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文化研究10

淇河文化研究  第十卷 2015年
     

 

评论探讨 - 比干:忠心为民敢担当

比干:忠心为民敢担当
 


作者:徐伯黎  加入时间:2016-1-19 13:17:15

2016-01-19 06:24:37   来源:正义网-检察日报

图为河南省卫辉市比干庙二门之上悬挂的“谏臣极则”匾额

    比干,沫邑人(今河南省卫辉市北)。为商朝贵族商王太丁之子。比干一生忠君爱国,倡导“民本清议,士志于道”。从政40多年,主张减轻赋税徭役,鼓励发展农牧业生产,提倡冶炼铸造,富国强兵。他不计功名利禄,忠心爱国,以死谏诤,谱写了一曲中华民族正气歌。比干也被誉为“亘古第一忠臣”“中国谏臣第一人”,为历代圣贤和人民群众所推崇。笔者认为,除了忠君爱民外,敢于担当是比干精神的核心与精髓。 

    据《论语·微子第十八》中记载:“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孔子说“殷有三仁焉”,就是指的微子、箕子、比干。这段话意思是,商纣王到了晚年的时候,残暴无道,误国害民,大臣们多次劝谏,纣王都不理会。箕子是商纣王的叔父,在朝中的官是太师;比干,也是商纣王的叔父,在朝中位高权重,他是商朝的少师,相当于国家的丞相;微子是商纣王同父异母的哥哥。微子、箕子、比干他们三人一起合计:微子认为国家成这个样子,已经没有希望了,他决定离开都城朝歌出走;箕子说,我们暂时是没有办法来改变现状的,最好先保护好自己,于是他披头散发,假装疯狂;比干“谏而死”。不难看出,被孔子称为“三仁”者:微子逃避现实;箕子明哲保身;只有比干敢于担当,明知有生命危险,却大义凛然。 

    比干敢于担当精神还体现在毫不犹豫的献身勇气与决心。《史记·宋微子世家第八》中记载:“王子比干者,亦纣之亲戚也。见箕子谏不听而为奴,则曰: 君有过而不以死争,则百姓何辜! 乃直言谏纣。纣怒曰: 吾闻圣人之心有七窍,信有诸乎? 乃遂杀王子比干,刳视其心。”而《史记·殷本纪第三》写到:“西伯滋大,纣由是稍失权重。王子比干谏,弗听。商容贤者,百姓爱之,纣废之……纣愈淫乱不止,微子数谏不听,乃与大师、少师谋,遂去。比干曰: 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争。 乃强谏纣。纣怒曰: 吾闻圣人心有七窍。 剖比干,观其心。”以上意思是,比干说:“主上有过错,老百姓遭受磨难,当臣子的不去劝谏,就是不忠;怕死不说,就是不勇。为了国家社稷就是丢掉生命,也是值得的,也算是大忠大勇!”于是他就亲自去进谏商纣王,希望纣王能洗心革面、重整朝纲。比干一连三天强谏不走,以死抗争。商纣王恼羞成怒:“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个孔窍,我倒要看看你的心是什么样子!”命令卫士将比干的肚子剖开,挖出心脏。以上两篇经典中,作者生动描绘出比干敢于担当的悲壮画面,震撼人心、发人深省。 

    如今,比干长眠于河南省卫辉市,比干庙二门之上匾额大书“谏臣极则”四字。庙堂内,周武王为比干封墓,赐林姓;魏孝文帝拓跋宏立庙宇;唐太宗下诏封谥“忠烈公”“太师”;宋仁宗为《林氏家谱》题诗、元仁宗为比干立碑塑像、清高宗祭文题诗、清宣宗修复比干庙正殿等等。而引人注目的是,在比干庙大殿内比干塑像西边有一大碑,即明朝萧良有撰写的《重修殷太师比干庙记》。有文史专家对该文进行深入研究分析认为:比干成为仁人志士,固然不一定非要杀身成仁、以殉生著,但比干却剖心而死,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令人痛惜。文中连用两个“可悲哉”,悲叹之情溢于言表。而在国难当头之际,“三仁”的行为各有其道理,比干之所以那样做,一来是出于职责的本能,二来也是他的本意,就是寄希望于万一,即使被戮也无怨无憾。最后,作者萧良有强调比干之心的特异之处不在于“七窍”,而在于不“偷生”、不“惜死”、不“为人臣而怀二心”。作者用“嗟嗟”过渡,“为子死孝,为臣死忠”,强调天地之间忠孝乃运行之根本。对主题进行了升华。作者又列举了一大批“抗疏任事”、为国而死的仁人志士,如屈原、伍子胥、岳飞、文天祥等,歌颂他们“敝天壤,贯日星”。 

    在中国古代,忠君与爱国爱民是一体的,尽忠尽孝就是社会正义的体现。试想,比干是纣王的亲叔叔,掌握权柄,如果也像商纣一样沉迷享受,保全自己的财富权位、功名利禄,断然不会激怒纣王。但他选择了忠于国家,坚持真理,以身殉国。比干的“爱国”情怀和“不惜死”的担当精神,与当代提倡的爱党、爱国、勤政为民、敢于担当精神是高度契合的。




 
     
比干:忠心为民敢担当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621230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策划:老农豫ICP09020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