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文化研究10

淇河文化研究  第十卷 2015年
     

 

文艺作品 - 元泉怀古

元泉怀古
——汤河岸边古村掠影之一


作者:赵海涛 郜清宇  加入时间:2015-6-24 9:37:57

2015-06-24 01:33:37

今天的汤河,水流细缓,如少女一般文静,全然没有了曾经的波澜壮阔,急流涌动。1000年前的汤河两岸,宋辽两国曾经长期对峙,杨家将与穆桂英的故事至今还在两岸传颂。汤河一度作为宋辽界河见证了那一段刀光剑影、鼓角争鸣的峥嵘历史。

鹿楼乡元泉村南岸的土坡上,有一堵兀然耸立的石墙,就地取材的鹅卵石掺上三合土堆砌而成。巍巍然七八米高,在夕阳晚照、牧牛荒草的映衬下,更显厚重与沧桑。据村中老者介绍,这里相传就是穆桂英的点将台,“文革”之前尚存一个完整夯土高台的基础,四面都有一米多厚的石墙包砌护岸。最近50年的风雨侵蚀与人为破坏,加快了其坍塌的速度。如今只剩下西面的一堵石墙坚强不屈地挺立着,似乎在回忆着什么,诉说着什么。

登临高台远眺,四周的山川景物尽收眼底。脚下的河滩一马平川,绿树依依。落日的余晖洒下,仿佛有无数的盔甲闪动,随着浑天侯穆桂英的号令,旌旗猎猎,杀声阵阵。

元泉附近的地名多与那场战争有关,如校场、杨家庄、杨邑、萧家寨、穆桂英洞等。其中元泉的近邻卢家杨邑(即东杨邑)的卢氏号称军卢,其祖上就是屯垦戍边的将士,在汤河边上,一手握枪,一手荷锄,日夜守卫着大宋江山。这一带的村民民风强悍、重义轻利,至今仍然保留着习武的传统,通臂拳、炮捶拳、九节鞭等功夫世代相传。地处中原腹地的汤河,距离北宋京师开封近在咫尺,当时竟然成为宋辽两国的界河,北方游牧民族的铁蹄长期在家门口徘徊,这也成了北宋王朝重文轻武、军力弛惫的耻辱和悲哀。漫步汤河岸边,潺潺的流水在呜咽,真的是催人警醒、催人奋进。

北宋时的军事要冲、边塞重镇,让元泉一带在后世得到了持续的繁荣。明朝时,这里依托汤河水运成为重要的商埠集市,街里曾经商号林立,物流繁荣。保存至今的西圈门下,是一条贯通汤阴与林州、山西的古驿道,光滑的青石板上两条深深的车辙依然清晰可辨。

商埠中心地位的确立,让这里曾经富甲一方。村中现存的张家古楼为明代万历早期建筑,是一座5层高的民居,15米的高度在当时领秀豫北、傲视八方,是汤西一带的地标性建筑。同时期兴建的玄武大帝庙加上附近汤河的泉眼,让这里得名玄泉村。到了清朝初年,为了避讳康熙皇帝的名字玄烨,遂改名为元泉,沿用至今。




 
     
元泉怀古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621230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策划:老农豫ICP09020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