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文化研究10

淇河文化研究  第十卷 2015年
     

 

文艺作品 - 乐将余生寄淇滨

乐将余生寄淇滨
 


作者:郭天保  加入时间:2016-3-2 12:56:23

 

 

淇滨风光美如画

□郭天保

湖南一位基层干部调省城工作刚满三天就衣锦还乡,下车伊始便发出感慨:家乡的变化真大呀!矫情遂成笑话流传开来。

  猴年春节,我携妻将子回乡探亲,几日所闻所见,却是由衷赞叹:家乡的变化真大呀!

  这些变化看在眼里,喜在心里,醉进情里。

变了交通。自赴湘求学开始两地往返20余载,亲眼见证了家乡交通的巨变。上世纪90年代,从村里到市里,搭汽车转火车,一天一夜风尘仆仆。京珠高速全线贯通,轻松自驾朝发夕至。2012年12月26日,目前世界上里程最长、时速最快的京广高铁全线开通。除夕中午陪岳父母在长沙团圆,“贴地飞行”4小时回到鹤壁陪父母晚餐守岁,千里行程从容渡,两地情缘一线牵。

  交通的便捷不仅改善了出行,更激发了活力。如今的淇滨区洼地效应凸显,新兴产业集聚,各类人才荟萃,焕发勃勃生机。

美了环境。淇滨区背靠太行,面向平原,空气清新,水质优良。微博、微信、客户端等即时通信工具的全天候推送,让鹤壁声名鹊起,美誉远播。

  缤纷樱花、诗韵淇河、正月古庙会、幸福城市、博览会展,无不成为鹤壁的绚丽名片。规模适中的城区,功能合理的布局,井然有序的管理,“宜居、宜业、宜游”名不虚传。

  正月初一淇河畔,一家三口随着如织的人群,放风筝、骑单车、品美食,其乐无穷。妻子用手机随手拍下沙滩美景发到朋友圈引来连串点赞。画面中淇河结着薄冰,老少雀跃欢腾,建筑气势恢宏。一亲友笑称:错将郭郎认山城,原来海滨是淇滨。

转了观念。我的老家山城区罗村,是传统采煤区。数十年的采掘,造成房塌地陷,生态破坏,饮水困难,我家的房子已经三次搬迁。早在10多年前,我和妻子就劝父母进城安享晚年。思想工作年年做,故土难离做不通。儿子下最后通牒:如果不进城,我就不回家。这招儿立竿见影,父母顺利乔迁淇滨区。

  我问母亲,当城里人的感觉咋样?母亲有些腼腆地笑了,说,新家夏天有空调,冬天有暖气,洗漱有热水,以前年年冬天长冻疮,如今再也没长了。

  父亲调侃,现在村里办红白事,你娘都打发我去,她说罗村住不习惯了。

  我的父母进城后,全村陆续有几十户进城买房养老。随着生活的富裕,农民的观念也在悄然转变。

乐了民生。淇滨的文化惠民活动贴地气、冒热气,尤其是金不换等豫剧名家的广场演出更是让老百姓喜闻乐见。

  母亲常常念叨,现在的政策真好,生病住院能报销,年纪大了给养老,劝劝你爹少喝点儿酒,这么好的时光一定得多活几年。

  正月初四,张庄两位远房表弟来拜年,拉家常情不自禁夸起即将入住的安置房。因为征地,村子整体搬迁,房子统一装修,地暖、热水一应俱全。

  此言不虚。

  我曾实地查看鹤壁的安置房,觉得有“五好”:超前规划好,外观设计好,室内装修好,价格公道好,分配合理好。远观近览,看不出安置痕迹,与商业居民小区别无二致。

  习近平总书记讲,只有把群众放在我们心上,群众才会让我们坐在台上。群众工作如此顺应民心,党的千秋基业一定会郁郁常青。

鸟倦回巢,叶落归根。退休回淇滨是我的夙愿,妻子却不舍江南。夕阳下的淇河散发出淡淡乡愁。借助诗情画意,我向妻子娓娓讲述:淇河流淌不尽的是诗,绵绵不绝的是情。地灵人杰,如今淇滨人民的幸福指数全国居高,离婚率全国最低。情随事迁,妻子细语:退了休,我们回淇滨养老吧!

《诗经》助我开生面,乐将余生寄淇滨。

  (作者系湖南省委宣传部办公室主任)



 
     
乐将余生寄淇滨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621230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策划:老农豫ICP09020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