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文化研究  第十一卷 2017年
       

文史资料 - 山城区石林镇东石林村的红色记忆
山城区石林镇东石林村的红色记忆

 
作者:陈志付  加入时间:2017-4-28 21:40:09

 2017-04-18 08:22:36

刘伯承和邓小平参观过的张家府院主楼 

刘邓大军参谋部曾在这排平房后的楼房里办公和住宿


“张家府院的历史已经有几百年了,刘邓大军在石林时,刘伯承和邓小平都说过应当把张家府院保护好。”4月12日,记者在山城区石林镇东石林村采访中得知,当年刘邓大军的参谋部就设在东石林村的朱家胡同,朱家胡同里曾有棵枣树被刘邓大军参谋部的马啃掉了树皮,枣树的主人因而获得了5元钱的赔偿。朱家胡同西南边有座名为张家府院的古宅,因其历史悠久、规模宏大,曾受到刘伯承和邓小平的关注。时至今日,张家府院和朱家胡同已今非昔比,其中有许许多多历史故事也已经鲜为人知。

 

刘邓大军参谋部那时在俺家办公”

 

石林镇有3个连成一体的村子,这3个村分别名为东石林、中石林和西石林。一提起石林镇,人们就会想到当年的刘邓大军和刘邓大军司令部,想到西石林村的石林军事会议旧址和古老的法隆寺,想到中石林村的刘邓首长故居和千年老柏树。然而,同样具有悠久历史的东石林村似乎成了被历史遗忘的角落。

殊不知,东石林村古老的朱家胡同、张家府院曾经作为当地声名显赫的地标,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和红色记忆。

“当时刘邓大军司令部在中石林村,参谋部就在东石林村的朱家胡同,东石林村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刘邓大军参谋部那时在俺家办公。”东石林村的朱先云老人告诉记者,他还记得在他小的时候东石林村驻扎着刘邓大军的部队。俺家里住的有参谋部的大官儿,还有警卫兵和炊事兵。参谋部还在俺家装了好几部电话,电话从早到晚不停地响,小孩子们一听到电话铃声就跑过去看稀罕儿,可是参谋部门口有警卫兵把守,不让小孩子进去闹腾。”朱先云说。

朱先云的哥哥朱先国年已八旬,他在回忆当年的刘邓大军时依然充满钦佩之情。朱先国说,当时刘邓大军参谋部的马拴在他们家院子西南角的一棵枣树上,马将枣树的树皮啃掉了,结果参谋部的领导赔偿了他们家5元钱。“参谋部的人每天帮俺家挑水,把俺家院子扫得干干净净的,参谋部的饭做好了也让俺家人一起吃,怎么能为了一棵树让人家赔偿呢?”朱先国说,枣树被马啃了树皮以后,他们家坚决不要参谋部的赔偿。刘邓大军挥师南下,参谋部从朱家胡同撤离时还是给他们家留下了5元钱。

 

朱家胡同轶事

 

记者跟随朱先云等几位村民来到朱家胡同看到,这里虽然依旧名为朱家胡同,但是村民们向记者讲述的当年那些成片成片的古老建筑已所剩无几。就连当年刘邓大军参谋部所在地——朱先国和朱先云家的那个偌大的院落,也仅剩南边一排古色古香却无人居住的平房了,其他建筑已被现代风格的民房所取代。

据朱先云介绍,他们家的这套老宅原先有门楼有厢房,整个大院分为前后3个小院,是前平房后楼房的“三进式”院落。当年刘邓大军来到石林后,他们家人专门从后院的楼房搬进前面的平房,让刘邓大军参谋部在后院的楼房里办公和住宿。

朱家先人当年能够建起如此规模的大宅院,其身份想必不同一般。对此,朱先云说,东石林村的朱氏一族都是明朝皇室后裔,他们的祖上是在明朝万历年间迁到石林的。

采访中,记者发现朱先云对明朝的历史和朱氏家族的来龙去脉了如指掌。朱先云说,根据家谱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共有26个儿子,子孙众多。东石林村这一支朱氏要从朱元璋的孙子朱高燧说起。朱高燧是明成祖朱棣的三儿子,被朱棣封为赵王,封地在彰德府(今安阳市)。

到了1590年,朱高燧的第七世孙朱载谷从安阳迁到鹤壁的东石林村安家落户,其子孙后代在此繁衍至今。到了朱先云和朱先国这一辈,朱氏家族已在东石林村传承了十三代人。

陪同记者来到朱家胡同采访的几位村民说,朱载谷家境殷实,朱先云家的老宅院也只有朱载谷盖得起。明朝灭亡后,朱氏家族普遍受到株连和迫害而家境败落,清朝政府恨不能将朱家人赶尽杀绝,幸存的朱氏成员隐姓埋名、四处逃难,也就不可能再大兴土木建造豪宅了。

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朱先云家老宅院的主楼和厢房因年代久远破败不堪而被拆除重建。朱先云说,因为这里曾经是刘邓大军参谋部办公和住宿的地方,为了留住那段记忆,他们家人在拆除老屋时专门请人给刘邓大军参谋部住过的那栋楼房拍下了照片。

 

刘伯承和邓小平曾参观张家府院

 

说到刘邓大军在石林的那段历史,就要说说东石林村的张家府院。

别看张家府院如今只剩下一栋两层结构的主楼,可是据这栋楼的主人张保全和其他几位村民介绍,其实张家府院原来的规模比朱先云家从前的大宅院还要大得多,它占地约6亩,楼顶有五脊六兽,墙上有砖雕字画,大门前有上马石和下马石,房后大约3亩的一块平地至今仍被村民们称为张家府院后花园。

村民们说,张保全家的这座古宅在东石林村历来被称为张家府院,都说它是武举人张奉标建造的,是当年村里的大户人家留下来的房子。村东南的两块平地加起来有上百亩,向来被称为跑马地,相传是武举人张奉标骑马和射箭的校场。

张保全找出家谱后对记者说,当年他的先祖张奉标从石林镇的三家村迁到东石林村,比朱载谷来的时间要稍早一些。村里至今还在传说,在明朝被推翻、朱氏皇族成员被追杀时,朱载谷及其家人躲到了张家府院,张奉标对赶来的清兵说朱载谷是张家雇来的佣人而且不姓朱,这才让朱载谷及其家人免遭劫难。

记者来到被称为张家府院的这个地方看到,一栋古代建筑风格的楼房立在现代民房之中,格外引人注目。这栋保存尚且完整的建筑分上下两层,每层各有5间房子,看上去比现在的三层楼还要高。

张保全说,他们家这个古老的院落从前由3套院子组成,他们兄弟三人当年分家时,大哥分到了前院的房子,二哥分到了中间的院子,他作为兄弟中的老小分到了后院的楼房。由于房子古旧,既阴暗又潮湿,白天屋里也是黑洞洞的,张保全的两个哥哥将分得的老房子拆掉并盖起了新房。1994年,张保全决定将自家的古楼拆除重建,可是他年迈的母亲和姑奶奶都哭着阻止他拆楼。两位老人对张保全说,祖上留下来几百年的家产就剩这栋楼了,刘伯承和邓小平都说过应当把它保护好,“别让它毁在你的手里呀!”张保全认为两位老人说得有道理,就打消了拆楼的念头。

村民们告诉记者,张保全听从母亲和姑奶奶的劝告,在村边的鹿林渠的渠岸上搭建了3间共30多平方米的临时房,一家人至今还住渠岸上。张保全从这栋古楼里搬出来后,不知从哪里飞来了一大群鸽子,这些年来古楼变成了鸽子的家。

张家府院在石林一带曾经是人尽皆知的深宅大院,当年刘伯承和邓小平在石林时得知东石林村有张家府院后,专门到这里参观。张保全说,他曾经很多次听家里的老人说过,刘伯承和邓小平来到张家府院参观时,对他们家人说张家府院是文物,应当保护好。他的母亲和姑奶奶虽然没有文化,不懂得什么叫文物保护意识,但是她们把这句话记在了心里。

“今后我宁可让它闲置着也不会再拆了。”张保全说。

采访临结束时有村民对记者说,石林镇现在已经成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位于西石林村的石林军事会议旧址和中石林村的刘邓首长故居近些年来得到了专人维护和有效修缮,同样拥有红色历史的东石林村不应该继续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621230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站由淇县之窗网站运行和管理。  站长:老农(信箱qxzhd@126.com)  QQ:1036847795   网站电话:0392-7226249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豫ICP备09020854号          豫公网安备 41062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