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尺巷(资料图)
“我家两堵墙,前后百米长。德义中间走,礼让站两旁……”除夕夜,安徽芜湖籍演员赵薇在2016年央视猴年春晚上演唱歌曲《六尺巷》。没想到从正月初一开始,六尺巷从原先的冷冷清清变得人潮涌动。
最近一位造访过六尺巷的大人物,是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2014年11月15日,中纪委书记王岐山低调造访安徽桐城六尺巷。这是其重视官德建设,倡导“为官先修德”的重要之举。其后,借六尺巷的典故,中纪委监察部官网站廉政文苑栏目又发表了《让人三尺又何妨——安徽桐城六尺巷的启示》一文,以图片加文字的形式专门介绍六尺巷。六尺巷的由来 六尺巷位于安徽省桐城市西南一隅,是一条鹅卵石铺就的全长180米、宽2米的巷道。这条看似寻常的巷子,走完全程也不过四五分钟,却有着一段不平常的来历。
桐城派作家姚永朴所著的《旧闻随笔》及《桐城县志》记载:清代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当年在京任职期间,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因两家宅地都是祖上基业,时间又久远,对于宅界谁也不肯相让。双方争执不休,并将官司打到县衙。为此,张家千里传书给在京做官的张英,欲借其官威压一压对方的气焰。张英收书后批诗一首寄回老家:“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英的家人见诗后,豁然开朗,主动让出地基三尺,结果邻居深受感动,随之放弃争执,也效仿让界三尺,双方言归于好。于是,两家之间就形成一条供人往来的六尺宽的通道,这就是六尺巷的由来。
光绪《愉社县志》卷十记载有一则明代发生的故事:“李兰玉者,故明宛平县令李锦袭之子也。家居与邻人争墙基,致书于父,父遣诗一首,示之曰:千里寄书只为墙,让他一步又何妨;含元殿上离离草,原辈风流诗味长。兰玉得诗,遂以墙荃让之,又于仁义巷北让地一块。”或许是张英知晓李锦袭之典故,当得知家人为宅界问题驰书求助,遂有感而发,写了一首打油诗作为家书,以训家人。
六尺巷的故事及其主人公张英之所以被传为美谈,首先是因为,作为“大官”,张英没有滥用手中的权力;另外,就是其做人的度量,而他的度量,影响了其家人的度量,又带动了邻居的度量,这说明做人度量大也是一种正能量,是一种可以相互影响的作用力。正是张家礼让在先,邻居受感动相让在后,从而成就邻里之间的佳话,也成就一段官员及名望家族的美谈。但更主要的是,看似一件小事,却蕴含着张英为官的大智慧。“官场不倒翁”的官德 张英一生为官清廉,是个十分平和、务实的人。他一生简朴,但在关系民生疾苦时能大声疾呼,因而深受老百姓爱戴。康熙曾以“始终敬慎,有古大臣风”之语评价他。很多人可能对张英不熟悉,但说到他的儿子张廷玉,因为电视剧《康熙大帝》《雍正王朝》和乾隆王朝》的热播,人们一定不会陌生。张英及其子张廷玉,人称“父子宰相”,并留下了“父子双学士,老小二宰相”的佳话。
张廷玉深得康雍乾三位君主的赏识,为官50年而不倒。清朝的康雍乾三代皇帝在历史上都非等闲,在他们的殿下长期为官,除了要有点儿真本事外,恐怕更需要涵养才行。这一点,张廷玉应该深受其父淡泊致远、克己清廉家风的影响,一生严谨慎勉、万事谦让。
雍正时期,作为军机大臣的张廷玉把在任上的工作办得井井有条。在清廷对准噶尔用兵吃紧之际,每日属吏请求张廷玉指示和批阅的文件常达百数十件,即便如此,张廷玉也没有耽搁或是做错过一件事。史载他时常坐在轿中办公,甚至回到家中还要熬夜加班,以使第二天能及时拿出处理意见。对其办事能力,雍正帝称赞道:“尔一日所办,在他人十日不能及也。”他时刻保持小心谨慎的作风——从不留片稿于家中,也绝少让家人得知朝中政事。雍正帝对他极为信任,人事决策多向他咨询,他却从来不会透漏一丝风声。
很多官员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但张廷玉对此保持着高度警惕。据史料记载,某次张廷玉的弟弟张廷珩参加殿试,康熙帝在看了张廷珩的文章后,大加赞赏,要拔为一甲。但在张廷玉的再三请求之下,最终将他降为二甲第一。不久张廷玉的儿子也参加殿试,同样位列一甲,但在张廷玉的坚持下,也被降为二甲第一。张廷玉这些谦逊、低调的做法和高效的工作能力,或许就是其“官场不倒翁”的“秘籍”吧!和谐、包容的象征 张廷玉是张英的次子,张英的长子张廷瓒也是康熙时的进士;张英的五子是雍正时的进士,官至工部侍郎、礼部侍郎、 内阁学士。因此在桐城当地几百年来就有“父子宰相府”“五里三进士”“隔河两状元”的说法。时人盛赞“一门之内,祖父子孙先后相继入南书房,自康熙至乾隆,经数十年之久,此他氏所未有也”。张氏之所以如此兴盛,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得益于良好的家训家风。
六尺巷的故事经历了近两百年的流传和变迁,至今已成为和谐、包容的象征。王岐山不是第一个用六尺巷来说明问题的政要。1958年,毛泽东在接见苏联驻华大使尤金时,曾引用桐城六尺巷传说中“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之诗句,以此希望双方采用和解的态度,解决中苏分歧。2007年,时任国务委员的唐家璇来桐城视察,高度评价桐城六尺巷和谐礼让之遗风,并亲笔题词:“桐城六尺巷、文都美名扬。”2014年7月,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在赣台经贸文化合作交流大会上,也用张英和六尺巷的故事,说这种老祖宗留下的智慧,可以用来解决海峡两岸的问题。
“官德彰则民风淳,官德毁则世风降”,如今王岐山重提六尺巷的故事,意在告诫官员们,无论权有多大、位有多高,在秉公守法的同时,应该始终不忘对于自身道德修养的锤炼。
宰相府已被拆毁殆尽,但六尺巷的故事没有被人们淡忘。如今的六尺巷旧址受到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1993年安徽省有关部门拨专款进行部分修复;1999年,桐城市政府决定在六尺巷遗址就地恢复原貌。六尺巷现已收入《中国名胜词典》,慕名寻访观光的游客常在此驻足流连。
(据《国家人文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