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文化研究10

淇河文化研究  第十卷 2015年
     

 

文史资料 - 鹤壁史话——“乐不思蜀”新编(三十三)

鹤壁史话——“乐不思蜀”新编(三十三)
 


作者:郭长敏  加入时间:2015-9-21 15:01:12

2015年9月21日 17:57:09

   《三国志》记载: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于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矣,而况姜维邪?” 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 
    
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正闻之,求见禅,曰:“王若后问,宜泣而答曰:先父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正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

    蜀后主刘禅投降后,司马昭设宴款待,先以魏乐舞戏于前,蜀官伤感,独有后主有喜色。司马昭令蜀人扮蜀乐于前,蜀官尽皆堕泪,后主嬉笑自若。酒至半酣,司马昭贾充曰:“人之常情,乃至于此!虽诸葛孔明在,亦不能辅之久全,何况姜维乎?”乃问后主曰:“颇思蜀否?”后主曰:“此间乐,不思蜀也。”

   人们常把乐以忘返或乐而忘本,无故国故土之思,称作“乐不思蜀”。其实这个典故有悖于刘禅。

故事里的“禅”,即蜀后主刘禅,字公嗣,乳名阿斗,三国时期刘备的儿子,生于新野,长于荆州,弟兄四个,禅为长子。少承父业,在位41年。后邓艾灭蜀降魏,刘禅被押送洛阳,司马昭不杀后主,封徒有虚名的安乐公。由于洛阳离蜀国成都较近,怕刘禅产生复国之心,便辗转将他囚居邺地——鹤壁市鹤山区鹤壁集的北部蜀村并按照蜀国的风貌,给他建了一宫(龙宫)两村(前蜀村、后蜀村)一寨(阿斗寨)四庄(窦马庄、王马庄、秦马庄、吴马庄),内修有永乐宫院,并按排娇艳美女、仆人、马夫、人役等侍候。在阿斗寨不远的地方又建了御花园、金线河和跑马场,供刘阿斗游山玩水,寻花问柳,逍遥自在,修心养性。

蜀村一带确实是一处“世外桃源”。蜀村东西的万柏山上,松柏苍翠,郁郁葱葱;西面水绕山环,草木茂盛;北面的御花园、百花吐芳、俊鸟争鸣;南面,红砖绿瓦,雕梁画栋。刘阿斗来到这里后,白天在美女的陪伴下,游山玩水,赏花斗鱼;晚上有美女相伴,畅饮美酒,歌舞升平;可谓其乐融融。有一天司马文王与刘禅对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刘禅却喜笑自若。又一日,司马文王问刘禅:“颇思蜀否?”刘禅说:“此间乐,不思蜀。”这就是有关“乐不思蜀”成语的来由。

当今蜀村周围的风貌和村落,大都是那时形成下来的。如今的龙宫村,即是当年蜀后主刘禅及蜀国追随大臣、宫妃僮俾居住的地方;前后蜀村,多为当年追随旧臣和仆人居住的地方;西蜀宫廷人有栽培花卉嗜好,如今蜀村村的村民也都有养花种草的习惯,据说也是那时沿袭下来的;前蜀村东不到一里有一座山,山上有一个已坍塌的山寨,汉白玉门额上可见阴刻楷书“中山寨”三字,传说是刘禅为念祖上“中山靖王”刘胜所书;附近的七个闾寨村(毕、邢、王、杨、郭、贾、大闾寨)都是当年囤兵驻扎的地方;四个马庄(吴、窦、王、秦马庄)都是当年为将领们养马的地方。

其实,刘禅囚居鹤壁这个传说并不完全真实。说他一生,一塌糊涂,也不真实。纵观史料记载,刘禅也并不是像人们说的那样“乐不思蜀”、“扶不起来的刘阿斗”——

 

其一、根据民间口传和史料记载,不久,他就把山下的路家湾改为蜀村,深表自己思国的心切之情。为了消除晋军的猜疑,他到山寨下北边选定花园,带领家眷随从种花、喂鸟、养鱼,还亲自到金线河提水浇树,并苦思冥想写出了脍炙人口的“东临蜀水观鱼跃,西近行山听鹿鸣。晚间蛙声碎悦耳,朝云截松如仙境”的诗名,送给监看他的将军。监看他的将军把阿斗的一举一动经常向晋王朝禀报。司马昭认为阿斗确实无反叛之心,才逐渐消除了对他的戒备心理,看守他的人也一天天减少。

其二、刘备为什么要立刘禅,绝非刘备的偏爱。这可以从《三国志》的记载中得到答案。刘备给刘禅的遗诏中有这么一段话:“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意思是说:诸葛亮对射援称赞刘禅的智慧,射援又将这赞辞告诉了刘备,刘备很高兴,予以勉励。诸葛亮不会阿谀奉承,刘备也相信诸葛亮,因此也认同刘禅非鲁钝之人,当然还有一点,刘禅为长子。所以立刘禅。

其三、很有智慧。公元223年,刘备命丧白帝城,太子刘禅继蜀汉皇帝位,史称后主。应该说,刘禅接手的是一个十足的烂摊子。外部,宿敌魏国一直虎视眈眈;盟友东吴成了势不两立的仇人。内部,精兵良将已所剩无几,雪上加霜的是,朱褒、雍、高定、孟获等数郡又先后叛乱,政权随时可能倾覆。真可谓内忧外患,岌岌可危,这么糟糕的局面,即便是刘备收拾起来都不容易,何况才年仅十七岁的幼主刘禅呢?然而刘禅继位不过短短五年时间,“务农殖谷,闭关息民”,农业生产恢复了元气。“南征四郡,四郡皆平”,国内局势实现了平定。“吴王孙权同恤灾患,潜军合谋,掎角其后”,吴蜀联盟重修旧好。“凉州诸国王各遣月支、康居胡侯支富、康植等二十余人诣受节度”,友邦良将纷至沓来入朝相助,外交成果令人瞩目。不但使危机四伏的蜀汉政权彻底走出低谷,反而使国家呈现一种中兴的气象。

 

其四、很有谋略。自古以来,少主重臣,就是一对冤家,能够和睦相处的极少,更多的还是以悲剧告终。诸葛亮为了打破这个定律,实现双赢,他选择了北伐。离开权力中心,给刘禅空间。史载,诸葛亮生前辅佐刘禅十余年,只在朝中呆了三年多一点,还基本上都是在刘禅继位初年的那一段,而等到刘禅年龄大些后,诸葛亮几乎就没有回过成都,一直呆在汉中。诸葛亮的心思,刘禅显然是读懂了,看他的一片孝心是多么真诚又多么令人感动:“相父南征,远涉艰难;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劳神思。”刘禅在后方全力支持诸葛亮的北伐,不管朝中大臣们意见如何,要啥给啥,哪怕是死了很多人,靡费了很多钱粮,也从不表露出半点不满。诸葛亮一死,刘禅马上就停止了北伐。刘禅成为真正的大东家后,立即推行自己思之已久的治国方略。他十分果断,又十分沉稳,从此不再设置丞相一职,而是由二人分担其责,且还不是简单的一分为二,而是以蒋琬为大司马,主管行政,兼管军事;为大将军,主管军事,兼管行政。使两人的权力相互交叉,相互牵制,但又各有侧重。这种巧妙的人事安排,全新的政治格局,意味着刘禅绝不会允许再次出现事无巨细皆决于丞相的尴尬局面,也确实有效避免了君权不振的情况发生,使任何一方成为权臣的可能性都几乎降为了零。

 

其五、很有胸怀。刘禅的胸怀非一般帝王可比。诸葛亮死后,刘禅表现得十分悲痛,可是当时却有一个名叫李邈的官员,向刘禅上了这样一道奏疏,他以曾不利于汉室的权臣吕禄、霍光作比喻,说诸葛亮虽然未必有反叛之心,但是权势太强,以至于刘禅都畏惧他,导致国内奸邪萌生。而李邈自己也常常不得不在诸葛亮的威势下,胆战心惊,现在诸葛亮死了,真是太是时候了,“宗族得全”,“大小为庆”,否则,将来后果不定如何呢!暗指诸葛亮很有可能有不轨之心,劝谏刘禅不必太隆重地为诸葛亮发丧。持这种看法的,却并非李邈一人,还有一部分大臣,比如李严、廖立、来敏、魏延等,他们对诸葛亮专权也颇多微词,甚至怀疑其有不臣之心。只不过诸葛亮在世时,迫于其权威,人皆不敢直言指斥。而后主刘禅本人能没有感觉?那是不合常理的。但他没有在自己羽毛丰满之后来个秋后算账,更没有按照李邈的意见将诸葛亮打入冷宫,仍旧给予了曾经的权臣也是功臣最高的荣誉,自始至终也没有丢掉诸葛亮这面旗子。以往那些行之有效的措施继续坚持,诸葛亮生前推荐的人除了杨仪之外,全部重用,仿佛和原来全然一样。从而保证了政权内部的长期稳定。能够如此得体地处理权臣问题的青年帝王,可谓亘古未有。难怪南朝史学家裴松之评价:“后主之贤,於是乎不可及。”

其六、有德行。诸葛亮积劳成疾病倒时,刘禅心急如焚,立刻派尚书仆射(掌管朝廷文书的官职)、平阳亭侯李福前去探望诸葛亮,并让他向诸葛亮询问此后的国家大计,同时日夜为诸葛亮祈福。当听到诸葛亮的死讯时,刘禅连日伤感难忍,不能上朝,竟哭倒于龙床之上。当灵柩运回时,刘禅率文武百官出城二十里相迎,并下令全国素服发哀三日。还升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官至长水校尉,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继承了爵位。他不仅对诸葛亮有情有义,对其他大臣也是如此。比如魏延叛乱被杀,刘禅对于魏延没有一概否定,而是下旨:“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赐棺椁葬之。”刘禅心里清楚得很,魏延作为其父亲最信任的将领之一,信任程度犹胜于马超,怎么会忽然叛乱?不过是刚愎自用,人际关系不好惹的祸。刘禅短短几句话,“仁敏”二字体现得极其充分。

后主的仁厚有目共睹,成都人民非常怀念刘禅。于南北朝时期为他建立了专祠,与诸葛亮的武侯祠一东一西,位于昭烈庙前面的两侧。

至于他的投降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说他昏庸、怯懦、不孝等,都是说得通的,因为事实就摆在那里。而说他顺势而为,以一身之荣辱,一家之成败,换得全国之完璧,也不是毫无根据、毫无道理的。



 
     
鹤壁史话——“乐不思蜀”新编(三十三)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621230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策划:老农豫ICP09020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