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文化研究10

淇河文化研究  第十卷 2015年
     

 

文化新闻 - 关于淇水关古城保护与开发的几条意见

关于淇水关古城保护与开发的几条意见
 


作者:郭长敏  加入时间:2015-5-29 13:30:41

(在研讨会上宣读)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同志们:

大家好!

今天,把大家请来,主要针对淇水关古城的保护与开发利用问题,通报情况、征求意见。

首先让我代表高村村两委,淇水关文化研究会,对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同志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并致以衷心的感谢!

下面,根据市委、市政府“重在保护提升,适度合理开发”的原则,就淇水关古城的保护与开发,讲几个问题:一是淇水关的历史概况及几年来所开展的工作;二是淇水关的区位优势;三是淇水关摆放的项目;四是下步要做的工作。

先讲第一个问题:

一、 淇水关的历史概况

淇水关,也就是现在的西高村,原是淇县最早的古村落之一,也是我国早期的古关、古驿道之一。很早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到了夏朝形成聚落,早期叫猿店、山河镇,殷商末期改为淇水关,明中期改为高村铺、高村店、高村驿,明万历年间更名高村桥镇,1958年改为高村村。它的历史最少有3100年,最长约在7000年以上。殷商末年,帝乙迁都邑(今淇县),并改邑为朝歌,其子帝辛仍以朝歌为都。淇水关为朝歌城北重要关隘和屏障,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是历朝各代兵家必争之地。此地不仅是淇水渡口,又是南北交通之咽喉,故名“淇水关”。殷帝辛在此筑起了第一道城墙,并派大将黄飞虎在此镇守。

苏东坡的兄弟——苏辙,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曾经为淇河写过一首著名的诗,叫《登上水关》:

淇水沄沄入禁城, 城楼中断过深情。

空郊南数牛羊下, 落日回瞻观阙明。

岁月逼人行老大, 江湖发兴感平生。

画舫早晚笼新屋, 慰意来看水面平。

这首诗就是写游览淇水关的所见所感。“画舫早晚笼新屋”一句,昭示着淇水关一带,“淇水流碧玉,舟船日奔冲。青楼夹两岸,万室喧歌钟”(李白诗句)的兴旺、繁华、繁荣景象。

近年来有考古专家和文化学者提出高村淇水关、鹿台遗址,以及大赉店一带有可能为古朝歌遗址,如果是这样,对“登上水关”的含义就比较好理解了。

我认为,淇水关的区位优势有五点:离107国道近,离高铁、高速近,离新区近,离淇河近,离鹤壁市商务中心近,历史文化底蕴相当深厚五大优势。

明清《淇县志》记载,高村原为淇县建制镇。寨垣整齐,修有四门,十分坚固,南北官道由南门到东门穿街而过,绵延约1.5公里,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地。昔日的淇水关,地势险要,聚落封闭,河水碧透,岸柳倒垂,修竹猗猗,风景相当优美。南门上方勒石镌着“淇水关”三个刚劲挺拔的盈尺大字,西北门上勒石“山河镇”,东西两门分别勒石“淇澳绿竹”和“行山映翠”,四门高大巍峨,为古代淇水关胜景之一。

从风水学的角度讲,淇水关,背山面水,九龙相聚,位居淇园、淇澳中心位置,是块风水宝地。南北长约1公里,东西宽约300米,就像是一艘稳稳当当泊在淇水里的宝船。村北头是船头,南头是船尾,西南角向南伸出100多米,似船的舵,村北头像船的锚,村的中间部分,房屋台阶很高,楼房居多,远远望去似船舱和桅杆。村子东傍淇河,落差五六米,就像船在水上行走,故而有“水涨船高”一说,历史上洪水再大,高村村也未曾被淹过。 至今,群众还流传着“高村高,大水淹不了”的歌谣。

过去,全村有大小石桥几十座,全部用青石铺就,高低、长短、大小不一,各具造型,争奇斗妍。其中“走桥不见桥”最为经典,名气最大。此桥是一座带虎头的石桥,相传始建于殷商末期,为黄飞虎所造。原来这是一个普通的小桥,人过小心谨慎,马过惊慌肇事,于是黄飞虎对此桥进行巧妙改造,通道下挖,东西延伸,建成“品”字型石拱桥,桥面上复盖了很厚一层黄土,与大街高低一致。靠河一端修有桥头堡,派人站岗,人在上面可以观潮。若在大街上行走,根本看不到桥,故称“走桥不见桥”。

   淇水关在历史上商业兴隆发达。西高村(淇水关)在历史上,曾为社、里、镇、乡的机关所在地,加之南北通衢,又是著名的淇水关码头,水陆交通十分便利,是当时重要的物资集散地,淇县“九大集市”之一。经元朝转运司周慧呈奏皇上恩准,建起了淇水关古镇。

特别是明清时期,淇水关作为军事要地的色彩渐渐淡去,取而代之的是如日中天的商业贸易,那时的淇水关繁华热闹,过往客商云集,大街两旁店铺林立,有馍铺、药铺、肉铺、杂货铺、钱庄、车马店、饭店等,叫卖声声,不绝于耳。据史料统计,历史上共有商号155家,银号40余家。古代文化深厚,商业发达,闻名遐迩。老祖宗给我们留下这么好的“风水宝地”,如果不很好的保护、开发利用,我们认为愧对先贤,愧对子孙后代。

近几年来,西高村、研究会,看准了这块地方,为更好地保护开发利用它,作了大量工作。鹤壁市淇水关文化研究会,从2012520日挂牌成立到今天,已经整整四年啦。四年来,本会在上级党委、政府和高村两委班子的领导、关怀和大力支持下,在淇水关历史文化研究、文物保护和资源利用开发,如宣传、外地考察、调研、出书、书法笔会、向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写报告,反映情况等等方面,都做了不少工作。特别向市里起草的政策性、史料极强的申请报告,受到了上级领导的重视和市委书记的亲笔批示,使市里有了开发与保护淇水关的蓝图和框架等。

二、淇水关古城需要摆放的项目

我们对淇水关的保护与开发总体规划初步概括为:“十项保护性开发,四项重建,五项基本原则。”

十项保护是:

(一)淇水关古城楼的保护性开发

    淇水关为殷商末期朝歌古城北部重要关隘和天然屏障,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是历朝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此地不仅是淇水渡口,又是我国南北大交通的咽喉,历史上的古驿道,故名“淇水关”。 南门上方勒石镌着“淇水关”三个刚劲挺拔的盈尺大字,西北门上勒石“山河镇”,东西两门分别勒石“淇澳绿竹”和“行山映翠”,四门高大威严,为古代淇县十大胜景之一。有极大的文物保护与开发利用价值。

    原市委丁巍书记、魏小东书记在未走之前,多次来淇水关视察调研,并多次作指示。魏书记在一次会议上说:“文物遗产是城市的记忆和灵魂,是彰显历史文化独特魅力的名片。鹤壁历史悠久、文物遗存较多,一定要持之以恒加强保护,在保护中适度开发利用,传承优秀历史文化、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使其与淇河生态环境品牌相得益彰,在提高鹤壁知名度、美誉度、发展文化旅游,丰富群众精神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

    魏书记在谈到文化建设工程时说:“文化是城市之魂。鹤壁市对外知名度不够,要提高城市品位。鹤城市是三个朝代的国都,有3100多年历史,但是,我感到滨河区(新区)还缺少根,没有标志性建筑,心灵没有归宿,文化没有做出来,大家无认同感。罗马现存只有一点古迹,但是大家感到很厚重。要整合鹤壁文化资源,研究力量也要整合,要建立研究队伍,要树立文化自信。鹿台遗址要搞个标志性建筑,要建鹿台遗址公园,要尽快规划上报。如黄鹤楼就是武汉市的文化符号。淇水关古石桥有500多年的历史,要修复,要尽快动工;淇水关古城要复建,要先建关门,城楼是否可以建得高大一点,站在淇水关城楼上就可以看到整个新区。东有鹿台,西有淇水关,巍巍壮观。”

不过,很遗憾。淇水关大桥是修复啦。淇水关城门楼的建设,至今没有动静。淇水关整体建设,市里原计划2014年年底开工,至今也没付诸实施。淇水关整体工程未动工,不知道谁批准的寺庙倒建了起来。哭笑不得。建议市里,言必行,行必果。早日动工。特别对一些违章建筑,要严格制止、撤除,追究责任。

(二)古城墙的保护性建设

淇水关古城墙遗址,位于高村的东、南、北三侧断崖上。据老人回忆,至解放前,古城墙周长2000米,东段靠近淇河,既做城墙又做防洪堤,高10米,西段高8米,顶宽2米。以粘土白灰夯筑,文化层明显。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省、市文物部门考古认为,此城墙是探索殷商文化的重要遗址,应妥加保护。

我们的想法是:在以保护古城墙为主的原基础上,以明砖夹固古城墙。

即在原古城墙根基上及墙体用石料、明砖夹心,把古城墙保护起来,复原东、南、北三面古城墙。

原土层夹中间,并留观察口,供后人考古研究用。

东城墙与淇河护堤之间修一条观景步道,南北与四周相通,供游人流动观赏淇河美景。步道两旁要植以草地、花丛、翠竹、树木及亭台、曲径、石凳,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北城墙,南城墙边要有人行通道,通道外加护城河建筑:风格以明清建筑为主,以石栏、明砖、明瓦为主,突出明代特点。

(三)淇水关古驿道(石板坡)的保护性建设

南关和东关门外,有两处古石板坡,青石铺就,清晰可见。南关石板坡,宽六米,长170米;东关石板坡,宽六米,长375米,曲径通向古石板桥。都是古代留下来的文物古迹和难得的、保护完好的古驿道见证,弥足珍贵,需加护栏严加保护。市委、市政府领导视察后也提出让严加保护的指示。要尽快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具体措施是:将南关门和东关门原一孔城门改为三孔城门,中间禁行、加护栏保护,两边走人。

(四)殷商、明清“淇水关文化商业街”的保护性开发

淇水关在历史的长河中,一关通九省,曾为商王帝辛时期的重要关隘和军事要地,以及历代社、里、镇、乡的机关所在地,加之南北通衢,著名的码头,水陆交通十分便捷,是当时重要的物资集散地。明清时期,淇水关作为军事要地的色彩渐渐淡去,商业贸易相当繁华热闹,过往客商云集,大街两旁店铺林立,有馍铺、药铺、肉铺、杂货铺、钱庄、车马店、饭店几十家,叫卖声声,不绝于耳。文物遗迹尚存明显,极具保护和开发利用价值。可开发为“文化商业街”。

初步设想是:“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在古街建设中,恢复重建东西两条南北古街,四条胡同,一个古石坊,150多家的老字号,40多家银号钱庄。

初步方案是:

   东街(原南北官道、古商业街):南城门至北大庙门口到东城门,街中间以保护古官道为主,官道中间部分可局部石面露出、加罩钢化玻璃及镀铬钢管防护栏,街道两边是老字号的门面房,门台下屋檐滴水部分开凿石槽有常流水从街北端泵水流向街南的护城河。街面以长方石材为主,扩展街面的宽度,恢复老字号,保留老字号的明清建筑风格。恢复东街到西街之间的四条胡同;部分老字号建筑需要提升文化品位,提高档次,改建扩展,内部要适用、大气,去糟存优,外部为明清古朴风格与内部现代人的使用习惯相适应,四条胡同两边的墙边为翠竹绿化,并伴以石沟流水。

建成后的东街经营范围为:珠宝玉器、旅游纪念品、文化用品、工艺小商品、绸缎布料、书画作品、淇石精品、土特产品、饭馆名吃、银号当铺、文物陈列馆等。为迎接外宾,要建高档宾馆、洗手间也要建在五星级水平。总之,要让游客都能买得到要买的商品,成为淇河旅游购物的好去处。产生良好的淇河经济效益。

西街:西街是沿着西城墙遗址外面朝西而建,北从北城墙西北角到南城墙的西南角门楼式的单边街,中间的四个胡同为四大板块,与东西街相通,北胡同口建一个古石坊,门前屋檐滴水下要有南北开凿的石槽常流水,流水从西边由南北贯通的石板路,宽度能行内部的小型汽车,石板路西边由南北贯通的槽渠与护城河相通,槽渠要具有供游人划船游玩的功能,渠水从北护城河流到南护城河,再流入淇河。

西边高档度假区,以住宿、餐饮、游览、娱乐、休闲为一体。以四条胡洞为四大板块,各嵌以一院一进,二进、三进、四进、独具风格的院落;做到高台门楼,古典建造,庭院楼阁,回廊贯通,假山水池、盆景花卉、古色古香,内部家具设施要高档,一院一景,别有雅趣。吸引客商居住消费。

(五)历史文物的保护

高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尤其高村头畛地遗址,位于高村东北台地上,东西宽155米,南北长200米,文化层厚0.81.8米,含新石器、仰韶、龙山、商周四个时期的文化堆积。其次狐狸窝地遗址,面积6000平方米,文化遗物有灰陶鬲足、深腹罐片、石斧、石凿等,保护完好,为龙山文化遗址,具有重要的考古价值。淇水关文化又是殷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不同时期的文物遗址,是人类先民和历代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文化瑰宝,是古代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历史见证,是最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加强保护,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

为此,我们建议市县文物局尽快报省有关单位,“申请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建立花园苗圃、石刻碑廊,采取必要的文物保护措施。

     (六)光绪皇帝、慈禧太后行宫的保护性开发

   1901年,慈禧太后、光绪帝在与八国联军签定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之后,从西安返京曾路过淇水关,在此新建行宫小憩、喝茶,并接见当地官员和淇水关德裕银号老板。此地,作为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也并列入保护和恢复重建之列。即时,可举办“慈禧太后和光绪帝巡视演出活动”,御笔:“风水宝地”匾额,吸引游客。

     (七)宗教建筑的保护性开发

现在高村中依然保留的宗教建筑有北大庙(原黄飞虎军营)、南大庙(玄帝庙、铜老爷庙)、二圣殿、佛教院、观音寺五座,遗迹尚存。特别是一对石狮子和几十块历代碑刻,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文化价值。每年适时有善男信女等宗教徒众,聚会其中,烧香叩拜,祈福祷告,虔诚地从事宗教活动。在恢复重建淇水关传统文化中,宗教建筑、碑刻的保护也应整体考虑。

(八)王家大院、段家大院、百忍堂、过街牌坊、“玉生堂”药铺等的保护性开发

百忍堂:是最早从山西来淇水关经商的商家。主要经营铁器。乾隆二十四年由段家始建,砖瓦结构,坐西朝东,共有三进院,九门相照。

王家大院:银号。民国建筑样式,砖木石结构,造型独特,坐西朝东,三进院落,主房五间二层高楼,南北陪房三间二层高楼。

过街牌坊:原为“杨志刚之妻”所建贞节牌坊。

神医张老井“玉生堂”药铺。

保护开发方案:按照修故如故的原则,在原位置恢复重建。

(九)“走桥不见桥”的保护性开发

桥是淇水关最具有代表性的特征之一。过去,全村有大小石桥几十座,全部用青石铺就,高低、长短、大小不一,各具造型,争奇斗妍。其中最为经典、名气最大的当为“走桥不见桥”,号称“中国第一座立交桥”。此桥是一座带虎头的石桥,相传始建于殷商末期,为黄飞虎所造。原来这是一个普通的小桥,人过小心谨慎,马过惊慌肇事,于是黄飞虎对此桥进行巧妙改造,通道下挖,东西延伸,建成“品”字型石拱桥,桥面上复盖了很厚一层黄土,与大街高低一致。靠河一端修有桥头堡,派人站岗,人在上面可以观潮。若在大街上行走,根本看不到桥,故称“走桥不见桥”。从历史和造型上说,当为天下先。应以保护修缮。

(十)淇澳书院的保护性开发

据史料记载: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其中有十二年左右在卫国各地开坛讲学。其中“淇澳书院”就是孔子在淇县最早讲学的地方。“淇澳书院”,为明朝知县劳经武重建。

为弘扬传统国学文化,纪念孔子开创淇县私人办学之先河,拟恢复重建“淇澳书院”、“淇水关文物陈列馆”、“淇水关图书资料馆”。计划今年六月份,要召开一个“祭孔大会”,再现当年孔子讲学之盛景。另外,要邀请市内专家或外地专家来此讲学,宣传优秀的国学文化、淇河文化和诗经文化。成为国内外著名学者来我市“传经讲道”、开展讲坛的一个重要基地。

四项重建是:

(一)黄飞虎训练兵营

    淇水关,乃为殷商末期著名的军事关隘和古驿道,以及商王帝辛属下大将军黄飞虎镇守所在地。史载,村北头的北大庙为黄飞虎的训练军营。

历史记载,黄飞虎,淇县黄村人,家族七世忠良,平息东夷战功赫赫,在商朝,家族世居高位:黄飞虎的父亲黄滚是商朝赫赫有名的镇边老帅,黄飞虎能打善战,被封为镇国武成王。在商朝末年,虽因诸多原因,黄飞虎身负家仇,和老父、二弟、三子、四友带一千家将反出五关,投奔周武王,被封为开国武成王,一起讨伐商王帝辛。这是历史的原因,不再细究。但后人评价黄飞虎:“威行天下,义重四方,施恩积德,人人敬仰,真忠良君子”。姜子牙特封黄飞虎为五岳之首、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总管人间吉凶祸福。仍为今人敬仰。另传,碧霞元君是黄飞虎的妹妹,周武王宠妃。

在庙宇规划中,一并考虑。并拟建黄飞虎训练军营、跑马训练场,并定时举行表演活动,吸引游客。

(二)武公祠、有斐亭

武公祠、有斐亭乃古代淇园中两处主要景观。淇园,为我国最早的公侯园林,号称“华夏第一园”。位于今高村、庙口、黄洞三乡所在地。高村为主要景段。据历史记载,为卫武公(公元前812年—前785年)在位时修建。在此之前,仅有商王帝辛为狩猎而围建的“沙丘苑囿(yòu)”,“箭园”,真正的园林则始于淇园。

据考证,淇园的特色之一是多竹,可谓遍地修竹,蓊蓊郁郁。其种类繁多,赛过江南竹。据传,这里的竹子也是卫武公时所栽。南朝《述异记》有“卫有淇园,出竹,在淇水之上。诗云‘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是也。”淇澳,就是高村的代名词(有文物“文东河”墓志铭为证)。淇园多竹,为我国古代淇园、南山、渭川三大育竹、产竹基地之一。重点就在临近淇河的高村段。

公元前758年,卫武公去世,葬于今辛村,被谥为“武”。卫人感其德,赋《淇奥》歌颂其高风大德,诗云:“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这里的“君子”,就是指的卫武公。有文物可考,大赉店村唐朝就叫“君子乡”。《淇奥》的诗句是说,君子的文采风流,像象牙细切细磋,像宝玉精雕精磨。看他的容貌庄严威武,看他的心地光明磊落。他将永远记在我们心上,永颂他的功德。大约在汉魏以后,人们在绿竹如箦()的淇园修筑了武公祠,意在以淇园的竹子的形象比喻卫武公的高风亮节。

据文献资料记载,武公祠依山傍水,景色秀丽。有大殿、拜殿、堂房数十间,皆系古典建筑;另有香火地66亩。祠前有石门,上书“淇园”二字。石门两侧有参天白檀两株,树径三六有余,一股山泉从两殿中间分东西流出,穿过祠院,再从台上直泻山底,形成两道天然瀑布。整个祠堂绿竹环抱,四季常青,绿竹猗猗。祠东北山坡上建“有斐亭”一座,亭下池塘植有莲藕,游者四至,年年有祭。

为纪念卫武公,我们打算把武公祠、有斐亭两处景观再现于淇水关古城附近。其理由是:一是离淇河近,离商务中心近,交通方便,便于人们游览。二是卫武公为姬姓孙氏始祖,是孙姓最大的一支,遍布国内外。如武公祠建在这里,可以吸引更多的孙姓到此“寻根问祖”,拜谒观光。增添淇水关以及鹤壁市的人气。今天到会的有淇县的领导同志和高遐昌后裔,可以充分发表意见,考虑利弊。

(三)复挖护城河,还原淇水关水城原貌

   历史上的淇水关古城,就是一个自然水系充溢、溪水纵横的古城。建设时尽量恢复原貌,让水围绕古镇这个高船或明珠之地一周,引淇入淇,利用高村地势和淇河南北落差大(约有五六米)的优势,在村北端引水绕村西从村南向东流入淇河。

   具体是在现在的橡皮坝西南角开一个槽渠、水闸,向西南方向流去;然后再在高村老桥的西南角再开一个槽渠、水闸,向西方向流去,两槽渠在东城门东北角汇合成y字形,沿北护城河向西流入九龙潭。

两槽渠利用一米多的自然落差,引水入村。枯水季节,开上游(橡胶坝处引槽)闸门引水;雨水季节开下游(老桥处)闸门引水,起到节水作用。在村九龙潭正中心修造一个九龙戏珠的石雕造型,溢出的潭水向城西槽渠流去。南护城河城门外前面开挖一处人工湖(小南海),水在人工湖停留后沿玄帝庙、武公祠西侧向南流去,然后向东流入淇河。

护城河(西渠)的西部和周围建成小桥流水、绿树成荫,绿地成毯,乔木成林,翠竹成丛,百花绽放,鸟语花香,曲径通幽,游人漫步的游览区。让游客尽情的享受生活,陶醉在美景之中。

总之,突出绿色环保,人居环境,自然和谐。既美化环境、滋润植被,湿润空气利于人居健康;又供游客观赏、划船、游玩,增加村民经济收入。

(四)修建淇水关古码头

古时高村又是淇水关码头,水陆交通方便,过往客商云集。商王帝辛平息东夷时,又是必经之地。为再现当年之盛况,拟在南关门左侧深沟处的淇水河边重建古码头,也可作河东西摆渡和游船场所。

 

三、 下步要做的工作

(一)五项原则:

1、坚持以文物保护为主的原则;

2、突出明清建筑风格,坚持以“修旧如故”的原则;

3、设计要以村设计与专家设计相结合的原则;

4、古城建设与自然人居相和谐的原则;

    5、污水、雨水处理与生活用水相分离的原则;

(二)资金问题

首先,要尽快拿出高标准的总体设计图纸。然后,或招商引资,或与村合资解决,加快开发步伐。

(三)组织领导

拟成立“淇水关开发总公司”或“淇水关招商办公室”,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领导下具体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

以上几条意见,是在高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领导下,本着“文化旅游强市”的号召,广泛征求村两委、村民意见,并听取有关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经过认真考察、研究形成的。写此方案的目的,旨在高村在下步城市化改造中,在改变村落面貌之同时,认真保护和开发利用这些可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并提请上级领导支持和有关部门批准立项,恢复重建殷商、明清“淇水古城”和“淇水关商业文化街”。一方面用来有效地保护这条古街原貌和众多文化遗存,另一方面也可为我市发展旅游事业,开发增添新的人文景观,安排就业,促进鹤壁市由“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迈进;用勤劳的双手装点家园,促进从《诗经》走出来的鹤壁市、淇水关,变得更加美好!

谢谢大家!

                      2015528



 
     
关于淇水关古城保护与开发的几条意见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621230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策划:老农豫ICP09020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