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市志》《鹤壁市郊区志》记载,据传鹤山区鹤壁集镇蜀村、龙宫一带自三国末始种花卉已延续1000余年,世人称其蜀龙花卉。如今花卉种植业不仅为当地百姓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且已成为鹤山区大力发展的富民产业。
在蜀龙花卉发展壮大的历史中,据传有两位皇帝功不可没,一位是三国时期蜀国后主刘禅,另一位是清代皇帝乾隆。
刘禅传授天府花艺
三国之前,蜀村、龙宫一带百姓世代以粮食种植为生,并无种花习俗,当地的花卉种植传统源自三国时期蜀国后主刘禅。
据《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记载,公元263年,司马氏兵临成都,刘禅率蜀国臣民献城投降,随后被押往洛阳。在洛阳,司马氏封刘禅为安乐侯。为保全性命,刘禅还上演了一出史上有名的“乐不思蜀”的“戏剧”,之后刘禅及其嫔妃臣仆被司马氏押往魏国故都邺城以西的鹤山区鹤壁集镇万柏山中的山寨长期秘密软禁。
身居异域简陋山寨,刘禅一方面担心司马氏父子加害,每天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一方面又禁不住思念故国,亡国之痛时时刻刻折磨着他。
为寄托对故国的思念,打发百无聊赖的日子,刘禅遂率嫔妃臣仆在万柏山阿斗寨周围种植各色花草。众人以娇嫩的双手整地、施肥、浇水,日复一日,悉心侍弄着那些花花草草。于是万柏山披上了妍丽的霓裳,散发着浓郁的花香。
烦闷之余,刘禅带臣仆下山游览散心,并作诗自嘲“遥看蜀郡似蜀国,怀念龙宫旧宫殿。龙泉饮马归来晚,不见嫔妃文武官,轻壮取乐不求进,晚年植树作园工。”其另一首诗写道:“东临蜀水观鱼跃,西近太行听鹿鸣。晚间蛙声碎悦耳,朝云截松如仙境。”
游玩途中,刘禅见到了昔日宫廷生活见不到的景象:百姓善良淳朴,热情好客,除耕田种粮外别无长技,虽终日劳作,但因土地瘠薄、五谷不丰而度日艰辛,遂率领臣仆向周边百姓传授蜀国宫廷养花技术。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周边百姓纷纷向刘禅君臣请教养花技术,刘禅君臣则慷慨倾囊相授。渐渐地,万柏山下的村落也掩映在无边的花海中,笼罩在浓郁的花香中,养花种花成为当地百姓养家糊口的又一营生。为感念刘禅君臣的善举,当地百姓将刘禅奉为花神,年年祭拜。
闲暇之时,刘禅或登高远眺沉浸于万柏山下无边的花海,或信马由缰浏览巍巍太行,倾听声声鹿鸣和阵阵松涛。刘禅思念蜀国,遂将万柏山下自己去得最多、待得时间最长、花养得最好的两个村庄分别命名为龙宫和蜀村,将自己居住的山寨命名为中山寨。
魏晋时期,中原战乱频繁,哀鸿遍野,而当时的蜀村、龙宫、万柏山一带却呈现出一派祥和宁静的景象:奇花异草郁郁葱葱,香飘四野,农民三三两两劳作于田间、穿行于花丛,宛若陶渊明笔下的桃源仙境。这不能不归功于一代废帝刘禅,因为他让百姓多了一项生活技艺,并改变了当地的种植传统。
乾隆赞誉蜀龙花艺
清代,蜀村、龙宫一带的百姓已具备了强烈的市场和品牌意识。据有关史志记载,清代当地花农已根据市场需求,移花接木,匠心独运,培植出种类繁多的花卉,花色或娇艳或素雅,花型或横或卧或斜,花香或浓烈或清淡。其中,桂、荷、菊、兰四大品种出类拔萃,尤以桂花为最。小巧玲珑者,置于几案,可衬托斯文;高大拙朴者,置于室内,可尽显儒雅,基本能满足当时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
当时蜀龙花卉虽名满中原,却未能像洛阳牡丹那样因得到当权者垂青而名噪华夏。到了乾隆帝时,蜀龙花卉终于迎来了皇家垂青的机会。
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蜀村有一名花匠叫赵日增,此人深得天府花艺真传,且勤于钻研,养殖的花卉远近闻名。为叩开皇家大门、叫响蜀龙花卉品牌,赵日增将精心培养的一株桂花送到北京参加展览。经过层层选拔,这株桂花被选入皇宫。此花原名川桂,色泽艳红,奇香扑鼻。乾隆帝游览御花园,老远即闻见花香,疾步走近,但见此花形神俱佳,意蕴奇异,色香袭人,喜欢得不得了,遂命侍臣查访。当得知这株川桂出自一个偏僻之地的无名花匠时,乾隆且惊且喜:“还叫什么川桂呀?这就是安桂,就叫‘安桂’吧(当时蜀村属安阳县管辖)!”
有感于赵日增精湛的花艺及勤劳执着的精神,乾隆又额外赏金五十两予以表彰。
乾隆帝对蜀龙花卉的高度认可,使蜀龙花卉当时在全国范围内获得了极大的声誉,故乾隆是蜀龙花卉品牌最厉害的推介者。
(作者单位:鹤山区地方史志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