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文化研究  第十一卷 2017年
       

文史资料 - 甲骨文里没纣王,他干的坏事人们是怎么知道的?
甲骨文里没纣王,他干的坏事人们是怎么知道的?
 
作者:胡丹  加入时间:2017-11-14 22:24:07

  (2017-11-13 23:19:57)

前文刚讲过纣王的“肉林”,今儿皇帝不称朕接茬讲讲“肉林”的主人商纣王。

1

您若让古人说说历史上的大坏蛋、大昏君、大暴君,他多半会以“桀纣”开头的。

桀为夏桀,是夏朝的末代之君;纣为商纣王,是商朝的亡国之主,本名帝辛,纣是他的谥号。

因为纣王是大恶人,他的谥号,自然也是“恶”的,属于恶谥。

我们知道,商代文献(主要是占卜之辞)仅见于殷墟(今河南安阳)甲骨文。安阳是商代晚期都城,可到纣王时,已经迁到朝歌(今河南鹤壁)去了,朝歌遗址没有发现甲骨文,就是有,大概也不会记载王上之过恶。

甲骨文里没纣王,他干的坏事人们是怎么知道的?

那么,纣王那么坏,后人是怎么知道的呢?

2

先秦时代的人,大概是没有见过任何龟甲或兽骨的碎片的,包括《说文解字》《尔雅》在内的古字书,都没有关于甲骨文的记载。

关于桀纣及其行事,全部在于传说。

须知,历史学的分期,将没有文字记载之前的时期,称为“史前时期”,只到发现了文字,才是“历史时期”。据此,桀纣都是史前的人物。

尽管于典无据,但早在西周时,纣王之恶,已经开始流传了。

最早的记载来自《尚书》,里面记载周武王伐纣,在发布动员令时(如《泰誓》),就数落了纣王一些坏话。

然后……

然后纣王越来越坏了。

甲骨文里没纣王,他干的坏事人们是怎么知道的?

到了春、战时期(春秋战国),“各国群众”竟然统一口径,一齐来骂桀与纣。由于纣的时代更近些,骂纣的人就比骂桀的更多,纣的“风头”盖过了桀,成了恶人的最典型代表——可见纣王为恶的典范及反面教材意义,是“世界性”的。

这是个十分有趣的现象。

3

最早关注并探讨此事的,是孔子高徒子贡,几百年来,他为纣王说了第一句公道话:

“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论语·子张篇》)

子贡说,纣王并没人们讲的那样坏,只是他已居于舆论的下流,大家的口水和渣滓都朝他流过来,坏事都是他干的了。这又什么办法呢?

子贡本意不在替纣王鸣冤平反,而是提醒人们,注意立身处世的方式,千万别像纣王一样,“居下流”!

甲骨文里没纣王,他干的坏事人们是怎么知道的?

战国时代,同属儒门的荀子,与前辈意见相合。但对人们何以“归恶”于纣?荀子的思考又进一步,他指出

“古者桀、纣……身死国亡,为天下大僇(戮),后世言恶则必稽焉”。

荀子说,桀纣之所以享有极恶的大名,根本原因是他们都是亡国之君, 后人要开涮,抓反面典型,不揪这两位揪谁呀?揪别人,也不敢啊!鲁迅先生加以总结,指出凡亡国之君及国祚浅薄之帝王,往往在历史上声誉很差,比如秦始皇、隋炀帝等等,这是因为评价他们的,都是“新时代”的人,而非秦、隋当世之人。好比让西周人评价商纣王、西汉人评价秦始皇、唐朝人评价隋炀帝,不仅无禁忌,而且给纣王、始皇、炀帝差评,还属于政治正确,他们自然不必客气,差评差评再差评,完全不必考虑“淘宝卖家”的小心脏。而国祚久长者,负面评价就会少很多,因为评论他们的,都是本朝之人,议论“圣躬”,可得仔细些!

说白了,纣王居下流,从根上说,不是他有多坏,而是他没本事,亡国了,自然成为“天下大戮”、口诛笔伐的对象。

甲骨文里没纣王,他干的坏事人们是怎么知道的?

(商纣王的影视剧形象)

纣王,在春秋时就已经成立反动典型,到了“寓言十九”的战国,诸子百家们习惯通过写寓言故事,讲政治道理,更是无不把“天下之恶”归诸纣。说到古代圣贤,便是尧舜禹汤,他们把好事做尽了,而桀和纣呢,把坏事做绝的,就是这哥俩儿。这时候,纣王已作为古代圣君的对立面而存在,他的坏,是必须的。不然,何以见尧舜之好呢?

以上是纣王变坏的三个主要原因。有了这样的基础,纣王就很难翻盘,基本上只能沿着污水往臭水沟里流了。

4

纣王是如何变得更坏的,那些坏事是怎么来的?古史大家顾颉刚先生曾著专文考辨。在《纣恶七十事的发生次第》一文中,顾先生通过梳理史料,指出:

“纣恶在周人《尚书》中只有6点,战国书中增加了27事,西汉书中增加了23事,东汉时增加了1事,东晋时增加了13事。”

周人在讨商动员令里指责的“纣恶”是6件事:

(1)酗酒( “沉酗于酒”);

(2)不用贵戚旧臣;

(3)登用小人;

(4)听信妇言;

(5)信有命在天(面对统治危机,纣不知警惧,反而说:“呜呼,我生不有命在天!”我有天命,怕什么!);

(6)不留心祭祀。

瞧,仅此六恶,妖姬妲己在哪儿?肉池酒林呢?(参见本号前文《 我说商纣王“酒池肉林”里的肉是腊肉,你信吗?》)怎么没剖比干的心,砍老人的腿,剖孕妇的肚子呢?原来,这些“纣恶”在周代还没“创作”出来!

《论语》载纣之恶 ,也不过三事:微子逃亡,箕子为奴,比干谏死。

到了时兴通过寓言讲政治道理的战国,纣之恶猛然增多,如《吕氏春秋》所记有以下八事:

糟丘

酒池

雕柱而桔诸侯

刑鬼侯之女而取其环

戮涉者胫而视其髓

剖孕妇而观其化

杀比干而观其心

杀梅伯而遣文王其醢。

著名的“炮烙”之刑,则首见于法家韩非的著作《韩非子》。

甲骨文里没纣王,他干的坏事人们是怎么知道的?

我们只能说,古人真会编故事,用今天的网络语言来说,就是“一本正经的胡说”。顾先生说的好:

“我们对于西周时纣的罪恶的传说,只须看作一种兴国对于亡国的循例之言。”

本不必尽信。至于后来在西汉时,乃至东晋时忽然冒出来的纣王新恶,就更不可信了,比如妲己是九尾狐化身,权当故事来看就行了。

5

到了当代,几千年的暴君兼昏君纣王,忽然平反了。

除了顾颉刚先生写的考辨文章,郭沫若先生也撰有《驳说儒》一文,指出《诗经·商顷·玄鸟》中“武丁孙子,武王靡不胜”的那位武功烈烈的“武王”,便是纣王(商代自武丁迁到沫邑,纣王改名为朝歌)。由于《诗经》这首诗没有点名,过去大家搞不清这位“武丁孙子”是谁,以故将其“悬记”在孔子头上(孔子的祖先是商王王族),其实是搞错了对象。

郭沫若说,“在殷人心目中一定不会把殷纣王看得来和周人所看的那样。他们就要称他为‘武王’,要纪念他。”

郭先生从新史学的角度来说纣王的功绩:“殷纣王这个人对于我们民族发展上的功劳倒是不可淹没的。殷代末年有一个很宏大的历史事件,便是经营东南,这几乎完全为周以来的史家所抹煞了”。为此善于做打油诗的郭先生又赋诗一首,云

“殷辛之功迈周武,殷辛之恶莫须有。殷辛之名当恢复,殷辛之冤当解除。”

甲骨文里没纣王,他干的坏事人们是怎么知道的?

毛泽东主席也赞同纣王“之冤当解除”,他说:

“把纣王、秦始皇、曹操看作坏人是错误的。其实纣王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经营东南,把东夷和中原的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很有功劳的。纣王伐东夷,打了胜仗,但损失也很大。俘虏太多,消化不了。周武王乘虚进攻,大批俘虏倒戈,结果使商朝亡了国。”

“当时微子是里通外国。为什么纣王灭了呢?主要是微子反对他,还有箕子反对他,比干反对他。纣王去打东夷,把那个部族征服了。纣王是很有才干的。后头那些坏话都是周朝人讲的,不要听。”

今天,纣王仍是影视剧的热门人物,只是真实的纣王(肯定其贡献)与传说中的纣王(极恶之徒),两种反差极大的形象,到底如何选择刻画呢?这对编剧是个考验。最近拍了一部名为《朝歌》的商代“史诗巨制”,据说由多名上古史专家把关,可看过下图的剧透,我忍不住笑了——

甲骨文里没纣王,他干的坏事人们是怎么知道的?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621230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站由淇县之窗网站运行和管理。  站长:老农(信箱qxzhd@126.com)  QQ:1036847795   网站电话:0392-7226249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豫ICP备09020854号          豫公网安备 41062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