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文化研究  第十一卷 2017年
       

评论探讨 - 帝辛是暴君还是伟大的失败者?(上)
帝辛是暴君还是伟大的失败者?(上)

 
作者:网络  加入时间:2017-10-26 9:41:30
感谢题主用了帝辛这么正式的名字来描述帝辛,我们暂且不讨论他是否是伟大的失败者,但他一定不是暴君。长久以来,他都是被污名化的亡国之君。接下来,我用《史记》中的一些材料来讨论一下他被污名化的过程。

首先,笔者认为子辛是被污名化了的,名与实是不相符合的。那么真实的子辛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

在关乎天下的大德方面,他作为君王具备以下条件:

1.文武双全。“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1]”。

2.自信。“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2]”

3.有严厉的法律措施。“于是纣乃重刑辟,有炮格之法。[3]”

4.任用诸侯,拉拢周边势力而不妥协。“以西伯昌、九侯、鄂侯为三公。九侯有好女,入之纣。九侯女不喜淫,纣怒,杀之,而醢九侯。鄂侯争之彊,辨之疾,并脯鄂侯。西伯昌闻之,窃叹。崇侯虎知之,以告纣,纣囚西伯羑里。[4]”商王帝辛任用周边较强的部落首领为三公,可以很好的起到控制和拉拢他们的作用。但是,他并不因为他们的权利而妥协,而是通过杀掉女人和连坐的暴力手段又加以威慑。

5.有分寸,懂得政治的张力。“西伯之臣闳夭之徒,求美女奇物善马以献纣,纣乃赦西伯。[5]”帝辛也并不是一味的施暴,而懂得妥协。子辛哪里是爱惜西伯昌的美女宝货,而是有心将其释放,只是需要一个合适的理由。

在关乎个人的小的品行方面,他确实也有些不足。1.爱酒2.爱美人3.爱宝物4.爱享乐。

“好酒淫乐,嬖于妇人。爱妲己,妲己之言是从。于是使师涓作新淫声,北里之舞,靡靡之乐。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钜桥之粟。益收狗马奇物,充仞宫室。益广沙丘苑台,多取野兽蜚鸟置其中。慢于鬼神。大聚乐戏于沙丘,以酒为池,县肉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闲,为长夜之饮。[6]”

但是,这些小的缺点对于奴隶制度时期的帝王并不过分,我们不能用现代的道德去要求他。这些行为反而说明子辛是一个精力充沛、充满激情的人。以上的分析足以证明,帝辛他不够好,但是作为一个君主他是合格的。而且他不仅是合格的,还是具有开疆拓土非凡实力的能君。

如果要说他人格上有什么大的缺点,那就是他的优点自信,由自信而带来的自负,以至于他难以虚心接受意见。殷商三仁的故事便是例证。“纣愈淫乱不止。微子数谏不听,乃与大师、少师谋,遂去。比干曰:‘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争。’乃强谏纣。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剖比干,观其心。箕子惧,乃详狂为奴,纣又囚之。殷之大师、少师乃持其祭乐器奔周。[7]”商部落内部的离心才是导致商亡的最大原因。商王朝是亡于贵族的离心而非商纣所谓的残暴。

从商朝末年到春秋时期的末期的近六百年间,商王帝辛的名声就日益下降。到春秋末期就已经达到了天下至恶的程度。

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8]从子贡的话中我们可以知道:在子贡所处的时代(春秋末年)纣的名声已经十分恶劣了,达到了天下中所有的坏事都会算在帝辛的头上的程度。由此看来,商王帝辛的污名化程度很深,并且在春秋末年达到了高峰。

通过对《史记》及一些相关材料的分析,笔者认为商王帝辛的污名化一共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商末流言阶段。在这个时期商王朝大致经历小邦周的蓄意侵商和三仁的离心。在这个阶段主要是针对子辛的品行的一些细小的言论。

(1)西伯的窃叹。“鄂侯争之彊,辨之疾,并脯鄂侯。西伯昌闻之,窃叹。”[9]

(2)祖伊的评价。“祖伊反,曰:‘纣不可谏矣。’”[10]

(3)箕子的无奈。“纣为淫泆,箕子谏,不听。人或曰:‘可以去矣。’箕子曰:‘为人臣谏不听而去,是彰君之恶而自说於民,吾不忍为也。’”[11]

(4)武王的言论。“于是武王遍告诸侯曰:‘殷有重罪,不可以不毕伐。’”;“今殷王纣乃用其妇人之言,自绝于天,毁坏其三正,离逷其王父母弟,乃断弃其先祖之乐,乃为淫声,用变乱正声,怡说妇人。故今予发维共行天罚。[12]”

以上可以看出在这个阶段,对于帝辛的指责还是比较轻的,只有“武王伐商”的言论相对严苛。以此为标志,对商王帝辛的污名进入到第二阶段。

第二、周初蓄意污名阶段。为了达到讨伐帝辛和巩固新生政权的目的,周初对帝辛做了蓄意污名的工作。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对帝辛的恶谥。贱仁多累曰纣[13],通过恶谥就形成了周几千年来对于商王帝辛的持续打击。

(2)对帝辛的一味否定。“王曰:‘定天保,依天室,悉求夫恶,贬从殷王受。’[14]”像对待子辛一样对待恶人,这本身就是对商王子辛的侮辱和贬损。

第三、后世谣言阶段。在商代灭亡一两百年之后,前期的商代遗民已经去世,就只剩下后世的谣言流传了。义不食周黍的伯夷叔齐认为武王伐商的行为是:“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15]”在商末周初他们作为外族人尚且为纣说说话、殉殉身,但是到了春秋末期的宋元王(子姓,与帝辛同族)却急于与子辛划清关系。

“元王慨然而叹曰:“夫逆人之使,绝人之谋,是不暴乎?取人之有,以自为宝,是不彊乎?寡人闻之,暴得者必暴亡,彊取者必後无功。桀纣暴彊,身死国亡。今我听子,是无仁义之名而有暴彊之道。江河为汤武,我为桀纣。未见其利,恐离其咎。”[16]

除此之外,在这个时期纣的罪行已经系统化了,以下是宋元王的总结:“纣有谀臣,名为左彊。夸而目巧,教为象郎。将至於天,又有玉床。犀玉之器,象箸而羹。圣人剖其心,壮士斩其胻。箕子恐死,被发佯狂。杀周太子历,囚文王昌。[17]”

以上便是我对商王帝辛污名化问题的全部见解。

注解:

[1]- [7] 选自司马迁《史记·殷本纪》 中华书局出版社

[8] 选自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出版社,P201

[9][10] 选自司马迁《史记·殷本纪》 中华书局出版社

[11] 选自司马迁《史记·宋微子世家》 中华书局出版社

[12] 选自司马迁《史记·周本纪》 中华书局出版社

[13] 蔡邕《独断》中认为“残义损善曰纣。”

[14] 选自司马迁《史记·周本纪》 中华书局出版社

[15] 选自司马迁《史记·伯夷列传》 中华书局出版社 点校版 P2583

[16] 选自司马迁《史记·龟策列传》 中华书局出版社 点校版P3926 选自司马迁《史记·殷本纪》 中华书局出版社

[17] 选自司马迁《史记·龟策列传》 中华书局出版社 点校版P3928

参见百度百科

没想到还有这么多人对这个问题感兴趣,所以我小修一下回答

其实,历史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历史也正是那些朝代创建者想让我们看到的,而可怜的是,我们也只能去相信这些历史……但所谓不幸中的万幸,我们还并未麻木,我们还懂的思考,而那些所谓的历史创造者们,他们所能够通过史书改变的,也不过是个人善恶和暴虐与否,他们改变不了那些青天之下发生的结果。

首先,身为一个君王,帝辛(商纣王)的暴虐与否我不敢对他下个定论,但他在我心中却也算得上一个合格且有气魄的君王。在殷商帝国最后的时刻,他选择了自杀,没有像唐后主一样做敌国屈辱的俘虏,不苟活,也不妥协,更没逃之夭夭。相比于箕子和一些王族来说,同样是王族,其更显得自尊自傲。这让我不仅想到了形容明朝的一句话: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仔细去想一想,商纣王和崇祯其实很像,他们都满怀理想想要中兴帝国,帝辛能够倒曳九牛,更打败了当时强盛的东夷部族,而崇祯不仅除掉了魏忠贤一干阉档,更勤于政事(虽然然并卵,但身为一个皇帝,能够达到他这样的勤政,也确实难得,史志称其“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而且注意,这是清修明史),两个人都被后世所诟病,一个是暴虐,一个是残害忠良,一个宠信虚构的妲己,一个自毁长城杀了袁崇焕,但我就一直在想,如果两个人真的中兴了帝国,那史书中和后人还会这么想么?想必届时前者便成为了项羽一般的英雄人物,后者便成了曹操一样的盖世奸雄,两人所欠缺的无非是成功而已。这注定是一个忧伤的故事,两个身怀盖世绝技的英雄放弃了一切享乐,企图去中兴他的国家,但几百年的积弊却注定了两人的灭亡。但无论怎样:身为君王,他们没有抛弃自己的国家,就连死也要随着国家一起灭亡,身为君王,他及格了……

身为臣子,飞廉和恶来都是在战争结尾后,一个自杀殉葬一个为了帝辛战死,可以这么说,他们本可以活着,但他们还是死了,并且就那样死了,死的就像个不懂事故圆滑的傻子,以至于后来有了“助纣为虐”这句话。一千多年后,第二个被称为恶来(典韦)的男人也战死了,死前身上插满的箭镞,但他很幸运,他所要保护的人逃走了;但这未尝也是份不幸,因为和曹操一比,那个名为辛的男人没有选择逃跑,后来帝辛死了,恶来在这之后依旧保卫王城战死了,仔细想想,可能恶来想去守护也仅仅是辛的尸首罢了……若说这是忠诚,我感觉便让这份东西变得有些做作,忠诚毕竟抵不过生命珍贵,但他们明知自己会死,还是流尽了身上最后一滴血,一定是他们在坚持着什么,哪怕是付出生命也要去验明……

身为百姓,一个国家灭亡了,新的国家去千方百计的污蔑它,一直诋毁了几百年将近一千年,但这个朝代的名字却仍然留了下来,并且商人这个字眼直到今天任然尚在使用,其成为了和我们生活最有关系的人群之一。可能大家不知道,诗经商颂里有这么一句话:邦畿千里,维民所止。大家有兴趣可以查一查,但我觉得,这句话如果真的要翻译一下,完全可以这么理解:但凡有我殷商(中华)生民之地,皆为我殷商(中华)之国。

但无论怎样……

商代的历史真的让帝辛一个人承担了,周没有诋毁商的历史,只把帝辛个人作为了罪魁祸首,将国家的毁灭归于其个人的暴虐,那个名为辛的男人一力承担了很多,甚至其战功与创新改革也被抹去。

可以这么说,身为他的敌人,周即尊敬他,没有一笔否认他父辈等人的功绩;同时,周也在畏惧他,将帝国毁灭的原因归于他一人的同时又将他刻画成一个暴君的形象。

历史已经模糊了,我们无从还原历史,但我知道,辛在帝国毁灭最后的时刻与他最喜欢的国家以及女人(女人是个人猜想)在一起,他没有屈服亦或苟且,他是作为一个“王”而死,没有抛下他的国家而活,像个帝王一样坦荡的死在了国家的心脏,殷商的脊梁……
题主很机智的过滤了一些把小说电视剧当历史的人
作者起了个很值得讨论的题名。个人观点,帝辛应该不是暴君,某种程度上算是伟大的失败者吧。

帝辛本人有成为君王的天赋,他聪明敏捷身手好,力气大,能言善辩,有一定的军事才能。继位后,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发展已经日暮西山的商王朝社会生产力。由于东夷仍然时不时的骚扰进犯商王朝,他延续了之前商朝君王的做法,继续发起对黄河流域下游夷人部落的用兵,打退了东夷部落向中原扩张的势力,把商朝势力扩展到今天的山东、安徽、江苏、浙江及福建沿海,并且把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向东南传播,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

所有能查到的史料中帝辛本人好的方面就这些了。有点无奈,我也想看到更多的史料。

在后人的史书中,帝辛自己作恶多端把王朝终结了。不仅仅因为军事策略上的失误,更因为帝辛有太多惹民犯怒的缺点:他喜欢饮酒作乐,贪恋女色;横征暴敛,以填满鹿台的钱库和巨桥的粮仓。花钱如流水,醉心歌舞酒肉,宠信爱妃妲己及蜚廉、恶来等一帮佞臣。总之昏庸不堪,荒淫无度这种词放在他身上是合适的。

这样的行为当然不得民心,但帝辛不在乎。他还自诩为天命所属的君王,觉得自己的权利和富贵是上天注定的,谁也夺不走。这想法在现代看来简直愚蠢到家了,但那时人相对愚昧,文明不够开化,有这种思想也不是很难理解。关键的问题是,谁能证明帝辛当时真的是这样想的呢?

他还刚愎自用,听不进正确意见,朝廷的大臣很多都跟他观点对立。他杀比干(也有说法比干没有被杀而是老死的),囚箕[jī]子,逐微子,年年征战,失去人心,使得商朝国力衰竭,最终被周人所灭。

但是很可笑的一点是,商人的记录里却没有发现大写特写的帝辛暴行。

关于帝辛的事实真相早已无法考究,由死对头周人编写的历史里,充斥着污蔑,哪有可信度?

周人对帝辛肆无忌惮的抹黑,早就引起一些有识之士的置疑与反驳。孔子的大弟子子贡指出:帝辛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这话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帝辛的不好,并不像传说中的那样严重。因此,君子都非常憎恶居于下流,因为你一旦居于下流,天底下的一切坏事坏名声都会归到你的头上来。

说白了就是你混的不好,屎盆子就会往你头上扣!

孟子也有“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的说法。

《淮南子》一书中说“三代之善,千岁之积誉也;桀纣之谤,岁之积毁也”。

所以帝辛的暴行很大程度上都是后代人们日积月累意淫出来的。

在中国历史上,亡国之君的下场都很可怜,但像帝辛这样被黑的体无完肤的却绝无仅有。传世的史书中记载的帝辛大造宫殿,建酒林肉池,宠信女色,囚禁贤人,残害忠臣等等罪恶,与夏朝的最后一任君主桀[jié]如出一辙。而且,桀有的罪恶帝辛都有,桀没有的帝辛也有。因而,帝辛是夏桀的罪恶加上人们能想到罪恶的集大成者,是夏桀的高配2.0版本,亡国是其罪有应得。

事实上,一个帝国的衰亡,是各种势力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最终积重难返。跟哪一个君王的关系真不是简单的线性因果。在当时,经历了500多年的商朝一步步走向衰亡,跟人活久了生理机能跟不上了,一步步走向衰亡是一样的道理。总是一个由生到死的轮回,才好有下一轮的开始么。

文王武王要上位,周朝要建立,这个大家都能理解。周人为改朝换代做了大量的精心准备,最后也成功了,建立了更进步的社会和国家,这是值得称道的。但是非得抹黑帝辛,这做法跟光明磊落真是一点关系也没有。

早年间郭沫若先生曾经亲临殷商故地,感慨不已:“勿谓殷辛太暴虐,奴隶解放实先驱。殷辛之功迈周武,殷辛之罪有莫须。受德之名当恢复,殷辛之冤当解除。”

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也指出过,帝辛的罪恶在周人的《尚书》中只有六点,战国书中增加二十七事,西汉书中增加二十三事,东汉时增加一事,东晋时增加十三事,于是帝辛就变成了自古未有的残忍暴君。

好的,现在来尽可能还原一下帝辛的执政历史。由于史料缺乏,难以全面描述。

帝乙在位九年后去世,次子帝辛即位。此时,帝祖甲的礼制改革已逐步占据了正统地位,嫡长继承制的王位传承取代兄终弟及成为了主流,而且废除了帝位继承和国家大事中的贵族公议制,形成了君主集权,使商王朝基本扫清了酋邦制的残余,完成了从酋邦制向国家的转进,在国家形态上迈进了一大步。但是,受商王朝以氏族为社会基本组织单元的现实影响,贵族的势力是无法完全抑制的,故商帝强势时可以压服贵族,一旦商帝稍弱贵族们便各自为政,乌烟瘴气。

帝辛即位后,对帝乙的非嫡长子微子启的打击可以想见:本来江山有可能是自己的,却因为现在的新的礼制而眼看着江山拱手让给比自己小的弟弟。

素有贤名的微子启朋党颇众,几乎形成了与帝辛的抗衡之势。所以帝辛终其一世,微子启一派始终是最坚决的反对派。在帝辛的打压下,微子启通敌卖国,与周人勾搭,不惜一切代价地颠覆帝辛政权。

另一方面,由于祖甲礼制改革而受到打击的不仅仅只有微子启,王族中的箕子、比干也是礼制改革的坚决反对者。按兄终弟及制,帝乙去世后他们都是有机会登上王位的。而拜嫡长继承制所赐,他们则彻底与王位无缘了。(文丁的长子为帝乙。次子为比干,比干20岁就以太师之位辅佐商王帝乙,后来帝乙去世后又受托孤,辅佐帝辛。箕子也是文丁之子。)

帝辛名义上是商朝的最高领袖,实际上在整个王族内部得到的支持十分有限,很难说比干等人是实心实意地在辅佐帝辛。

帝辛执政无人可用,只好重用外来逃臣中的人才,而这又引起了反对派的强烈不满。帝辛提拔外来的飞廉、恶来为将,此二人也不负帝辛重望,牢牢掌握军队。飞廉为伐东夷统帅,商亡后仍然坚持战斗,直至战死。恶来战死于牧野。至于内政,费仲为臣,在政治上对抗诸方势力。

此时的商王朝已经对周边的诸侯失去了控制能力,诸侯方伯们时附时叛。尤其是东夷,竟然多次主动出击侵扰商朝。从帝武丁到帝辛,对东夷用兵就未停过。而在西边,周人自帝武乙时已经逐渐强大起来。

这就是帝辛继位后的局面:一个内部四分五裂、外部群强环伺的老帝国。

于是帝辛迫不得已筹集军力,对东夷进行讨伐,倾全国之力经数十年决出胜负,灭掉多年大患。而此时商王朝所有的精华消耗殆尽,虽然是战胜者,但帝国已成空架子。因此故而,以帝辛的英明强势,只能将周人在西部的征伐视若不见,争取尽快抚平战争带来的元气大伤。

而这时,一直被帝辛压制的反对派给了虚弱的商帝国致命一击,微子启、向挚等人先后逃到周,向周人说现在商朝国力空虚,引导周人乘势而入。于是帝辛来不及平整军队,遭意外袭击,牧野一战,俘虏兵临阵倒戈,反对势力顺势献城,帝辛自焚殉国。商亡。

伟大的失败者?帝辛应该是担得起这个名号吧,我想。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621230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站由淇县之窗网站运行和管理。  站长:老农(信箱qxzhd@126.com)  QQ:1036847795   网站电话:0392-7226249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豫ICP备09020854号          豫公网安备 41062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