾的美景不必走远,只要有心,随处都可以超然脱俗,甚至感觉虫鱼鸟兽也来亲近自己。此情此景,可知简文帝所言非虚。行进之间,淇水犹如碧玉宛转相随,又增加一种扣人心弦、惊心动魄的美,仿佛丝乐管弦演奏心间,正所谓“山不在高,水不在深”,小桥流水的南方韵味,与此不异。

 

桑园小镇茶艺表演
鹤壁是殷商故地,大商王朝的流风遗韵,比比皆是。譬如这个桑园村,历来相传是商王朝皇家养蚕处,确切与否,暂不追论。但可以确定的是,淇卫故地种桑养蚕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我们从《诗经·桑中》一诗,或许能够觅出些许端倪。诗曰:“爰采唐矣?沬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诗中男女热恋之地,在“沬之乡”,沬正是商朝都城朝歌所在地。直到南朝时期,远在江南的大诗人鲍照也对“沬之乡”心向往之,他在《采桑》诗中写道:“采桑淇奥间,还戏上宫阁。早蒲时结阴,晚篁初解箨。”
游走在桑园附近,正是桑叶繁茂之际,触景生情,不能不让人想起《诗经》中另一首哀婉沉痛的长诗《氓》。这首千古名篇的作者,痛彻心扉地诉说了自己遭遇负心人,被始乱终弃的经过。而故事的发生地,是否也在这桑叶沃若之地?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作者对这个貌似憨厚的青年,一往情深,看不到他的时候,日思夜念,“泣涕涟涟”;见到他的时候,破涕为笑,“载笑载言”。但“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当自己下定决心跟随这位心貌不一的青年去到家中,却“夙兴夜寐”,“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抛却没日没夜的辛苦不说,自己对丈夫心如磐石,却没想到“蚩蚩”之氓,却“二三其德”,移情别恋,心意不坚。那么,只有决绝吧!“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淇水还有个尽头,跟着你却只有无尽的心酸,咱们就此做个了断!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隔河相望,桑园小镇内,灯火辉煌,游客熙熙攘攘,大家似乎并未察觉数千年前埋藏于此的一段凄美爱情故事。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竹园访幽
从桑园溯淇河而上,在山林深处,有一村名竹园,因为地处淇河保护区内,属于“游客止步”之列。这里虽无特别的名胜,但安静幽谧,景色绝佳,仿佛世外桃源。竹园村虽以竹为名,却没有想象中成片的茂林修竹,其原因当是时光流逝,旧迹湮没,《诗经》中所说的“瞻彼淇奥,绿竹猗猗”的情景不复存在了。
但数千年前,淇水之竹名闻天下,有皇家之竹的美誉。《诗经·竹竿》早有“籊籊竹竿,以钓于淇。”意境优美。另据南朝《述异记》记载:“卫有淇园出竹,在淇水之上,《诗》云‘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是也。”这一大片竹林,汉代犹存。《史记·河渠书》有这样的记载: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亲临胡子口(今濮阳西),率数万人堵塞已冲决23年的黄河决口,先沉下白马玉璧祭河神,然后令将士负柴填堵,仍堵不住,最后“下淇园之竹以为楗”,用淇园的竹子做材料,才获成功。东汉时期,河内太守寇恂伐淇园之竹,造箭百万余,可见当时淇园产竹之多。清康熙年间增修的《河南通志》记载“淇县一带竹品种有紫茎竹、斑竹、凤尾竹、淡竹数种。”也足见淇园之竹的品类之繁。淇园是春秋时期卫武公建造的皇家园林,大致在今淇县黄洞乡、庙口乡一带,与淇滨区上峪乡接壤,此处竹园村当属于其中之一隅也。

 

白龙庙风光一瞥
从桑园村顺淇而下,有白龙庙村。白龙庙则有美景存焉,此地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水即村北蜿蜒而过的淇河。村内有白龙庙一座,修建于明永乐十四年(1416),距今600余年,庙宇沧桑斑驳,呈年久失修之态,但香火依然不断。庙前有古戏楼一座,大概与白龙庙同时而建。戏楼柱石上,刻一副对联:“世务总空何必以虚为实,人情无定不妨借假作真。”与《红楼梦》中太虚幻境的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有异曲同工之妙,岁月的沧桑已使字迹模糊不清,但联内蕴含的哲理却耐人寻味。
白龙庙自古便是商贾云集、文人交会之地,这得益于其便利的水路交通优势。史载,东汉建安9年(公元204年),曹操在淇水口筑堰,使淇河东北流入白沟(今卫河),以通粮道。这在《三国志》中有明确记载:“九年春正月,济河,遏淇水入白沟以通粮道”。自此,淇水在浚县小河口注入卫河,隋朝时期,隋炀帝开凿京杭大运河,卫河成为永济渠的一部分,因此,白龙庙村附近的桑、竹、弓、纸、瓷等特产可以通过淇河抵达京津。
淇河胜景之一的雷鸣滩就在庙后,也叫白龙潭。每逢雨季来临,汹涌咆哮的淇河水流经此地时声响如雷,传说此处为白龙所居之地。白龙庙碑文记载:“潭之上流石成形,若渠、若门、若器、若穴,溪水积焉,来若白虹,纵然有声,盖天钟秀,宜足为神龙所居也!”去年七八月间,笔者曾亲眼目睹白龙飞瀑的景色,雷霆万钧,势如奔马,澎湃而下,甚为壮观。明朝诗人傅国庶曾写有《白龙潭》一诗:“一水奔流万壑惊,悬波直下怒声轰。若非呼吸关神力,那得风雷竟日鸣。”真是生动传神的描写。
考槃在涧,硕人之宽——安乐洞前话“隐逸”
淇卫多贤人。自古以来,在朝歌这块大地上,河山灵秀,英杰辈出,自然也少不了贤人隐士悦山乐水的轶事。鹤壁当地有一副名联:“东临淇水观鱼跃,西依太行听鹿鸣”。细味其中,颇含隐逸之风,又有富贵之气。顺白龙庙村而下,有一村名“安乐洞”。这使人不由得想起《诗经·卫风》中的《考槃》一诗:“考槃在涧,硕人之宽。独寐寤言,永矢弗谖。”这位诗人徜徉山水之间,自得其乐,这种快乐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也难怪,在明山秀水之地,隐居躬耕,坐观天下,也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同行的人告诉笔者,距安乐洞几公里处,有许沟村。许沟村紧邻淇河,松茂竹翠,柳绿鱼肥,旖旎的风光衬托出小山村的幽静古朴。村东有山曰黄龙山,西曰青龙山,正中曰龙珠崮。乃二龙戏珠之风水宝地也。据长期研究当地历史文化的王俊智介绍,许沟村正是大名鼎鼎的文学巨匠罗贯中晚年隐居地。当年,正是在这里,这位大文豪居住在村内一坐东朝西的窑洞内,遥望青岩绝,背靠黄龙壁,南瞰淇河竹林,北瞻山峦叠嶂。云蒸霞蔚,泉涌瀑飞,炊烟袅袅,一壶浊酒,樵歌渔唱“惯看秋月春风,几度夕阳红”,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三国通俗演义》及恩师施耐庵未竟之稿《忠义水浒全传》之创作也。
不仅如此,罗贯中还将此地的人文风光化入文章之中。如果用《水浒传》中的词语描写现在的许家沟,会是这样的:山前山后,“登高眺望”,只见“重峦叠嶂”,满山滴翠。群山环抱之中,“山凹里却有三四里方圆平旷”所在;葱茏郁郁的林木丛中,隐约闪现着多处草舍茅庐农房平棚。山中时有“禽声上下”,山外少见“人迹往来”。真个是幽雅好去处,实乃“赛过桃源”。落日斜阳时,许家沟风光更加旖旎,但见“落日带烟生碧雾,断霞映水散红光”。盈月晴朗的夜晚,倚窗而坐,“窗外月光如昼”。此时观看风景,却“又是一番清致,云轻风静,月白溪清,水影山光,相映一室”。此情此景,与世外桃源无异。
除了大名鼎鼎的罗贯中,唐代大诗人王维、高适等人都在淇河附近有短暂的隐居。王维有诗《淇上田园即事》:“屏居淇水上,东野旷无山。日隐桑柘外,河明闾井间。牧童望村去,猎犬随人还。静者亦何事,荆扉乘昼关。”诗如画境。这位唐代的大状元才华横溢,在当时就享有盛名,史称其“名盛于开元、天宝间,豪英贵人虚左以迎,宁、薛诸王待若师友”,当时的达官贵人争先恐后邀请他,宁王、薛王等以老师、朋友之礼对待他,甚至唐代宗也称他为“天下文宗”。正是这样一个大文豪,考中状元之后,被任命为太乐丞,负责朝廷礼乐方面的事情。事有不巧,因下属犯了错误,王维被追究领导责任,贬官济州司仓参军,成为一个管理仓库小官。郁郁不得志四年之后,他辞官隐居,来到了淇河之滨隐居两年,在这里写下了“故人离别尽,淇上转骖騑”、“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等千古名句。

 

流经淇滨区的淇河天然太极图
“季冬忆淇上,落日归山樊。旧宅带流水,平田临古村。”与王维同时期的大诗人高适,或许也看中了淇水这块风水宝地,也在这里做短暂的停留。据《河岳英灵集》记载:(高适)少性拓落,不拘小节,耻预常科,隐迹博徒,才名自远。然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故朝野通赏其文。高适年轻时候豁达大度,不屑通过科举考试进步,经常斗鸡走狗、赌博游戏,有些贵公子的气度,但才名很高,无论高层还是乡野,都很欣赏他的才华。不想落入俗套,但又脱离不了世俗的藩篱。在32岁那年,高适去长安应试,却名落孙山,失望之后,就在淇河之滨消磨了一段时光,写下了《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等多个诗篇。然而,长期游侠纵横、书剑飘零的高适却是大器晚成之材,年近五十岁时他被高官哥舒翰看中,任掌书记,也就是哥舒翰的秘书长,最终升为西川节度使、左散骑常侍,人称“高常侍”,是唐代少有的高官诗人之一,可知人生虽有挫折,只要不消沉、不气馁,最终会迎来坦途。
天下之恶皆归焉——鹿厂村里说“纣王”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中国人爱鹿,其来有自。在先秦时期,鹿就被视为吉祥富贵的动物,即使是圣贤之君周文王的园囿之中,也少不了鹿的点缀:“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翯翯。”可以想见,比周代更早的殷商时期,三五成群的麋鹿,会经常出没于淇水之畔。
安乐洞之下,有鹿厂村。据当地人介绍,传说是商纣王养鹿处,也就是商王朝的“皇家鹿苑”,确切与否,因时代久远,遗迹不存,无从考证。鹿厂村村头麦苗青秀,村内干净整洁,该乡的负责同志说,为带动村内的贫困户脱贫致富,鹿厂村又引进种鹿,重拾旧业,大力发展特种养殖,前景应该不错。鹿厂村周围,有东柴厂村、中柴厂村、西柴厂村,相传是供应商纣王皇家烧柴之处。

 

鹤壁地标性建筑鹿台阁
鹿厂之外,鹤壁与“鹿”有关的地名,莫过于大名鼎鼎的鹿台了。鹿台是大商王朝的国库钱仓,《史记》记载,商纣王“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钜桥之粟”,“其大三里,高千尺。”纣王建造鹿台花费七年之久,工程之大不言而喻。传说鹿台最开始由姜尚监造,姜尚不忍疲劳百姓,辞官归隐,纣王于是让崇侯虎监造,崇侯虎大发兵徒,征集各地工匠,极尽豪华奢侈之费,把鹿台建造得“阁耸云端,楼飞霄汉,亭台迭迭,殿宇巍峨,雕栏玉饰,梁栋金装”,琼楼玉宇,殿阁重檐,白玉砌就的栏杆,珠宝镶嵌的梁柱,金碧辉煌的宫殿群方圆三里,以致民怨沸腾,国力凋敝,大商王朝的气运也由此耗尽。
鹿台建成之后,纣王与妲己在里面为“靡靡之音”,“长夜之饮”。淇水悠悠,唯有汤汤河水能够见证当时彻夜为欢,酒池肉林的奢靡;临风慨叹,唯有残砖断瓦能够见证当时“众皆倒戈”,“血流漂杵”的残酷战争。史载,武王伐纣时,经过牧野大战,商纣王看到大势已去,“入登鹿台,衣其宝玉衣,赴火而死”,随后,周武王攻入鹿台,对准纣王的尸体连射三箭,又用“黄钺”斩其首,悬挂在大白旗之上以示众。于是, 。
一代帝王就此授首;大商帝国从此陨落。
如今,行走在这个豫北小城,人民祥和,车水马龙,3000多年前的往事已成茶余饭后的谈资,纣王帝辛的真实形象已模糊不清。但就史论史,纣王并非如周人渲染的那样残暴无道,也不像《封神演义》所描绘的昏庸无能。据《史记》记载:纣王“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就是说纣王能言善辩,洞察世情;力大无比,徒手格兽。纣王在位前期,兴利除弊,推行改革,先后征服了鬼方、东夷,把商朝的疆域扩展到东临大海,西到西岐(今陕西西部),东北至今辽宁,北到内蒙,南到浙赣一带广大地区,基本奠定了后代周、秦帝国的大致版图。可惜纣王“好酒淫乐,嬖于妇人。爱妲己,妲己之言是从”,最终落得个国破家亡的下场。
众所周知,成王败寇,历史都是由胜利者所书写。纣王的很多发指行径真实成分少,附会成分多。民国时期的历史学家夏曾佑就对夏桀和商纣做过对比分析,他说,古人一提到暴君就是桀、纣,提到贤君就说是尧舜。对比桀、纣的事迹,雷同者太多,比如:夏桀有一个宠妃叫妹嬉,商纣也有一个叫妲己;夏桀造了一个酒池,可以划船,商纣就造了一个酒池肉林,能够为长夜之饮;夏桀说,太阳在,我就死不了,商纣说,我的命天注定;夏桀发明了炮格之刑,商纣也有炮格之刑。因此,两相对比,桀、纣简直就是一个人。
“尽信书不如无书”。这里不是为纣王翻案,只是古史渺茫,难以全信。就连孔子的弟子子贡都说:“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如果一个人的名声坏了,那么所有的过错都加在他的头上了!
因此,君子处世,当慎之又慎
编辑:胡田歌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621230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站由淇县之窗网站运行和管理。  站长:老农(信箱qxzhd@126.com)  QQ:1036847795   网站电话:0392-7226249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豫ICP备09020854号          豫公网安备 41062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