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听的都是“有毒”的?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连《茉莉花》这样的歌曲,也被打成资产阶级的靡靡之音。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西方乐团喜欢演奏《茉莉花》,演唱《茉莉花》。好了,西方喜欢,坏的!组织批判,说《茉莉花》这个曲儿是靡靡之音,有毒!那个时候,好的东西、大家喜欢的东西就是有毒的,音乐越好听越是被禁播。
文革结束以后,改革开放的初期,出了一首歌,叫《乡恋》,李谷一唱的。因为她用了“气声”唱法,柔软,像靡靡之音,也被禁止了三年。当时报刊上登文章说这首歌“灰暗、颓废”,是“低沉缠绵的靡靡之音”,说气声是“毫无价值的流行歌曲和香港歌星的唱法”。当时中央一家大报上组织专题论坛,名曰《关于当前音乐创作和表演的讨论》,连续发表了好几期,不少人写文章批评李谷一唱法、批评《乡恋》。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这场争论,这不就是一场闹剧嘛。谁是谁非就不用说了。
千百年来“郑卫之声”是个贬义词,这绝对是一种误判,就像人们对《乡恋》的误判一样。人们总是一面享受着臭豆腐的美味,一面骂着“真臭,真臭!”
1982年,中国音乐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书,叫《怎样鉴别黄色歌曲》,里面点名批判了很多“黄色歌曲”,而这些歌曲后来都成了音乐经典。如果按照那本书的标准衡量,现在百分之九十的歌曲都是“黄色”歌曲,都是所谓的靡靡之音。所以那本书的出版,成为了现在人们的一个笑柄。
人们骂郑卫之声,骂靡靡之音,骂了几千年。好在时代前进了,词性也在改变。在当今,“郑卫之声”“靡靡之音”还是贬义词吗?它在人们心目中得到平反昭雪,成为一个褒义词,起码也是个中性词吧。人们的看法早已悄然改变了,尽管还没有人正式为靡靡之音正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