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文化研究10

淇河文化研究  第十卷 2015年
     

 

文化新闻 - 一块残碑见证一位好官

一块残碑见证一位好官
 


作者:苗苗  加入时间:2016-1-21 12:34:24

淇县北阳镇常屯村村民

古河道内挖出明朝嘉靖年间官员孙继鲁的功德碑

王小运在仔细看石碑上的文字。


淇河晨报记者 苗苗 文/图

上周,淇县北阳镇常屯村一位村民在村南沧河古河道挖石子时,发现了一块大石头,挖出一看是块残碑。让人没想的是,就是这一挖,竟然挖出了400多年前一位好官的故事。

 

残碑中记载的是

明朝官员孙继鲁的事

 

1月12日,记者和淇县文物管理所所长王小运来到淇县北阳镇常屯村,见到了这块被偶然发现的残碑。

经初步观察,这是明朝嘉靖年间当地村民为纪念官员孙继鲁而雕刻的功德碑。

石碑的残余部分高约1米、宽约半米。根据残缺的碑文,王小运基本还原了一位忧国忧民、刚正不阿的明代好官孙继鲁的生平。

王小运指着碑上的记载说:“你看这句话,‘数万人把香而来’,意思是几万人拿着香来祠堂烧香敬奉他。再看这句嚎呼震天地’,就是听到他的事迹后痛哭流涕。这两句话代表这块碑的主题是纪念、歌颂。”

 

当地曾建有孙继鲁祠堂

 

孙继鲁究竟是何人?《明史·列传第九十二》对他的事迹有所记载。孙继鲁1498年出生,(昆明人——本网注)从小看书过目不忘,公元1523年(明嘉靖二年)中进士,他先后在卫辉府、南京淮安府、贵州的黎平府当知府。后来孙继鲁又到山西、陕西省做官,最高官居二品。孙继鲁在卫辉府(也就是现在的卫辉、淇县一带)做知府时,办教育、兴修水利、惩处贪污腐败,深受老百姓的敬仰。但由于一生刚正不阿、不畏权贵,孙继鲁得罪了皇亲国戚,几次遭人陷害,最终在狱中含恨而死。

王小运说,据记载,当年孙继鲁给老百姓办了许多好事,特别是在卫辉一带时,更是受人们的爱戴。他被捕入狱的那天,成千上万的老百姓自发围堵囚车,不让人带他走,以至于有的人躺在马路上被囚车轧死。

经勘察,石碑上记载的年代也符合史料上关于孙继鲁的记载,王小运说:“孙继鲁卒于1547年,距现在已有400多年了。这块石碑落款的地方虽然已经被损毁,但根据石碑的工艺和上面的记载,这应该是明代雕刻的。”

王小运说,据史料记载,这附近是沧河的古河道,河边当年建有孙继鲁的祠堂。但是,经过这几百年,祠堂早已不见踪迹了,就连村里的老人也没听说过有这么一座祠堂。而这块残碑上的文字证实了当年这儿确实存在过孙继鲁的祠堂。

 

石碑对研究

淇县和卫辉历史

极有价值

 

如今,孙继鲁的事迹在云南昆明一带仍被广为传颂,而在卫辉、淇县一带已失传多年。这块残碑的发现,重新还原了这位官员被当地百姓称颂的事迹。

目前,淇县文物管理所为了更好地保护残碑,已经将它移到常屯村村边。王小运说,因为残碑是在这个村发现的,从文物保护的角度来说,这叫不可移动文物,可以就地保护。这块碑对研究淇县和卫辉历史、对研究孙继鲁的一生有极高的价值。

附:              孙继鲁“忧国忧民意志深”

支云华

曲靖日报  2013年12月13日 星期 五 第WK6版:寥廓春秋

  孙继鲁(1498-1547年)字道甫,号松山,汉族,明代弘治戊午年出生于古沾益州的松韶关。孙继鲁先祖乃浙江钱塘人,高祖孙维贤,以太学生言事被贬云南,定居古沾益州的松韶关。明代刘文征的《滇志·旅途志·第二》中载曰:“松林七亭而达炎方驿,有火忽都堡。途经松韶关,孙清愍公生于此,别署松山,不忘所本也。”孙继鲁祖父墓,现今仍存沾益县松韶关村北孙家坟地中。

 清代光绪十一年即公元1885年的《沾益州志》抄本中,对孙继鲁有所记载。

 孙继鲁少年时天资聪颖,“通书史”,能“过目不忘”。武宗正德十四年(1519年)中举,四年后,即嘉靖二年(1523)中进士,被任命为湖广沣州(今湖南省沣县)知州,但因为他做事不符合官场规矩,遂被调任国子监任教,因其经学水平很高而受人敬仰和推崇。不久,孙继鲁被提升为户部郎中。历任过河南卫辉府知府、南京淮安府知府、湖广提学副使,山西参政、按察使,陕西右布政使、右都御使(正二品,当时沾益松韶关人呼其为孙都堂)、贵州黎平府知府等职。

 孙继鲁于明代嘉靖十一年(1532年)时,在淮安任职,逢大旱,蝗虫成患,他率领民众兴修水利抗大旱,灭除蝗灾救民于水火,得到当地民众的爱戴。孙继鲁就任按察使后,执法严明,深受山西百姓的拥护,民间遂有“孙青天”的美誉。他才学甚高,著有《松山文集》、《习杜祠堂记》等诗文著作,得到当时文化名家杨升庵状元和李中溪的高度赞扬。

 孙继鲁为人耿直憨厚,为官勤勉清廉、尽职尽责,但因为嘉靖朝吏治腐败、政治黑暗,他又始终不肯同流合污,所以屡屡遭到迫害。在他任卫辉知府时,因为得罪了宦官而被捕下狱。临行时,百姓涌向囚车,把道路堵得水泄不通,号啕大哭,有的人甚至卧在路当中,竟被囚车压死。卫辉百姓一直怀念他,为他建祠堂、树碑,颂扬他的德政。据说连嘉靖皇帝后来听说了他的事迹,也称赞他“天下清官”。

 孙继鲁在淮安知府任内,以身作则,廉洁奉公,严绝贪污。当时府库存有羡银万两,按照惯例巡抚、知府等官员可以分掉这些银子,装入私囊。但孙继鲁不仅分文不取,而且制止了瓜分。在孙继鲁的治理下,淮安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老百姓对孙继鲁极为推崇,每日里焚香为他祷告。读书人尊他为师,老百姓尊他为父,并编修了《纪爱录》记载他在淮安的德政功绩。有一次,有皇家的织造宦官南巡,途经淮安,作威作福,横行霸道,孙继鲁不但不予逢迎,而且严词抗拒接待,因此得罪了宦官。不久,宦官就向朝廷诬告,致使孙继鲁第二次蒙冤被逮送京师。百姓闻讯,哭泣呼号,十分悲痛。临行时,孙继鲁囊中空空,靠乡中士绅凑钱接济,才得以成行。到京后,幸得大学士夏言出面相救,他才得以免罪。

 孙继鲁被调到贵州黎平府(今贵州省黎平县)任知府。黎平位于黔东南贵州、湖广、广西三省交界处,是苗族聚居的山区,山高林密,情况比较复杂,经常发生械斗杀伤事件,处理稍有失当,就可能激化矛盾,引发严重事变。孙继鲁到任后,一方面整顿吏治,禁止扰民;另一方面以恩德守信惠及苗民,丝毫不歧视他们。孙继鲁的惠政很快见到成效,境内秩序大为好转,苗民也心服口服。邻境的官员们对孙继鲁善待苗民和苗民向化政策的成功也大为赞赏,湖广靖州(今湖南靖县)参将感叹地说:过去选任边将,统帅千军万马守卫疆土,不如“选廉吏一人足矣”。反映出人们对孙继鲁治边政绩的高度评价。

 嘉靖十九年(1540年),孙继鲁升任湖广提学副使。不久,升任山西冀南道参政。辖境内皇族宗藩很多,飞扬跋扈,胡作非为,一向不把地方官放在眼里。而孙继鲁则不畏权贵,刚正不阿,对皇亲国戚违法者一样治罪,毫不姑息,使他们不得不有所收敛。当孙继鲁卸任赴山西按察使时,士民们恋恋不舍,几次拉住马缰不忍放手。而王室宗藩们却怀恨在心,带100多人在半道上拦住孙继鲁找茬,翻检他的行李,发现除了几件破旧的衣衫,再也没有任何值钱的东西,大为惊愕,不由地赞叹道:“从高祖(朱元璋)登位以来170多年,这样的官员十分罕见!”他们很惭愧,特地取来酒食向孙继鲁谢罪。不久,孙继鲁升任陕西右布政使。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孙继鲁升为右副都御使代巡抚山西,在关于山西的防卫问题上,与当时的总都督御使翁万达意见不合。总督都御使翁万达议撤山西内地兵,集中力量守卫大同外边,皇帝朱厚熜已经同意,孙继鲁却上章力争,他认为紫荆门拱卫京师,与雁门诸关屏蔽全山西同等重要,既然不能撤紫荆门以并守宣府,岂可独撤雁门关以并守大同?他认为“天设重险以防卫国家,岂可聚师旷野,洞开重门以延敌?”他主张节节设防,不同意抽空三关要塞的兵力去守大同,他警告说:“山西内郡与大同大边都密迩河套,全师在外,强寇内侵,即紫荆、倒马诸关不将徒手哉?”孙继鲁还写信给翁万达说:“往岁建云中议,宰执几不免。近年撤各路兵,叔抚业蒙罪。”劝翁万达吸取前人教训,不要固执己见,翁万达不仅不听,反而将孙继鲁劝他的话抄在奏章上上奏,说孙继鲁“诋诽”。尽管连当时的兵部也认为孙继鲁的意见是正确的,无奈翁万达深受皇帝信任,加之孙继鲁性情刚硬,言辞激烈,被指责为借古讽今,影射当今皇上,引起嘉靖皇帝不满。朱厚熜听信翁万达的话,于是下诏逮孙继鲁入狱。

 孙继鲁虽身陷大牢,明知处境危险,仍意志坚定,正气凛然,矢志不渝,读书不辍。当时的很多人同情孙继鲁遭遇,有人甚至冒死集结,愿以百口之家赎出孙继鲁。就连当时找茬拦阻孙继鲁的王室宗藩,也上奏章为孙继鲁争辩求情,但都遭到朝廷的拒绝。

 孙继鲁在监狱里面,仍然忧虑着国家的边防安全,狱内无纸笔,就用破饭碗碎片在墙上写了许多表明他忧国忧民心志的诗句。孙继鲁在狱中用破饭碗碎片在墙上创作的诗文,后被收集成书《破碗集》,遗憾的是已失传。《破碗集》中最能体现他忧国忧民的言志诗云:“忧国忧民意志深,谏章一上泪沾襟。男儿至死心无愧,留取芳名照古今。”是孙继鲁报国心志高昂,爱国激情满怀的代表作。孙继鲁在狱中受尽折磨,忧愤成疾而病死,年仅49岁。

 孙继鲁逝世之日,百姓闻讯,数千人集聚在京城巷头,哭声震天。京城也为之罢市。穆宗皇帝即位后,朝中言官上书陈述孙继鲁的冤情,朝廷追赠他为兵部侍郎,赐谥号为清愍,为他平反,平反的祭文中对他的一生给予充分的肯定,对他的仕途生涯进行了很高的评价。

 孙继鲁的正能量事迹让人敬仰,1924年,为缅怀先圣正人,沾益县官绅士庶于劝学所(今西平小学)中立碑纪念孙继鲁,特请近代云南著名的开明爱国人士和书法家陈荣昌先生,为纪念孙继鲁的碑刻亲笔题书:“明兵部侍郎右副都御史山西巡抚清愍公之故里”。以示沾益家乡人民对他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清代末的“经济特科状元”、云南省石屏县的袁嘉谷先生在他的爱乡得意之作——《滇绎》一书中,以历史记载评骘滇云历史人物,对孙继鲁亦作了记述。




 
     
一块残碑见证一位好官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621230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策划:老农豫ICP09020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