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汉代以后,特别是明初,中原地区多次遭受到战争和天灾的破坏,人民被迫背井离乡,向全国各地辗转播迁。反过来,由于中原更多饱经离乱,加上黄河、淮河多次决口,水灾蝗疫等多种原因,导致中原“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故此也有大量山西人被迫迁徙河南。
一组数字统计:元朝全国人口9000多万,经元末战争后,到明初,全国剩下5600多万人,河南人口只剩189万,但邻近山西还有403万人,且“地狹人满”,故移民源就定在了山西。
据《明实录》记载,当时迁民主要有汾州府、辽州、泌州、泽州、潞安州、平阳府的58县。迁民最多的是平阳府人口稠密的洪洞县。洪洞县又是58县移民开拔外迁集中地。中原地区数百年流传民谣:“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
洪洞县外那棵大槐树成为移民史“地标”。从这棵大槐树向北经娘子关可达河北,向东经东阳关可至鲁豫,山西移民都集中在大槐树下的广济寺办手续。移民之初,每日有万人从这里出发,亲人生离,哭声震天。
根据当时国家政策,移民不是全家移,而是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其他人必须迁移。这是强制性移民,政府动用部队将移民绳捆索绑送往他乡,逃跑要付出生命代价。移民象蚂蚱一样被串连起来 。他们手被绑,想方便就要解掉手上的绳索,“解手”作为“方便”的代称,即由此而来。
迁来河南的移民,分到当时的六十余个县,按府、县、乡逐级分配。据明清《汤阴县志》和本地众多家谱、墓铭记载,鹤壁集及周围的村民,十有八九是在明洪武元年、永乐年间,从山西洪桐县大槐树下迁移过来的。
据考,当时迁到鹤壁集的有50多户。主要姓氏有:王、常、赫连、焦、郭、刘、秦、孙、冯、李、潘、赵、陈、苏、邵、梁、姚、魏、蒋、韩、杨、豆、张、樊、白、胡、陆、郑、师、高、曹、邓、娄、贺、贾等姓。按照同姓户数多少,择地择邻分住在北街、南街、东街、西街和焦家胡洞、郭家胡洞、赫家胡洞、刘家胡洞、秦家胡洞、孙家胡洞、冯家胡洞等。如北街有赫连姓、孙姓、刘姓、冯姓、陆姓、郑姓、胡姓等;南街有郭姓、师姓、蒋姓、杨姓、王姓、白姓、李姓、贾姓等;东街有常姓、焦姓、姚姓、魏姓、窦姓等;西街有潘姓、邵姓、曹姓、高姓等;一直繁衍至今。当然,也不是绝对的,由于种种原因,也有乱住的;更不包括解放后,开办煤矿、建市新迁来的姓氏。
《郭氏宗谱.重修家谱序》
笔者看过清道光六年,即民国二十五年的《郭氏宗谱》,郭氏一族于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徙汤阴县西鹤壁集,第一代始祖为郭圭,至今已二十九代。如果每代按20岁算,郭姓迁到鹤壁集已有600多年历史。第十代曾出过一名明经进士(名叫郭镇,后到上蔡县当训导),七位国子监大学生,三位邑庠生员,一位贡生。(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