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文化研究10

淇河文化研究  第十卷 2015年
     

 

评论探讨 - 海外舶来文化节,精神奴役淇河边

海外舶来文化节,精神奴役淇河边
 


作者:秋雨  加入时间:2016-3-22 12:45:35

2016-03-22 10:45:12

所谓文化,就其字义解释,“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文”又有引申之义:一是包括语言文字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二是由伦理之说导出彩画、装饰、人为修养之义,与“质”“实”对称;三是在前两层意义之上,导出美、善、德行之义。“化”的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化”的引申之义为教行迁善。

“文”与“化”并联使用,最早见于战国末年的《易》:“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这段话是说,治国者须观察天文,以明了时序之变化,又须观察人文,使天下之人均能遵从文明礼仪,行为止其所当止。其中的“文”,便是从纹理之义演化而来。日月往来交错文饰于天,也就是“天文”,即天道自然规律。其中的“人文”,说的是人伦社会规律,也就是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纵横交织的关系,诸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妻妻、兄兄弟弟、朋朋友友等等,构成了复杂的网络,具有纹理表象。这里的“人文”与“化成天下”紧密联系,“以文教化”的思想已经萌生。

西汉以后,“文”与“化”合成了一个整词。《说苑》中有:“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文选》中有:“文化内辑,武功外悠。”其中的“文化”,与天造地设的自然并列,与无教化的“质朴”“野蛮”并列。追索“文化”在汉语系统中的历史渊源,可知“文化”的本义就是“以文教化”,它表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属于精神领域的范畴。随着古往今来时空的演变,“文化”逐渐成为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成为众多学科探究、阐发、争鸣的对象。

对于“文化”的概念,古今中外有多种解释,综合起来,还其本义,“文化”就是人类在不断认识自我、改革自我的过程中,在不断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中,所创造的并获得人们共同认可和使用的符号与声音的体系总和。其中的符号以文字为主,以图像为辅,其中的声音以语言为主,音韵、音符为辅。在了解原义的基础上,可以用简炼的文字表达为:文化是语言和文字的总和。但必须是在了解原义的基础上才能使用,就像“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理解时一定要清楚“地球气候创造了人类”这个大背景,否则便会出现谬误,就会让人有不够准确,甚至是有点含糊的感觉。从“文化”的起源和作用来说,“文化”又可称为是一切知识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是指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各种物质文明,包括交通工具、服饰、日常用品等,是一种可见的显性。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分别指生活制度、家庭制度、社会制度以及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审美情趣,它们属于不可见的隐性文化,包括文学、哲学、政治等方面的内容。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同时又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

今天的“文化”一词,成了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要想给出一个严格而精确地定义十分困难。一些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努力,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给出界定“文化”的概念,但迄今为止也没有一个被公认的、令人满意的结果。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的,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是人类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

从以上的论述中,不难得出“文化”具有多样性、地域性、民族性、时代性的特点。由“文化”的特点,联想到河南鹤壁风起云涌的“樱花文化”,结合《中国植物志》新修订的名称中的“樱花”一词,解释为用来专指“日本樱花”,不难想象“樱花文化”的地域性和民族性,河南鹤壁的“樱花文化”和“樱花文化节”的地域性属于日本,其民族性也属于日本。所谓起源于喜马拉雅地区的樱花,也只是现代人类出现之前的“野生樱花”,其起源地也就无所谓国别之分。今天通常所谈论和观赏的樱花,实际上是指现代意义上的“栽培樱花”。就目前的绝大多数“栽培樱花”品种而言,其育种核心种“大岛樱”乃是日本所特有,在中国甚至都没有野生分布。因此,“现代栽培的观赏樱花”实际上是源于日本,这是一个显而易见、颠扑不破的基本事实。由此不难得出结论,河南鹤壁的“樱花文化”来自日本,其时代性也是属于日本。河南鹤壁的“樱花文化”受到当地某些人民公仆的大力支持,这些公仆的行为令人难以理解,从而使得“日本樱花文化”在淇奥一花独放,淇河岸边的中国本土百花黯然失色,“淇河文化”没有了多样性。

如果说“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千古岁月中,淇河岸边从来没有过樱花的记录,“日本樱花文化”如何能够归属淇河岸边的“物质文化”?淇河岸边无从谈起什么“日本樱花”,“日本樱花文化”怎么能够成为淇河岸边的“制度文化”?同理,“日本樱花文化”也不可能是淇河岸边的“心理文化”。因此,“日本樱花文化”对于淇河岸边来说,什么都不是,一切的说词都属于空穴来风,而且是从日本吹来的一股阴风。

人类由于共同生活的需要才创造出文化,文化在它所涵盖的范围内和不同的层面发挥着主要的功能和作用,“日本樱花文化”在淇奥真的发挥了强大的“整合”功能和作用。“文化”的整合功能是指它对于协调群体成员的行动所发挥的作用,就像蚂蚁过江。社会群体中不同的成员都是独特的行动者,某些团体和个别人民公仆基于私利的需要,不顾民族大义,不顾民族情感,从而出现了“商贾不知亡国恨,公仆偏爱日本花”。于是便有了热烈庆祝“日本樱花文化节”的指标任务分派,组织者可能希望淇河两岸的民众踊跃参加樱花树下的相扑表演,击出日本风格的鼓调,充分表现出樱花武士道杀人的精神,争做日本精神殖民地街道上的顺民!并且将“华夏南路”改称“樱花大道”,一定是想要那里的人们忘记“华夏”二字,热烈欢迎日本在精神上的血腥统治!

河南鹤壁所弘扬的“日本樱花文化”,在淇奥也充分发挥了强大的“导向”功能和作用。“文化”的导向功能是指文化可以为人们的行动提供方向和可供选择的方式。在淇奥大兴“日本樱花文化”,实际上是在中华民族的伤口上撒盐,是在向着中华民族滴血的胸膛捅刀子,是在严重伤害鹤壁乃至全国人民的情感,最终实现淇奥成为日本的精神殖民地。

“文化”具有维持社会秩序的功能和作用。河南鹤壁“日本樱花文化”所维持的秩序,显然是日本精神殖民地的秩序,而且不允许那里的广大人民发声,否则便是“极左”,便会动用一切力量,甚至用下三赖的手段关网停网,比法西斯还法西斯!很像日本侵略中国以前那段曾经不堪回首的序曲,不客气地说,淇河岸边成了暗无天日!文化是人们以往共同生活经验的积累,是人们通过比较和选择认为是合理并被普遍接受的东西。不知道“日本樱花文化”在淇河岸边有多少历史积累?经过了何种比较和选择?是否被淇河岸边广大的人民群众认可?还是某些人民公仆凭着拍脑袋,加上某些团体的忽悠,加上日本间谍暗中作祟?某种文化的形成和确立,就意味着某种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被认可和被遵从,不知道河南鹤壁的“日本樱花文化”的价值观是什么?行为规范又是什么?是在为谁维持秩序?

“文化”还具有“传续”的功能和作用。“文化”古往今来,能向新的世代流传,即下一代也认同,共享上一代的文化。空穴来风的河南鹤壁“日本樱花文化”,撇开日本就会变成无源之水,这样的所谓“文化”不知道眼下想弘扬些什么?向新的时代又能流传些什么?如此地鼓噪,如此地如火如荼,如此地大肆宣扬,其目的也只有一个,那就是妄图从精神上奴役中国人民,做梦也想征服和击垮伟大的中华民族,其用心何其毒也!



 
     
海外舶来文化节,精神奴役淇河边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621230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策划:老农豫ICP09020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