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文化研究10

淇河文化研究  第十卷 2015年
     

 

文史资料 - 鹤壁史话:黄龙庙祈雨、崩马子的传说(二则)(62、63)

鹤壁史话:黄龙庙祈雨、崩马子的传说(二则)(62、63)
 


作者:郭长敏  加入时间:2016-2-13 11:24:27

2016-2-12  

黄龙庙,位于鹤壁集西沟村外西南80米处,大约在一矿大门内西侧。现在一矿大门北边的河道,是1956年一矿初建时改过来的。原先河道是弯曲的,如弓形状,弯的一段河道,约在现一矿煤井北边大楼一带,经一矿工人填平,地形地貌完全改变。在这里,流传着杨家十二个寡妇扫坑祈雨的传说。

鹤壁集黄龙庙有三间瓦房,座北朝南,建筑在羑河北岸,庙四周有围墙,还有一个十分雅致的门楼,院内有花草,十分整洁,庙内型有黄龙、白龙、赤龙、黑龙、誉龙、青龙、紫龙、蓝龙、绿龙等神像。另外,还有九个木雕小型龙神像,都能抬动,天旱求雨时,百姓就将它们都搬出来晒太阳,并举行求雨的仪式。

北宋时,杨家将十二个寡妇征西之前,部队曾驻扎在现在的鹤壁集镇扬邑、校场一带,当时正值盛夏,久旱无雨,太阳象火一样炙烤着大地,田间的禾苗全都枯萎了,黎民百姓心急如焚,烧香拜佛,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不但当地群众急的像热锅上的蚂蚁,就连杨家的将士及战马也干渴难耐,佘太君面对此情此景,她不忍心抛下束手无策的百姓率军西征,决心用自己的诚心感动玉皇大帝,祈求他给这里下一场透雨。

这一天。她将部队安置停当后,带上儿媳、孙媳等来到鹤壁集羑河边黄龙庙南侧水坑边,边上香边祈祷。而后率领十二个寡妇有拿铁锨,有拿笤帚,在水坑内又扫又揾,祈求玉皇大帝慈悲为怀,泥龙王赐降甘露,拯救鹤壁地区的老百姓,她们边扫坑,边说唱:“十二个寡妇来扫坑,扫的扫来揾的揾,玉皇老爷您听清:施水降雨救百姓,三天五日您不降,十二个寡妇都起身(改嫁),三天五日降甘露,我们一起去西征”。

玉皇大帝历来主张妇女要三从四德,从一而终,最不愿意看到女子们有半点“越轨”行为。他听到佘太君等十二个寡妇的祈词后,知道她们顶天立地,敢做敢为,被她们的诚心所感动,又恐怕她们不守规矩,一生气全都改嫁了,宋朝的江山也没人保护了,慌得他连忙传旨,命黄龙到鹤壁一带播云降雨,一口气连下三天三夜,彻底缓解了旱情,老百姓脸上露出了笑容。佘太君看到雨过天晴,老百姓忙着播种农田,才带领十二个寡妇奉命西征。

鹤壁地区的老百姓为了纪念杨门女将,将这一祈雨形式保留下来,每到干旱缺雨,颗粒无收时,鹤壁地区老太太自发组织起来,凑够十二个寡妇,到龙王庙旱坑里又扫又揾,边扫边祈祷,企求上天降雨除旱魔。

 

       “崩马子”求雨的风俗

 

在鹤壁集,还有一种形式独特的祈雨风俗——“崩马子”。通常是两个人驾着柳木棍(柳棍手),一人手持大刀(崩马子专用刀)放在柳棍上(马子上),三个人往返奔跑,另外,有数人各持三眼铳炮,连续不断燃放,渲染气氛,助长声势,众人齐声喝彩,惊天动地,这个活动项目就叫做“崩马子”。如果往返多次没有捉住马子,再换人演习,若数次换人都没捉住马子,这叫“白集”,只好改日再崩。倘若在演习中马子忽然倒地,口中不断念念有词,表示有神灵附体,这就叫捉住“马子”了。随即有手持蓝旗的人(叫蓝旗手)上前盘问,问马子是何神下界,马子即答是某神(九龙中的一种)降临,并回问蓝旗手,你们有啥事请我神下界,蓝旗手即言,天旱无雨,黎民百姓无以为生,请某神下界降雨解救。马子或言有雨,或言无雨,或说我倒是想给你们这降雨,可惜我不掌握晴雨薄,若要降雨,还得去向玉皇大帝讨回雨薄才行。于是,一行人再上天齐庙玉皇殿,一路炮声不绝,观者尾随其后。见到玉皇大帝后,会首率领百姓跪伏于地,马子坐在一旁,作与玉皇私语状,有问有答,似乎在与玉皇讨价还价。讨得降雨薄后,便向蓝旗手宣布雨期雨量。有了结果,全班人马旋即又回到黄龙庙去,马子亦被释放,又变做一个普通人。如果幸而言中,在雨期内降了雨,人们即认为是某神有灵而且好,就开始大事筹备,准备农历七月初一演戏谢神明。

据鹤壁集八九十岁老人回忆,崩马子祈雨次数很多,真正能下雨的很少,偶尔也有碰巧言中的,只不过是偶然的巧合,并没什么神主宰,这些祈雨形式是科学不发达时代的产物,其实不足以信。   

马子——即骑柳棍的人和柳棍。“捉马子”即捉骑柳棍的人。“崩马子”——当地求雨的风俗。马——柳棍。马子——骑柳棍的人。这个风俗,我是听说的,没看到过。郭长敏




 
     
鹤壁史话:黄龙庙祈雨、崩马子的传说(二则)(62、63)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621230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策划:老农豫ICP09020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