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文化研究  第十一卷 2017年
       

文史资料 - 耿寺村高跷抬阁——“中原一绝”
耿寺村高跷抬阁——“中原一绝”

 
作者:张宁 吕登纬  加入时间:2017-3-13 15:17:04

 2017-03-13 

微信题目:见过踩着高跷抬阁吗?这里的社火这样玩,被称为“中原一绝”

 “耿寺的阁,阁上有阁”“耿寺抬阁,华夏不多””耿寺归来不看阁”……自古流传下来的这些赞美之辞说的都是山城区石林镇耿寺村的高跷抬阁。该村高跷抬阁源远流长且远近闻名,其他地方的社火表演再精彩,与耿寺村的高跷抬阁表演比起来也会显得索然无味。

        耿寺村高跷抬阁被称为“中原一绝”,已入选鹤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今年元宵节这天,四面八方的人向潮水一般涌向耿寺村,整个耿寺村被围得水泄不通。

万人齐聚耿寺村

高跷抬阁尽狂欢

  今年70岁的王玉福从我市教育系统退休后,回到了耿寺村,被推举为耿寺村文化协会会长。他告诉记者,耿寺村的高跷抬阁表演也叫出阁,一般是在春节和元宵节期间举行,“一到出阁的时候,方圆几十公里的人会被吸引过来,与耿寺村的人一起尽情狂欢”。

  据耿寺村村委会主任周大军介绍,从前,每逢春节、元宵节,该村都要举办大型的高跷抬阁巡游表演活动,家家户户同参与,男女老少齐上阵,其精美绝伦的艺术造型、动人心魄的惊险表演和规模宏大的演出阵容,令无数远道而来的观众叹为观止。

  今年耿寺村对外公开的元宵节出阁时间是2月11日10时开始,当天记者在该村采访时看到,还不到9时的时候,村里村外已经是人山人海,通往该村的道路上人流和车流仍然在源源不断地涌来,村边的河滩和道路都成了停车场,村里街道两边民房的房顶上也站满了人,平时宁静的耿寺村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耿寺村共有8个村民小组,与以往全村一般只出两架阁不同的是,今年他们每个村民小组都自发地出一架阁闹元宵,每架阁至少有150人参与表演,其中除了阁上的演员和抬阁、护阁及开道人员之外,还有打旗队、鼓号队、高跷队、旱船队和秧歌队等,其表演活动集武术、杂技、戏曲、舞蹈、鼓乐演奏于一体,将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演绎得淋漓尽致。

  表演开始时,每架阁从其所在的村民小组同时出阁,场面很壮观。他们的8架阁在村里长约1.5公里的主街道上来回穿梭表演。当有两架阁在巡演中迎面相逢时,双方都会停止前进,紧接着便是更加卖力的表演,双方都想在表演的气势上压倒对方,从而让高跷抬阁表演的狂欢活动进入一轮又一轮的高潮。

  记者在现场了解到,当天慕名前来观赏高跷抬阁表演的除耿寺村村民和本市游客外,还有许多人来自新乡、濮阳和安阳等地。数以万计的人共同狂欢,让耿寺村变成了欢乐的海洋

耿寺村高跷抬阁堪称“中原一绝”

 

耿寺归来不看阁

 

 

  耿寺村高跷抬阁历来有“耿寺归来不看阁”之美誉,被称为“中原一绝”。目前,山城区有关方面已着手向上级申报耿寺村高跷抬阁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周大军说,他们对这个项目的申报成功有充分的信心。

 

“绝”在哪里?

 

 

        耿寺村高跷抬阁“绝”在哪里?面对记者的提问,退休教师王根林说:“耿寺村阁的绝妙之处就在于‘高跷抬阁’、‘阁上有阁’和‘阁上转阁’。”

  耿寺村高跷抬阁给人的深刻印象是惊、艳、奇,其阁上浓妆艳抹的演员在高空中翩翩起舞、迎风表演,表演内容取材广泛,像猪八戒娶亲、许仙游湖、穆桂英挂帅等一些历史人物、戏剧故事、民间传说或神话故事都在其表演范围之内,每架阁都是一出戏,都有一个故事,其艺术形式集戏剧和杂技于一体,融彩绘、布艺、木艺、铁艺、纸扎艺术于一身,将中华民俗文化和民间艺术发挥到了极致,成为中原大地上社火表演活动中的一朵奇葩。

与其他地方单纯的抬阁不同,耿寺村的阁不仅是高跷抬阁、阁上有阁,而且阁与阁的结合部位都要罩着帷帐,阁上的演员站立在刀尖、马鞭、花伞或楼阁等道具之上进行表演。表演中,每架阁的周围都有多名寸步不离的专职护阁员,护阁员不仅要保障阁上演员的安全,还要时刻严防有人掀开帷帐窥探里面的机关。

  “高跷抬阁是耿寺村祖传的绝技,历来秘不外传。”王玉福说,耿寺村高跷抬阁传承至今,外来的人一直只能看热闹而看不透门道,演员们稳稳当当地站在高空中的刀尖、马鞭等上面泰然自若地表演,给人的感觉就像是身临空中楼阁、堕入云里雾里一样神秘,其中的奥秘和门道让许多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为了让这种神秘感保持下去,耿寺村高跷抬阁不仅在出阁时严防泄密,而且出阁前他们制作阁的过程也要在闭门的情况下才能进行。

 

        耿寺村高跷抬阁虽秘不外传但又远近闻名,近两年来该村的一些村民曾应邀到济南大明湖、郑州邙山等风景区开展演出活动,所到之处观众无不叫绝。

崇兴寺与高跷抬阁

   得知记者想了解高跷抬阁的历史渊源,周大军随即召集部分村民与记者一起座谈。这些村民一致表示,耿寺村高跷抬阁起源的具体时间现在已没人弄得清了,不过他们听老辈人说清朝的时候耿寺村就盛行高跷抬阁,当时表演高跷抬阁是为了祈福还愿。他们现在的村名叫耿寺,是因为村里原来有一座规模庞大的寺院名为崇兴寺,崇兴寺曾经有个姓耿的住持,耿寺村由此得名。

 

        相传早在宋金对峙时期,宋军中有位姓耿的士兵在抗金战场上功勋卓著,朝廷在论功行赏时为他加官进爵,可是他淡泊名利不愿做官,最终来到崇兴寺削发为僧,后来又成为寺院的住持。

  时光荏苒,如今崇兴寺尚在,但其历经风雨浸蚀和人为毁坏,如今仅剩下几间老屋,与当年规模庞大的寺院不可同日而语。记者跟随村民来到崇兴寺看到,这座原先占地约4000平方米的寺院南半部现在全是民房,北半部成了一所小学,民房和学校将崇兴寺仅存的几间老屋夹在中间,老屋的房前房后零乱地散落着一些残碑断碣,有块残碑上面刻有“崇兴寺”3个大字,此情此景令人顿生沧桑之感。村民们告诉记者,他们记得村里曾有一通古碑记载着崇兴寺始建于唐代,听老辈人说崇兴寺从前古柏参天、古碑林立,香客车水马龙,祈福还愿者络绎不绝。

        据村民们介绍,当地自古就有祈福还愿的风俗,耿寺村高跷抬阁与这一风俗有不可分割的渊源。人们有求子、求财、求学或求姻缘的愿望,亦或是在灾荒之年祈求风调雨顺时就会来到崇兴寺进行祈福活动,并虔诚地许下诺言,承诺在实现愿望后会隆重还愿。而耿寺村的百姓在还愿时别出心裁,将高跷与抬阁合为一体,于是就有了传承至今的具有高难度的高跷抬阁。

高跷抬阁讲究多

  “出阁是有讲究的,不出便罢,一出就出得3年。”王玉福告诉记者,出阁的费用非常高,出一架阁要花费10000多元,要是每年都出阁的话村民们承担不起。尽管如此,他们还是按照老辈人传下来的规矩,只要出阁就必须不间断地连出3年,否则就是对神灵心不诚。他们的高跷抬阁在上世纪的3年自然灾害和“文革”期间曾中断,后来由于村里许多青壮年都外出务工又中断了15年。2016年是耿寺村高跷抬阁重新出阁的第一年,今年他们所出的8架阁包括演员服装、道具、乐器等都是由8个村民小组的村民集资购买的,他们会按照老规矩到2018年继续出阁。

  耿寺村高跷抬阁还有很多讲究,比如在出阁时队伍首先要向东行进,然后才转向其他方向巡回表演。村民们说,1998年他们没有按照前人留下来的这个规矩出阁,一出阁表演的队伍就向西走,不料在队伍调转方向时抬阁的架子就折断了,演员们受到了惊吓。

        还有一个故事听起来也让人感到非常巧合,说的是耿寺村高跷抬阁历来讲究要家家户户、男女老少积极主动参与,有钱的出钱,有人的出人。有一年一户人家知道村里出阁需要用红布却没有把家里的红布捐献出来,结果他们家当天就失火了。

  另外,耿寺村出阁时阁上的演员多为儿童,当地流传着“女孩儿上过妆,婆家不用相;男孩儿上过妆,媳妇随便相”的说法,至今他们出阁时需要谁家的孩子上阁家长都乐于支持,孩子们浓妆艳抹参加演出也都格外高兴。

  耿寺村高跷抬阁具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记者了解到,目前山城区已将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重点非遗项目名录而加以保护,以利其传承和发展。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621230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站由淇县之窗网站运行和管理。  站长:老农(信箱qxzhd@126.com)  QQ:1036847795   网站电话:0392-7226249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豫ICP备09020854号          豫公网安备 41062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