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淇县赵沟村西侧107国道边竖立着两块石碑非常醒目,碑上分别刻有“怀远将军王遵典故里”和“光绪帝师王光谦故里”。王遵典与王光谦为何等人物?“二王”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淇园王氏宗谱》载,王遵典和王光谦皆是清朝时期由淇县走出的朝廷命官,他们一个是武将,一是文官,都曾在皇帝身边陪伴了多年,王遵典身为武官,当时人称“大刀将军”,也颇具文采,曾著书立说。王光谦是个文官,且精通武学,因兼任武学考试的考官,故加提督衔。而且王光谦系王遵典的第六代孙,两人均为皇帝身边的要员,曾经显赫一时,家乡人称他们是“一门走出俩名宦”。
据1996版《淇县志》载,王遵典(1643——1731年),字心圣,号盖侯,淇县城北王庄村人。幼时爱骑马击剑,善用长柄大刀,好兵略。清康熙四年(1665年)时年二十四岁,举武乡试,次年丙午科中第20名武举。二十五岁时调入兵部效用,考取一等守备。三十六岁时为江南江北营总兵,授明威将军(武官正四品)。三十七岁时授狼镇总兵。奉旨加一级,授怀远将军,食三品俸。公貌魁梧,语言若钟,才识精敏,身健骁勇,足智多谋,虽武职,且能文。五十五岁归里,于雍正九年(1731年)十月十三日卒,葬于王庄西头祖墓。
康熙十一年(1672年),王遵典奉旨整装赴京效命。当时,镇守云南的吴三桂,拥兵自重,与尚可喜、耿仲明成为江南三藩,形成割局势力,对清廷的统治构成威协。康熙十二年(1073年)为了加强统一,实行撤藩,朝廷钦命兵部派兵遣将平定吴三桂之乱。兵部大司马深知王遵典魁岸威武,足智多谋,骁勇善战,便举荐他为领袖,一切差遣调拔任其指挥,赴云南平息叛乱。他不负众望,整装率兵南下。两军阵前,他身先士卒,首战吴三桂麾下名将车轮,不几回合,斩车轮首级于马上。吴军元气大丧,溃不成军,首战告捷,军威大振,王遵典名播大江南北。捷报传到宫闱,康熙皇帝龙颜大悦,钦命录授他为江南江北萧营守备。
王遵典驻守萧营,对吴三桂构成极大的压力。吴早想拔掉这颗眼中钉、肉中刺,便寻找机会加害于他。借用安南苗王向朝廷进贡之机,从中大作手脚。用重金收买进贡使臣,从中藏匿部分贡品,再让王遵典加盖官印。王遵典一时疏忽,对贡品没有检验就盖了官印。贡品送入宫闱,经验收贡品与物单不符,诬他欺君犯上,扣劫朝廷贡品,遂把他革职免官下入大牢。
王遵典入狱后,吴三桂更是肆无忌惮,加快了谋反的步伐。于康熙十七年(1678年)在衡州(今湖南衡阳)称帝,国号大周,改元昭武,撕下了他的面具,公开与朝廷分庭抗礼。对清朝的统治造成极大的威胁。面对吴三桂的谋反,康熙束手无策,一筹莫展。时任兵部给事中的高遐昌,以全家性命担保,极力举荐王遵典,要彻底平叛吴三桂之乱,非他莫属。为了江山社稷,康熙帝释其囚,命他戴罪立功。他虽然饱受马鲛圪针水牢之苦,但他效命朝廷的忠心不变,欣然奉命率兵南下。吴三桂闻知王遵典率兵征讨,吓得魂不附体,龟缩在衡州,不敢妄动。因坐困衡州,一筹莫展,不久便忧忿而死,旋即全歼叛军,巩固了清政府在江南的统治。
康熙中期,吏治腐败,湖北总督裁撤,政局不稳。武昌驻军军饷屡遭克扣,引起兵变。武昌驻军参将夏逢龙,绰号包子,人称夏包子,揭杆反叛,旋即占领武昌及附近所属州县,杀湖北巡抚柯永州,囚布政使叶映榴。气焰十分嚣张,公然与清廷抗礼。消息急报朝廷,遂命王遵典统兵平叛。正在家休假的王遵典,接旨后马不停蹄回到任上,立即操兵练将,秣马砺刃,以备敌忾。麾下士卒,罔弗骁勇,投石超距,奋志前驱,把武昌城团团包围,水泄不通。夏包子明知不是王遵典的对手,三十六计,走为上策。王遵典属下有他个故友,重金贿赂,溜出了武昌城,逃遁天涯。一时间,武昌城中群龙无首,乱作一团。王遵典不费吹灰之力,攻破城池,全歼叛军,平息了叛乱。上台嘉其忠诚,推卓异,欲请命褒奖,然而却出了诖误。王遵典虽然平息了叛乱,却放走了叛首夏包子,有治军不严、玩忽职守之罪,遂被罢官抄家,遣返故里。
返乡之后,他对仕途已是心灰意冷。姻娅邻里,亲朋故友闻知后大惑不解。他部下将士更是愤愤不平,联名上书,陈其大功。并劝其赴京申诉,洗雪不白之冤。在族人和部下的鼓励下,他毅然赴京申诉。几经周折,沉冤终于洗雪,归还所抄故物,官复原职,皇帝又下颁诰授其明威将军。
康熙曾多次御驾江南,王遵典三次奉旨护驾。或总统战船,或周旋吴会,跋涉江淞,他都竭心尽力护驾,丝毫不敢疏忽。备受艰辛,却无怨无悔。可是在一次护驾娘娘游黄山时却出了意外,险些丢了性命。
一次康熙驾临安庆巡视,随驾娘娘突然心动,要游览黄山。皇帝恩准并遣王遵典护驾。他想:娘娘乃一国之母,玉体非同一般,稍有不慎,就有性命危险。于是他要求派遣大队人马护驾。可是内臣却认为人多影响大,更容易出事。结果只给了二、三十个精壮武士便装随行。真可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怕出事偏就出事了。娘娘游黄山的消息走漏了风声,遭到匪贼的袭击。王遵典护驾娘娘刚登上黄山之巅,还没有观景,就遭到贼寇的四面包剿,贼首还扬言抢走娘娘作压寨夫人。顷刻间黄山乱作一团。王遵典临危不惧,组织护驾人员突围,终因寡不敌众,不到半个时辰,二三十名精壮武士都祭了贼人之刀。娘娘危在旦夕,王遵典沉着应对,遂将一名宫女扮作娘娘,让所剩随从护侍,他用被褥裹住娘娘真体,挎在左腋下,右手挥舞大刀,只身杀出一条血路,突出重围,保护娘娘安全回到安庆,他却成了血人。
这次护驾,王遵典用生命和智慧保住了娘娘的安全,按清律应论功嘉奖。可是一些佞臣,为了讨好皇帝,歪曲事实,李代桃僵,在皇帝面前奏了他一本。说王遵典没有尽到护驾职责,让娘娘受了惊,有失职之罪;他用手抱娘娘突围,男女受授不亲,有大不敬之罪。康熙看了奏折,龙颜大怒,不问青红皂白,准了奏章,遂把王遵典打入大牢。
王遵典入狱后,很多大臣愤愤不满。以高遐昌为首的一班不为名慑、不为势挠的重臣,联名上书保本,皇帝准奏,命金新镇重审王遵典之案。金新镇深知王遵典蒙冤入狱,便让他讲述详细经过,并找当时的随从查询,搞清了案情的真象,遂向皇帝递了奏折,王遵典一案确系冤案。其一,开始护驾王遵典要求大队人马护驾,未被采纳。二、三十人怎敌万千凶悍之徒。他舍其生命,凭其智勇救出娘娘,实有大功,却无寸罪;其二,至于手抱娘娘,是权宜之计。且隔衣隔被,没有肌肉之触,何言受授而亲,岂为大不敬。王遵典舍生命,靠智谋救驾娘娘,实乃大功臣也!
康熙看了奏折大为感动,自言道:“王爱卿,朕错怪你了!”御笔一挥,诰授王遵典安庆营协标左府,由明威将军晋升怀远将军,恩赐加一级,食三品俸。时在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秋,王遵典时年已七十有三。
王遵典仕途坎坷,三起三落。深知宦海茫茫,何时是了。不如急流勇退,安度晚年,享天伦之乐。于是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请命解甲归田。皇帝恩准,以原品致仕旋里。
回到故里,髻发虽皤,但心地坦荡,而壮心未己。或栽花种树,或视苗观禾,家事不分巨细,耳闻目染。一有间暇,与子侄挑灯夜坐,或谈诗书,或叙家常,或论事成败,或评古今人物,阖家欢愉,其乐融融,享尽天伦之乐,生老病死,天命有归,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无疾而终。
《淇园王氏宗谱》载,王光谦,岁贡生,参加博学鸿辞科考试,中得博学鸿儒,入翰林居官,任帝师日讲起居注官, 翰林院侍读学士, 提督河南全省学院。光绪帝悦其为人,赐“经明行修”御匾,使天下人效之,并着河南省拨款修葺门楼,张挂御匾(此匾现保存于王光谦的第五代孙、赵沟村村民王某家)。“经明行修”匾额右边竖刻文字为“钦命日讲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读学士,提督河南全省学院,随带加八级景。”中间横刻“经明行修”四个大字,左边落款为“光绪七年岁次辛巳菊月”,匾的正上方刻着一枚印章,印章的文字为满文。
王光谦故居
王光谦作为翰林院侍读学士,曾担任光绪皇帝幼年时的启蒙老师,光绪登基后,王光谦继续负责为他讲解《五经》和《四书》,并负责将皇帝每天的起居活动记录下来交给史官保存,因而被称为日讲官和起居注官。同时,王光谦还兼任河南全省武生考试的考官,故称提督河南全省学院。光绪皇帝非常景仰帝师王光谦,另为王光谦加了八级俸禄,即匾上所称的随带加八级景,后来,光绪皇帝还以淇县的山水风光起兴作诗:“淇水烟波半含春色,太行雪松(松雪——本网站)映出青天”,以此表达对帝师王光谦的景仰之情。(本段情节存疑——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