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1472~1529),中国明代哲学家,心学唯心主义集大成者。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生于明宪宗成化八年。11岁前在祖父王伦培养下成长。后随父亲王华到北京任所,一度热心骑射,继又研习兵法。18岁时在回余姚的途中拜访程朱派学者娄谅(1422~1491),娄谅向他介绍了朱熹的格物说和圣人可学而至的思想,使他很受启发。21岁中乡试,遍读朱熹著作。28岁中进士,任职于工部,后又担任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后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卒谥文成。著作有《王文成公全书》。
他生活的时代,二程和朱熹演讲的理学思想非常盛行,这对王守仁影响极深。王守仁也非常崇拜朱熹的“格物致知”论,几乎读遍了朱熹的所有书稿。28岁时,王守仁凭借满腹经纶考中进士,被授予兵部主事。当时,军队上下都对他这位新上任的主事持怀疑态度,大家只知道他是个少年俊才博学多识,遍读诗书,觉得最多也不过是个专会纸上谈兵的儒官,难道会有驾驭军队、骑马作战的真本事吗?
一天,一位不怀好意的太监当众难为他,让他射箭。没想到王守仁并未推辞,结果连发三箭,箭箭中的。全军上下呼声一片,那位太监也灰溜溜地走去。从此,王守仁的声望也随之陡然升高。
后来,在正德十一年间、十四年和嘉靖年间,王守仁几度操练军队,集结武装,通过安抚与严惩相结合的办法,成功平定了数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和部族叛乱,深得皇上赞赏,显示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明朝历史上,曾有三位文人因为平定大乱而获封伯爵,威宁伯王越是其一,靖远伯王骥是其二,还有一位就是新建伯王阳明。
常言说,伴君如伴虎。王守仁亦然。他的政治生涯也是几起落,多次被贬,又多次复职。在他几经痛苦和磨难的日子里,并未心灰意冷,怨天忧人,而是利用这些相对比较清闲的时间,刻苦研读诗书,深入研究和探索教育和理学思想,特别是对二程和朱熹的理学研读和思考尤深。通过他几年来的痛苦经历,终于发现了自己一向尊崇的程朱理学的缺憾,同时悟出了包含自身感受和理念的新的学说。他的学说在以后几十年的讲学过程中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包含三大组成部分的“阳明心学”(或称“王学”),这三部分即“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
他的“阳明心学”体系在很大程度上是针对朱熹的“格物致知”学说。王守仁认为,二程以及朱熹倡导的理学思想片面强调客观因素,对世间万物和各种学术主张的剖析太过精细,以至学生们几乎丧失了自己分析的辨别的能力,只是一味地去背诵他们的观点和言论,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只能具有应试之功,却无法在个人的心得和成长历程中留下真正的印记。他主张“心即理”,意即世间的万事万物本不存在什么理(朱熹的格物致知论认为理存在于具体的事物中),所有事物蕴含的真理其实都是人心赋予的,因为人的内心原本就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这就是所谓的“心明便是天理”。也就是王守仁极力倡导的“心学”理论。
王守仁的“心学”学说,用今天的眼光看,含有唯心主义成份,却也包含着他个人的治学体验与理论基础。这种学术思想在明代中期以后,达到了“门徒遍天下,流传逾万年”的程度,其声势和影响甚至被远播到隔海相望的日本。
为了宣扬和发展自己的学说,王守仁在从政之余积极从事教育活动。他先后创办了龙冈书院、濂溪书院、思田学校、南宁学校、敷文书院、稽山书院等院校,又到白鹿洞书院、贵阳书院等地广泛讲学。虽然他进行这些学术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扩大自己的学说的影响,但在客观上对于推动明朝的书院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兵部尚书、浚籍人王越病逝,王守仁奉旨送王越灵柩至故里,葬于浚县大伾山西。
王阳明奉旨与威宁伯王越修建坟墓,是他考取进士到建设部工作后的第一份工作,也是一件他乐意接受的工作。史料说,他十分崇拜老师王越,立志想当军事家,镇守边关,保卫国家。故,监修王越墓之时,时刻不忘学习军事。让民工边修墓,边演绎“八卦阵”,民工自然情绪很高,干活保质保量。保证了王越墓的按期完成。
还有资料说,王越去世后,朝廷派新中进士,时在工部观政的王守仁护送王越灵柩回浚县安葬。看似巧合,其实王越和王守仁之父王华或许有更深的渊源。首先,王守仁在中进士前之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方十五,即有出游居庸三关,纵观山川形胜,慨然经略四方之志。表现出对于国家边防和当时形势的极大关注。王守仁通过其父亲王华,对王越之西北经略事迹,应十分熟悉。王守仁和王越生前是否有所接触,文献没有明确记载,但有这种可能性。王越初次做官是在浙江,王守仁为余姚望族,乃父王华为成化十七年(1481)辛丑科状元,此科读卷官正好是王越。故王越与王华应有师生之谊。
王守仁滞留浚县期间,在大伾山讲学授徒,并作《游大伾山赋》和《登大伾山诗》,次年刻石镌碑。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在其讲学处修建《阳明书院》(又名东山书院)。培养了众多弟子,可谓“桃梨满天下”。
至今《阳明书院》和诗赋碑刻犹存。细读王守仁《登大伾山》诗作感奋人心:“晓披烟雾入青峦。山寺疏钟万木寒。千古河流成沃野,几年沙势自风湍。水穿石甲龙鳞动,日绕峰头佛顶宽。宫阙五云天北极,高秋更上九霄看。”表现了诗人从内心深处,对浚县大地的变迁、山川、美景的高度赞誉和热爱。
据史料记载,仅江西的吉安一地就有王守仁弟子所建的书院15所,而且,王守仁弟子主要生活的嘉靖年代也是明朝书院最多时期。而这些书院,还多半以“阳明”命名,以表示对这位老师的崇敬和怀念。
王守仁1528年去世以后,成为全国各个书院师生行祭祀礼的主要对象。他们从多方面纪念王守仁兴建学社、教书育人,对当地教育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缅怀他从政期间平定叛乱带给当地百姓的富足生活,以及他一生所取得的学术成就。
纵观王守仁的一生,诚如他所说做了两件大事——破除了存在于山中和心中的两个“贼”,其中山中的贼是有形的,是可以通过我们的双手和胆识去消灭的;而心中的贼却是无形的,是根深蒂固而且可以死而复生的。我们姑且不论王守仁为破除心贼而提出的学说的正确与否,单就他为复兴明代教育事业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和他的主张灌输给人们的带有“反传统”意味的思辨意识,我们就应当更加尊敬和怀念这位集“文经武纬”于一身的著名政治家、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