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4
应当说,科学技术机构的迅速建立和人员的扩张,对推动鹤壁市工农业生产建设是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的,尤其是鹤壁在建市之初,面对一穷二白,在一片荒坡上建市的艰苦条件,全市人民在市委的带领下,充分发扬的邵种不怕困难、不怕牺牲、艰苦创业的革命精神,是值得崇敬的。在群众性的“双革”(技术革命、技术革新)运动中,广大干部群众所发挥的聪明才智,敢于向科学进军的勇气,以及重视科学的风气是值得推崇和赞扬的。
但是,由于从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运动,其基本倾向是排拒知识和科学、直接诉诸于群众运动的一种发展模式,其结果却是适得其反。在运动中,对知识、科学和知识分子的贬斥达到了极点。“破除迷信”变成了破除科学和常识,“尊重实践”变成了崇尚无知,懈放思想”变成了唯意志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使人们的思维活跃到了极点。在“插红旗、拔白旗”的“红专辩论”中,些知识分子和科研人员被当做“白旗”拔掉,有些被戴上了“白专道路”的帽子。这样,广大知识分子的嘴被封住,他们面对违反科学,至违背常识的许多做法,不敢说话。也就是在这种不正常的気围下,科学技术不断“跃进”,并为其它方面的跃进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工业上,煤矿生产在无法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推行了一次采煤法,以及其它更不合理的作业方式。在农业上,不切实际地大搞密植技术,个别地方基至实行了“七腿楼”耕种法和采用楼播种白菜法,还有蔬菜一年七种七收的栽培技术。在交通运输方面,制造与推广所谓的石油掺水、木制节油器等节油法。由于适得其反,在调整中这些“发明创造”被全部取消。运动中,许多技术人员、科研人员、专业人员被调离专业岗位,去接受极“左”大潮的洗礼,经受“阶级斗争”的磨练,实现所谓灵魂的净化。这就使得广大科技工作者,不得不放弃业务研究和自己的专业去接受劳动的锻炼。尤其是一些大型厂矿企业的技术人员,往往因坚持规章而受到排挤。如在煤矿,技术员和放炮员因坚持操作规程而被打的现象,展见不鲜,有的至把技术人员的提示当做干犹生产。据煤炭工业部和劳动部对鹤壁矿务局在1960年2月至1962年2月两年间,相继发生的8次瓦斯煤尘燃烧和爆炸事故情况调查,在这8起事故中,除因通风设施不良外,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认真执行瓦斯检查和煤尘清扫制度。其中仅有的一次虽然瓦斯检查员执行了制度,制止工人违章作业,但工人班长说:“不能停”,直到瓦斯检查员把区长找来时,工作面已发生了瓦斯燃烧。
对科学的无知和排斥,使一起起事故一再发生,造成了极为惨痛的代价。仅这8次事故就伤亡163人,其中死亡58人。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科技在生产中的应用和普及。
1961年7月19日,中共中央下发科学十四条多,这对全市科技界和广大的知识分子来说无疑是件大事。
由于有了对“大跃进”运动总结经验的基础,市委很快就将这个文件精神在全市进行了贯彻落实。到1962年广州会议周恩来对知识分子的“脱帽加冕”,使广大知识分子迎来了又一个春天。市委也在总结这几年科技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指导思想上进行了调整。首先,进一步落实了知识分子政策,进行了甄别平反工作;其次,明确了责任,建立了制度,取消了科研人员参加不必要劳动的规定,为之尽可能地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这样,从1961年下半年开始,全市的科技工作者开始回到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逐渐恢复了正常的工作秩序,把工作的目标主要定在了为全市国民经济调整服务上来。尤其是在农业方面进行农产品优良品种的推广和品种更新,为农业生产的恢复和整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在调整中,针对因大呼隆建立起来的科研体系,市委进行了集中整顿,将一些重复设置、有名无实或作用不大的统统进行撤销和合并。根据形势和全市工农业生产的需要,进一步建立了医药卫生和土木建筑等学会。同时,积极筹办了煤炭、机械、水利、地理、数学、化学等专业学会。1961年,为更好地开发利用鹤壁的煤炭资源,鹤壁矿务局成立了科学研究试验室,各煤矿也相应成立了技术攻关小组,1965年,该室经煤炭工业部批准,扩大为鹤壁矿务局科学研究所。该所对推动鹤壁煤炭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到1965年,鹤壁市(不含两县)科技事业得到很大发展。科技队伍迅速壮大,由建市时的不足300人,发展到近5000人,增长十多倍,其中比较高一级的工程师由十几个发展到200多个;科研机构从无到有,先后建立和恢复各级科委7个、厂矿科协46个、科协小组200余个;科技三项费用和科技事业费投资得到增加,由1958年的1.1万元提高到13.8万元,增长11.5倍,初步建立起一个基本能够适应鹤壁市发展的科学技术体系。
随着科研体系的建立和日趋完善,鹤壁市的科技事业不断发展。
在科研活动方面。建市之初,大规模生产建设的需要,推动着鹤壁市科技研究的发展并取得一定的成效。如1958年,鹤壁矿务局在建井、采掘等方面大胆创新,实施的“一次成井”建井方法,比国家规定的平均速度提高32倍,为我国矿井建设开辟了一条新路。为此国家煤炭工业部还专门在鹤壁市召开现场会,向全国推广这先进技术。但因受“左”的影响,也错误推行了“次全高采煤法”,造成了很大损失。另外,由于这一时期的科研重点主要集中在煤炭方面,其它领域相对较弱些。在调整中,市委对此进行了积极的引导,提出科技工作要服务于生产、生活的要求,确定研究和发展的方向是:以农业、煤炭、电子、化工、机械、医药等应用技术为主,以发展实用技术为重点,通过加速技术进步,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前导”功能和“后劲”作用,带领各级科技组织和科研机构,组织广大科技人员,大力开展技术革命和技术革新,推广实用技术,进行一些简单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新技术开发等。以此为指导,农业上,遵循“八字宪法”,积极开展科学实验活动,在总结推广优秀的传统农业生产技术的同时,还采用兴利除害措施和技术,植树造林,兴修水利。在工业方面,贯彻土洋结合的方针,研究解决生产技术难关,大搞技术革新,开发试制新产品。继“一次成井”技术之后,1964年又突破梁峪煤矿水采技术。传统产业陶瓷工艺也结束了两千多年的手工操作方式,初歩实现机械化。地方工业技术也硕果累累,仅1961年在新乡召开的河南省技术革新成果展览会上就展出422项。到1965年底,共获市级以上科技成果奖中省级25项,市级14项;鉴定新产品10项,科技事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在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方面。建市以后,广大科技工作者主要围绕如何提高煤炭产量、加快掘进速度进行了大量的技术攻关和技术革新。从大到建井速度,小利皮溜子改良,取得了不少的成果。如1957年鹤壁建井工程处在建井施工中,采用掘进、砌井、交叉安装、平行操作和双层模板的混凝土井壁封闭涌水法及多层模法,大大提高了建井效率;1960年,鹤壁矿务局会同武汉煤炭设计院研制成功“A1型井架、A2型井架、预加应力陶料砼支架、蜻蜓式箕斗装载设备、大吕寨砖井架”等5项科技成果,对加快鹤壁初期煤炭工业建设步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966年,梁峪煤矿成功试制了“滚筒式真空过滤”和“处理煤泥装置”,有效提高了生产工艺。此外,矿务局总机厂自制的电火花加工机床,加工硬质合金钢零件,比当时上海的超短波机床提高功效3倍;矿务局大部分煤矿革新了“溜槽整形机”和“镏杆加工机”,等等,所有这些为保证煤炭产量的不断增长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在调整中,各厂矿在大力开展技术攻关的同时,还十分注意了学习推广外地先进经验,并取得很大成效。如鹤壁矿务局在1963年学习开滦淮南的采煤正规循环作业法(两班出煤一班准备),在一、二、三、五矿和张庄矿推广,五矿在11月份推广后,当月煤产量就光成计划的120.7%。在机械方面,推广蛟河矿在回采工作面使用倒拉溜子经验,使机电事故比原来减少90%。
在推动地方工农业发展方面。建市初期,鹤壁的地方工业十分薄弱,尤其是机械工业,几乎是空白,且发展十分缓慢。为改变郡种以手工为主的操作方式,在调整中,广大科技工作者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和技术,围绕生产自制机械设备、改革工具和农机具等,大力进行技术革新。矿山机械厂在全省首创研制了“连续铸管机”,比砂模卧式铸管工艺提高效率50倍,获省技术革新奖。传统产业,陶瓷厂试制的制盆机、制缸机等,使工作效率提高几十倍,产品质量也大为提高。到1966年,全行业共有166项技术革新成果。在农业方面,开展了以育种为中心的农业配套技术攻关与开发,大搞了优质品种的引进、推广和试验,对早在50年代初期就开始总结推广的以选用农家良种、合理密植为主的7大配套技术(选用良种、培育壮秧、精耕细作、合理密植、合理施肥、合理灌溉、防治病虫害)进行继承和发展,在保证农业稳产的基础上,吸收借鉴传统农艺,逐步革新农业技术,如推广红薯火坑育苗、红薯母子大搬家、试验温室生产蔬菜等等,并经过全面土壤普查,引进了小麦良种“碧玛1号、4号”及玉米双交良种,使农业产量不断提高。
二是文教卫事业的调整。新中国成立之初,鹤壁地区的文化、教育、卫生等事业十分落后,几乎没有什么象样的文化、教育、卫生设施,疾病、贫穷、无知、落后,是困拢鹤壁发展的个重要因素。进人五十年代后,随着煤炭事业的不断发展,文化、教育、卫生和其它各项社会事业逐浙发展起来。不过受当时行政区划变动的影响,这方面的发展一直相对缓慢。到1957年鹤壁建市初期,这一地区(不含两县)在文化方面仅有1个剧院、1个书店、互个放影队;教育方面有小学132所、中学1所;卫生方面有17个小型卫生所和联合诊所。落后的技术设备和严重缺乏专业技术人才,一直不能适应这一地区社会发展和各项建设事业的需要。建市以后,市委把发展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当作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来抓,使其有了较快的发展。但在“大跃进”运动中,在:‘左”的思想影响下,河南省提出了“教育也要大搞群众运动”的口号。根据这一指示,鹤壁市掀起了大办教育的热潮,市区当年就新增加中学2所、工业技校互所、小学131所,在校学生达1.3万名。到1961年,小学已发展到178所,初中发展到8所。各级各类教育事业的盲目发展,大大超越了鹤壁市的承受能力。由于基建经费紧缺,大部分工程只能简单完工,国下了严重的质量缺陷。这一缺陷经1963年的场大水充分暴露出来,有很多被冲垮或成了危房。
“大跃进”运动中,教育界还出现了大搞教学改革、大编教学大纲运动。从中学到小学,纷纷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争相“出奇出新”。在所谓的教学改革中,对原教材进行大查、大挖,把找出的所谓“重复、繁锁、分散、陈旧”部分,当做是教学中的“毒瘤”,全部“割掉”。学校还自己亲自组织人员编写教学大纲。在教学方法上,一改传统的“五步”教学方法,普遍实行了课节连排,强调速度,大大缩短授课时间。将军墓小学一位一年级教师曾创造了用6节课时完成102节课时教学任务的纪录,并且声称“成绩由全班30人平均78分提高到95.5分”。作文教学更有突破,全市教育系统掀起了一个学上乐、赶上乐、超上乐、突破万字关的高潮,仅仅半个月就使“原来高小毕业生只能写五六百字的文章,现在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一般都能写到千字以上,四、五年级全部突破双万宁关,最高的写到17.4万字”。在最高潮时期,市教学革命办曾组织了中小学教师63名,利用9天时间就编写出了中学语文、数学、外语、地理、历史、生物、化学、物理,小学语文、数学、常识共11套、67册五年一贯制和十年分段制的教学大纲和新教材,并“创造性地把中学的几何图形概念下放到小学的算术求积中去”。在编制教材中还大搞竞赛,“生物组只用十来个小时就编成了教学大纲。”新华街小学六年级四班一名12岁男生仅用两周时间,以“鹤壁巨变”为题,一篇文章写了17.4万宁。一些学校还采用大字报的形式进行所谓的教学改革。
1961年,文化、教育、卫生方面存在的问题引起了中央的重视。伴随着国民经济调整的开始,文化、教育、卫生领域的整顿也被提上了工程。从这年下半年,中央相继下发《高教六十条》、《中学五十条》、《小学四十条》、《文艺八条》等,开始对文教卫战线进行了一系列的政策调整。
文艺方面。1961年,为加强对文艺工作的领导,市委做出决定成立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因当时正处于困难时期,只到1963年8月才正式召开了鹤壁市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制定了章程,选举了机构,确立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指导方针,创办了全市第一个文艺刊物群众创作选少。
文化领域调整政策的贯彻落实,使鹤壁市的文艺战线发生了显蓍的变化。
在创作上,以短篇小说为主涌现出了一批反映现实生活、讴歌社会主义的作品,如风雪夜多、人民的战士考验多等。在诗歌创作方面涌现出了一大批文艺工作者。在散文创作、故事创作和评论等创作上,涌现出了以时任市委第一书记郝明甫创作的散文《黄花傲霜》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作品,都从不同角度歌颂和描述了祖国的山水风光和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
戏剧艺术方面,六十年代前,为活跃鹤壁人民文化生活,国家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将所属的黄河豫剧团调归鹤壁市,使鹤壁市的戏剧艺术得到进一步发展。1959年国庆十周年,鹤壁市豫剧团应邀赴京演出,历时50多天,国家副主席董必武、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谢觉哉等观看了鹤壁市豫剧团在中南海怀仁堂的演出,演职员受到了周恩来、李先念、陈毅、彭真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文化部部长泷雁冰、中宣部副部长周扬和郭沫若、田汉等领导人的接见。六十年代以后,得到调整的戏剧事业进一步发展,先后排演出一批优秀的剧目,如鹤壁市豫剧团排演的煤城恋歌多、华蓥风云多、煤城双鹰多,浚县豫剧团排演的乡春图,淇县豫剧团排演的阎梅英等等,在参加河南省现代戏汇演和新乡、安阳地区的戏剧汇演中,均获得奖励和好评。
教育方面。贯彻了之中学五十条和小学四十条,迅速恢复了学校秩序,停止了所谓群众运动式的教学改革。重申教师是以教学为主,学生是以学习为主的指导方针。关闭和缓建了一批盲目上马的基建项目,巩固和提高了现有的重点学校,初步纠正了在教育领域存在的“左”的思想,大抓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卫生方面。开展了以防病治病为主的爱国卫生运动,大大改善了城乡的卫生面貌。
经过各方面的调整,鹤壁市科学、教育、生等事业的发展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左”的干犹,但就整个事业来讲,是得到了大发展的;据1965年的资料统计:科学方面,科技人员由1957年的295人,增至翎旬人,并建立健全了各级科委、科协和学术组织。广大科学技术人员围绕工农业生产开展的二系列科学研究,极大地推动了鹤壁市工农业生产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文化方面,由1957年的3个文化馆,发展到17个线广播站。电影放映单位、6个艺术表演团体、5个文化馆、3个有教育方面,由1957年的1所高中、10所初中、524所小学,在校生67626名,发展到3所高中、122所初中,826所小学,在校生119953名。教师队伍也由1608发展到3383名。
卫生方面,由1957年的72个卫生机构15所)、321张床位,发展到128个卫生机构(其中医院22所)、1247张床位、1240名卫生技术人员。(其中医院了城乡初级卫生保健网,有效提高了人民的健康标准。
科学、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在调整中的发展,是鹤壁市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在纠“左”中的又一成就,虽然还不彻底,但它使之更进二步地适应了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其发展加速了鹤壁市的前进步伐。
三是甄别平反,调整政治关系。在调整经济的同时,鹤壁市各级党委根据中央甄别平反精神,也进行了政治关系方面的调整。主要是对在“反右派”、“反右倾”等运动中受过错误批判和处分的干部和党员进行甄别平反工作。这项工作从1961年下半年开始,到1962年8月基本结束,有相当一部分被错划的“右派分子”和“右倾分子”得到平反和恢复工作。
鹤壁市是新建城市,建市初期就赶上了1957年“反右派”斗争。在1957年和1958年的“反右派”斗争中,共划右派分子201人,另有从外省、外市、外县调来和逃来的89人。在这些“右派”当中,真正有问题的是极少数,错划的比较多。根据中央的政策精神,在1959年和1960年两次曾有48人被摘去右派帽子。1961年又有60人被摘去,其中有大专学生4人,文教系统16人,工业系统27人,财贸系统4人,机关干部9人。1962年,在甄别平反中,市委又进一步进行了甄别复议工作,为18人摘掉了帽子。浚县从1958年以来在反右斗争中,受批判处理的达2276人,1961年底前甄别平反1138人,占受挫干部的50%。到1962年8月,纠正平反党员干部占到了受挫伤干部的95%以上,并进行了适当的安置。
历次运动中,文教战线都是重点单位。如鹤壁市区,仅从1958年到1960年10月,文教战线受到错误批判、错误处理的就有122人,涉及到13个单位。在甄别平反中,市委作为了一个重点。到甄别平反工作结束时,除陈家庄公社因一名教师1960年“补课”时受降级处分未定案和市豫剧团去外地演出尚有5个人的结论未审定外,其余11个单位都结束了甄别平反工作。
给右派分子摘“帽”,这虽然没有从根本上澄清是非,解决问题,但是,这毕竟在一定程度上使这些人的政治处境和工作、生活环境有所改善。另外,对这些同志市委并没有只简单地摘去“帽子”,还对有生活困难或其它困难的人员给予了一定的照顾。如鹤壁市文教战线,就对全战线(仅指市区)需要棉花和棉布的29人救济棉布497尺、棉花33斤,对有经济困难的31人解决3488元。这些尽管还很不够,但对郡些受到错误伤害的同志,鼓舞却是极大的。盘石头学校一教员在得到平反后说:“过去的社会就是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现在党给我们平反了,有困难给我们解决,这真是党对我们的进一步关怀和照顾。今后一定在工作中来报答党对我的关怀。”他为了教学方便,住进学校办公。市人民医院的一名医生和一学校教员平反后因工作积极被评为了先进工作者。
甄别平反工作的进行尽管还很不彻底,但解放一批同志所产生的影响却是很大的。它对于市委进一步团结和带领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进行国民经济调整,作用还是积极的,对于改善和缓解因政治斗争而造成的党和广大知识分子紧张的政治关系是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的。
在以上调整的基础上,鹤壁市还对交通运输、机关团体等方面,分别不同情况进行了调整和整顿,对改善全市交通运输状况,提高机关工作人员的工作作风和办事效率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二、国民经济调整取得的成效
经过为期5年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鹤壁市经济社会发展虽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左”的影响,但严重困难的局面已经得到很大扭转。到1965年,全市工农业生产已恢复到一个新的高度,一些领域甚至超过历史上最高水平,整个国民经济形势呈现出向好的发展态势。
一是国民经济比例趋于平衡。1965年,鹤壁市农、轻、重的比例为35.56:16.30:48.15,虽然重工业仍然占据着半壁江山,但农业比例的显著提升,使得这一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冲击最大的基础产业,得以得到新的巩固和增强,从而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础。这对于鹤壁这个建市不久、又是以煤炭为主导产业的重工业城市,是非常不易的。从历史的发展来看,重工业的快速发展对于推动鹤壁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作用是显而易见。一些重工业项目至今还发挥着作用。
二是工业效益显著提升。到调整基本结束的1965年底,工业生产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开始增长:当年工业总产值实现8700万元,是1957年630万元的13.8倍。企业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全民工业企业由亏转盈,并基本消灭了亏损企业。
三是农业生产全面回升。1965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4800万元,比调整前的1960年增长42%。粮食总产量达到27582.5万斤,是建市以来粮食产量较高的一年,比1960年增长36.69%。在种植结构上,建市初期,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比例约为90:10%左右。但到农业合作化以后,两者比例约为70:30%左右。经过初步调整以后的1963年,两者比例回升到80:20左右。这一变化对于缓解当时粮食短缺的困难局面产生了重要作用,也是人们对农业基础地位认识提升的直接体现。
四是基本建设投资结构趋于合理。“大跃进”运动中,基本建设上马过快也是造成国民经济失衡的重要原因。到1965年,全市非生产性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由“二五”时期的13.9%,上升到15.5%;生产性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由“二五”时期的86%,下降到84.5%。其中,用于基建的支出由最高峰1960年的5402万元,下降到1965年的433万元。而相应的农林水、文教卫、科技等方面的支出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五是财政收入实现平衡。建市之后,随着各项建设的全面铺开,鹤壁市财政收支经历了一个过山车式的发展状态。收入方面,1957年79.8万元、1958年380.3万元、1959年853.3万元,1960年猛增到1731.8万元。之后快速下滑:1961年1188.7万元、1962年727.8万元,直至最低的1963年709.1万元。1965年,经过调整后的财政收入达到970.2万元。支出方面:1957年106.1万元,1958年356.7万元,1961年猛增至842.4万元。之后快速下降:最低1962年为242.9万元,1965年为386.9万元。按照当时编制的预算,从1957年到1965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除196年、1963年为赤字外,其他年份均保持在结余或持平状态。尤其是在调整中的头三年,能实现收支基本平衡并略有结余是很不容易的。
六是商业贸易日趋繁荣。在一系列调整措施的作用下,到1965年,全市社会商品逐步回升,市场供应逐步改善,物价基本稳定,人民生活开始好转,尤其是一些紧缺的生活用品,不仅供应得到一定缓解,产品质量也有了很大改进。(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