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文化研究10

淇河文化研究  第十卷 2015年
     

 

文史资料 - 鹤壁史话:历史上的淇园(46)

鹤壁史话:历史上的淇园(46)
 


作者:郭长敏  加入时间:2016-1-15 9:02:49

2016-1-9



历史上的“淇园”在哪里?这是我们要寻求、弄清的问题。

据笔者所知,有几种说法:一、在今淇县西北三十五里耿家湾武公祠;二、《一统志》:“在淇县西北三十五里”;三、《读史方舆纪要》、《河南通志》:“在县西北礼河社”;四、淇县当地人说:一般都把县西北三十五里处的耿家湾武公祠(今夺丰水库处),认为是淇园遗址。其根据是,曾在武公祠前发现有石碑一通,上书“淇园”二字。

为弄清淇园的故址和历史风貌,笔者查阅了明清《淇县志》和一些历史资料,以及姚慧明老师的研究资料。摘录如下:

《述异记》曰:“卫有淇园,出竹,在淇水之上。”明《淇县志》云:“淇园在县西北礼河社淇水之澳,卫人美武公之德赋绿竹为兴即此。”清乾隆十年《淇县志》载尚书杜臻《卫武公祠碑记》云:………卫武公祠建于淇县西北。山行六七里,峰徊路转,若天设而地藏之祠。东北岸建“有斐亭”,为淇园故址。云云。

新中国建立初期,淇县文化局曾专程对淇园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在今武公祠东路边发现石碑一通,上刻楷体“淇园”两个大字。还根据调查的史料,作出统编:历史上的淇园规模比较大,主要在今高村镇、庙口乡及黄洞乡一带。也没说清“淇园”的具体位置。

原市教育局姚慧明老师曾担任过《淇河古诗三百首》的执行主编,对淇河文化及淇河古诗词有独到的研究。

他说:“淇奥”与“淇园”是淇河文化中无法回避的两个重要的词语。《淇奥》又是《诗经卫风》的首篇。且《淇奥》以竹为兴,首开华夏竹文化及廉政文化之先河。在古诗文中,这两个词语出现的频率相当高。尤其在吟及淇河的古诗词联赋中,其出现频率或达百分之八九十。所以弄清楚它们的本意、读音、和在历代诗文中所衍生的丰富的引申义,以及估测它们在当今现实中所处的大致地理方位,对我们深入理解学习研究淇河文化,开发旅游资源,发展鹤壁文化及生态旅游都有着重要意义。”

 他提出:“按照明嘉靖年间淇县知县张宜的说法‘潜移思德之河之碑于高村城之东、河之西,更题曰:淇澳。’说明张知县认为高村附近才应是名副其实的‘淇奥’之地。‘淇奥’一词包含两个语素:首先是‘淇’,高村紧滨淇河;其次是‘奥’,高村正处在淇河由东而东南大的转弯处;这两点都毫无疑问。张知县虽未提到‘淇园’,但另据《淇县志》记载,高村古称“淇水关”,四周有高耸的寨垣和四个寨门,东西寨门门额上分别勒石‘淇澳绿竹’、‘行山映翠’。由此推测,这里属淇园之地应当无疑。

 2012年7月18,在高村西边107国道东侧新农村社区建设的开发中,发现了明弘治十四年汝藩王(卫辉府)仓宰(管理粮仓)文东河的墓志铭:“皇明汝藩仓宰 淇澳文公东河”的记载。这里记载的“文东河葬于淇澳”的重大发现,进一步佐证了国家第一座园林“淇园”及“淇澳”就在今淇县西高村的事实。因历史资料有证:“淇澳”,与“淇园”是同义,淇园就在淇澳。

淇园的主要特色是建有“武公祠”及卫武公栽种的淇竹。淇园多竹、规模大,而且秀竹种类多,堪与江南竹比美。

说到淇园和淇园竹,难免不提到淇县及周卫时期的千古名公卫武公。淇县(古朝歌)乃殷末帝都;淇园是卫武公所建,淇竹是卫武公所植。而且“武公之德”,至今仍被后人所追怀。

淇县地处豫北平原,古称邑、妹国,又称朝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中化民族发祥地之一。远溯7000年前,先人已在这里辛勤劳作,繁衍生息。迨至商朝末期,武丁、武乙、帝乙、帝辛先后在这里建都。帝辛在此度过了他智慧、骁勇、悲壮的一生。可为四代帝都,又为西周卫国400余年之国都。尔后或州、或郡、或县,更迭设置。

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力量、勇敢、智慧、纯朴的淇地先民,在实践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淇河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统史有载,脉络可寻。是中华文明史诗中一颗璀璨明珠。

而淇河文化里的皎皎者,从影响而言,当数卫武公、淇园、淇澳竹和淇河诗词。从史料里可以看到,历史上凡到淇地的达官贵人、文人墨客,无不到淇园武公祠瞻仰、凭吊先贤卫武公,吟诗作词,赞扬其美德,歌其为“淇园君子”,崇敬之情,溢于言表。

卫武公是春秋卫国康叔九世孙,卫公之子,姓姬名和,卫都朝歌人。公元前812年继卫君,称卫武公。在位五十五年间,修康叔之政,从谏纳言,百姓和集。武公四十二年曾辅佐周平王平戎,很有功劳,被周平王封为公爵,深受周卫臣民拥戴,以贤明传世。《楚语》记云:“昔卫武公年数九十有五矣,犹箴儆于国曰:自卿以下至于师长士,苟在朝者,无谓我老耄而舍我,必恭恪于朝,朝夕以交戒我。”于是乎作《抑》,戒以自儆。”卫人为感其德,曾赋《淇奥》以颂其高风亮节。《淇奥》诗序曰:“《淇奥》美武公之德也。有文章,又能听其劝谏,以礼自防,故能入相于周,美而作是诗也。”

 

周卫《淇澳》诗赋: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兮,赫兮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青青。有匪君子,充耳莹,会弁如星。瑟兮兮。赫兮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如箦。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宽兮绰兮,猗重较兮。善戏谑兮,不为虐兮!

 

《淇澳》诗大约于3000年前收入《诗经·卫风》中。是《诗经》中描写淇河,淇澳竹,歌颂卫武公最著名的篇章,也是《诗经》中描写淇河流域人物和景物的佳作名篇。

诗题的“淇”字,唯一的解释就是指淇河而言;诗题中的“奥”,《博物志》认为是澳。读如隅,隈也,是水流转弯处。“瞻彼淇澳,绿竹猗猗”两句,是我国古诗词中的名句,在古诗和一些文章中引用的比较多。翻译成现代的话,大概就是“看那清清淇水弯弯,岸上竹林轻轻摇曳多么婀娜”这样一个意思,诗里的“匪”字为通假字,同“斐”,有文采,才华不凡的意思。“瑟”:矜持的样子,威严的样子。谖,忘记的意思。充耳莹:是耳朵的玉饰。会弁指鹿皮帽的缝处的饰物。箦:“积”的假借,郁然茂密的意思。锡:锡即银,古人银锡不分。圭、璧:玉器。绰:旷达。猗:通倚。重较:车厢上有两重横木的车子。谑:就是开玩笑。弄清了这些词意,整首诗的大意就清楚了。这首诗以竹子起兴,描写了一位相貌威仪,衣饰锦绣,富贵而庄严威武的男子形象。《大学》、《论语》均引用阐述,《诗经大序》、朱熹《诗经集传》均认为这是卫人纪念歌颂卫武公的诗歌,卫武公的名子和“淇澳”一语就随着《淇奥》这首诗流芳千古,彪炳千秋了,而“淇奥”成了卫武公的代名词。比如宋朝诗人曾丰有两句诗:“武公与竹为不朽,万古淇奥诗一首。”这些诗句中的“淇园”指的就是“竹子”。另外,“淇奥”还有常被用来借代《诗经》,久而久之,“淇奥”也成了《诗经》的代名词了。

鹤壁市政协2004年夏组建的《淇河诗词》编辑部,收集注释历代赞美淇河诗词300首。其中引用《诗经》中的“淇澳”一语的诗有58首,含有“淇园”的诗有53首。可见“淇澳”和“淇园”在我国古诗词中的重要位置。也说明国君楷模卫武公在周、卫之时,以及在历朝历代所产生的深刻的影响。

说到淇园,就不能不说“武公祠”和“淇园竹”,这是淇园的主要建筑和特色。

武公祠,建于春秋初。原在县两北35里山内耿家湾(夺丰水库山腰)处,相传卫民为感卫武公治卫有方而建,称武公祠,

意在以淇园的竹子的形象比喻卫武公的高风亮节。所以卫武公还有“淇园君子”之称。

据文献资料记载,武公祠依山傍水,景色秀丽。有大殿、拜殿、堂房数十间,皆系古典建筑;另有香火地66亩。祠前有石门,上书“淇园”二字。石门两侧有参天白檀两株,树径三六有余,一股山泉从两殿中间分东西流出,穿过祠院,再从台上直泻山底,形成两道天然瀑布。整个祠堂绿竹环抱,四季常青,绿竹猗猗。祠东北山坡上建“有斐亭”一座,亭下池塘植有莲藕,游者四至,年年有祭。

 

又据《淇县志》记载,古时淇园,共有八景,即:淇园竹翠,斐亭蓬芳,群峰敛碧,列柿流丹,半岩风雨,曲径烟霞,一壶映月,双敛横秋。清代时淇县县令赵之屏还为此《淇园八景》组诗并作序。

历代文人墨客慕名登临淇园,凭吊武公祠,留下了许多诗篇,现存的就有29首。其中大明王朝的开国元勋、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刘基之子刘璟来到了淇园,睹景生情,怀念德高天下的卫武公,在名篇《淇园》诗中写道:“驻马淇园春正浓,三山云外耸芙蓉。武公去后琅少,霁色猗猗入画中。”诗中作者不仅写出淇园雨后秀美的景色,和对卫武公的怀念,而且作者那种踌躇满志,效法先圣,干事创业的情怀也充溢在字里行间。清代淇县参政张继诗中也有“太行山外碧山隆,卫武淇园曲水中”的名句,从不同角度,讴歌了淇园的美丽和它的开拓者卫武公的崇高美德。

历史上的淇园,多竹是它的主要特色,而且种类多,竹子美。据历史资料记载,就淇园之竹大约在百余万株以上。曾是历史上著名的北方产竹地。品种有紫茎竹、斑竹、凤尾竹、淡竹数种,而且产量高、品质好,曾在中国竹子及竹文化的展史中有过举足轻重的地位。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有7次写到“竹”,其中有5次出现在《国风》中的《淇奥》、《竹竿》两首诗中,比如“绿竹猗猗”、“绿竹青青”、“绿竹如箦”、“藋藋竹竿”等。而这两首诗都是咏及“淇园”、“淇河”和“淇奥”的诗。南宋卫宗武《和新篁韵》有诗道:“竹君清绝润于玉,谱牒出自淇之澳。”《中国版画史图录》中曾写道“竹谱”,名字就叫“淇园肖影”。可见“淇园之竹”在历史上的地位。

历代写竹子、画竹子的文学家、诗人、画家比比皆是,出现了大量的有关竹子的诗文书画佳作。而这些吟赋竹子的作品中,大部分都引用了“淇奥”、“淇园”、“淇”、“淇上”、“卫武公”这样的词语典故,成为中国竹文学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吟及淇河、淇园、有关竹子的诗几乎占到一半甚至更多。如南宋陈淳:“当年载歌淇水澳,区区但取枝叶绿。恶知中有至味存,爽人神思胜于玉。”诗意谓从前只知道淇澳竹美,涉想到那里洁白如玉的竹笋令人大饱口福。南宋释居简《盆竹》:“老瓦彩淇奥,清风小渭川。”诗意是说竹子盆景充满着“绿竹猗猗”的韵味,令人心旷神怡。又如南朝元帝萧绎有“篇拥淇园竹”,北宋司马光“淇园春竹美,军宴日椎牛”,北宋苏过“海竹纤杉乱苇萑,君家千树独淇园”,南宋胡铨“好竹平生志颇坚,谁知岛上有淇园。溪边六逸李太白,林下七贤杨巨源”;元代诗人王冕曾对淇园之竹爱的发狂,爱的神魂颠倒。他在《息斋双竹图》诗里自云:“我生爱竹太僻酷,十载狂歌问淇澳。”在另一首诗中他还写到:“去年长歌下溪谷,见我忘形笑淇澳。”这里说的“淇澳”,与“淇园”实际上是同义,淇园就在淇澳。这次收编的《淇河古诗三百首》,元朝诗人有6首诗,其中有5首诗都是写淇园竹子的。明朝御史,诗人孙征兰,写有一首《淇园幽胜》诗云:“闫浮何处觅真仙,景入淇滨兴嫔然。峰约乌调云外乐,竹邀鱼舞石中泉。”诗人极力夸奖淇园景色之美,美的胜似仙境,人到了淇园就成了真仙。历代这些淇园诗,没有不写到竹子的,而且吟咏竹子的诗句,每首都十分精彩。据不完全统计,吟咏淇园和淇园竹的诗现存的有29首。他们从不同角度反映出淇园“群峰供翠,泉随涧转,岚光树影,野花怪石,槛绕红藻,径穿翠竹,一尘不染,怡目骋怀”。历代文人墨客慕名而来,留下了许多著名诗篇,赞美淇园,赞美淇园竹林,从不同角度反映淇园“以白云为篱,以青山为屏,以光风云月为侣”的秀丽景色。如果再加上描写“淇竹”、“淇河竹”、“淇澳竹”的诗篇,还有很多很多,恕不能每每列举。

总之,历史上的淇园太美了!还不仅此处的环境美,而且园中的竹子更美。正如《诗经》云:“瞻彼淇奥,绿竹猗猗”和南宋诗人白玉蟾“竹魂竹魄竹精神,飞落潇湘淇水濒。千竿万竿竞青翠,吹风饮露千来春”诗句的精彩描述。

很可惜,淇园之竹毁于突来的天灾人祸和气候变异。在古时黄河常年泛滥,造成古卫国境内瓠(hu)子河(濮阳西南)连年决口,长达二十三年。汉武帝元光三年(前132)春瓠(hu)子河(濮阳西南)再次决口,(淇河此前属于黄河流域)而且这次洪水来的非常凶猛,河水泛滥十六郡,给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的影响。为了解决这个顽疾,汉武帝亲自下来临查濮阳西南及滑县、淇县一带水患情况。当时淇河一带盛产竹子,竹林茂密,刘彻指挥伐淇园之竹,制楗柱桩堵塞决口,终于在帝王与臣子百姓的努力下成功封堵住决口,汉武帝刘彻即兴赋诗《瓠子歌二首》。这次治理水患虽然非常成功,但由于大面积砍伐竹林,对淇河、淇园竹林造成了严重破坏。

东汉初光武帝建武公之年(公元25年),河内太守寇恂又“伐淇园之竹为矢百余万,《读史方舆纪要》记载:“以输军资。”上述两次发伐竹,可谓大矣!建成对大自然人为的破坏。这是我们今天不能见到“绿竹猗猗”淇园的主要原因,与这两次毁灭性的砍伐不无关系。解放以后,当地又修建夺丰水库,而仅存的淇园之竹,又埋葬库底。

淇园和淇园之竹的历史地位及现实意义是无可比拟的。一是淇园是我国最早的一座王家园林,有过之无不及;二是周、卫先圣名贤武公祠居此,历史上很多文武百官,文人墨客路过淇地,都驻马前留,到淇园拜谒凭吊,视为楷模,留下不少著名的诗篇和摩崖题记;三是淇园之竹最早载入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多达百余篇,在中国竹文化史中地位显赫、弥足珍贵。四是淇园位于太行山东麓,淇水之奥,山川秀丽、环境优美,是旅游和观光的胜地。如果能纳入鹤壁市、县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合理开发,恢复重建,这对发展国民经济、旅游事业是大有益处的。

图片

 


 
     
鹤壁史话:历史上的淇园(46)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621230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策划:老农豫ICP09020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