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想去洛阳看牡丹,然久未成行。
对于牡丹,我以前只局限于在古诗文里的徜徉。感官上的认识,还是几年前看到几幅当代国画大师唐玉润的国色天香、花开富贵图,我为唐大师笔下的牡丹深深地震撼了,我似乎可以闻到牡丹散发的阵阵芳香。古人把牡丹喻作百花之王,真的是恰如其分啊。
闻听我们临淇镇小岭村的秦录生,耗巨资从洛阳、菏泽引进了许多牡丹,进行种植,免费让乡邻们在家门口就可以看到牡丹,秦先生的这一善举,深深感动了我,我决定抽空去看一看,一来可以了却此生没有看过牡丹的遗憾,二来可以亲眼目睹一下这位奇人的风采。
这是一个晚春的早上,我驱车来到了位于小岭村的牡丹园,因为来得过早,我只能够隔着铁门的栅栏,远远地望到了一园子牡丹的模糊的轮廓,古人游园不值的遗憾印证了我此时此刻无奈的心情。
我沮丧地调转车头,准备离开。当行至秦氏博古山庄附近时,我无意之中望到小岭村东山脚下的那座山庄敞开着大门,我欣喜若狂,立即驱车,来到这处披着神秘面纱的地方。
走过一座空阔的院落,穿过一个拱门,豁然开朗,扑入我的视野的是一株株盛开的牡丹。在花田里,一位四十岁上下的男子,正拨弄着相机,为每一株牡丹精心拍照,不用介绍,自然是秦录生先生了。秦先生热情地向我打招呼,欢迎我这位不速之客。
我不知道我可以用什么词汇来形容我眼中的这些牡丹,我以前曾经一度自我陶醉,自以为才高八斗,现在看来,自己是多么地无知,多么地贫乏,搜尽脑瓜,绞尽脑汁,找不到合适的词语,实实在在体味了一次“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尴尬。
听秦先生介绍,这个园里的牡丹花色品种较少,但是已经进入盛花期,那处专门的牡丹园里花色品种繁多,由于种植时间较短,开得还不够多。
在牡丹花田的东边和南边,一株株芍药正含苞待放,似乎时刻准备着与牡丹一分高下。
与秦先生道别,准备离开时,走到来时没有仔细欣赏的位于外边的那处院落,方才注意到几株杏树早已是果实累累,挂满枝头了。我为秦先生这种“不是诗人却浪漫,不是园丁迷恋花”的情怀再一次感动了。不贪名利,不图享受,不正是当代国人应该具备的良好品质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