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文化研究10

淇河文化研究  第十卷 2015年
     

 

文艺作品 - 香椿与旗袍

香椿与旗袍
 


作者:草根蚂蚁  加入时间:2015-4-14 12:45:58

    411是我们当地鹤山区王家辿村的香椿节,旗袍协会的几个朋友约我去拍照片,并要写一篇文字。《香椿与旗袍》,一个互不搭界的标题,我感觉有些难度。


    
如果我没有搞错的话,香椿是太行山的特产,尤其是集中生长在豫北、河北西部。在太行山东麓,父亲一样的大山用宽厚的胸膛抵挡住来自西北的寒冷,把温暖留在胸前,为他的子民们腾出一片一片起伏的丘陵。那些起伏的沟壑是太行山皮肤上柔软的皱褶,在那里居住着数不尽的奇花异草,数不尽的飞禽走兽,世世代代繁衍不息的山民,千百年的传统和民俗,奇妙的神话和传说,古老的民居和石板路,当然,还有朴实又珍贵的香椿。


    
生长在这座小城里,我们大多数人都可以如数家珍般的把山里的土特产一一道来,冬凌草、缠丝蛋、鲫鱼、无核枣、迎春花、柿子树等很多很多,不过,我记忆中最深刻的当数香椿。


   
香椿和柿子树一样,都是大自然的恩赐,他们自生自灭在山里,过去没有人特意来种植,她们老树枯萎,新枝生出。在田垅地头,在房前屋后,在山野石缝里,随处可见这些倔强的生命。千百年来,在那些艰苦的岁月里,香椿曾经是山里老乡们的“救命草”,遇到灾难,可能会粮食绝收,井水枯竭,但忠实的香椿却不会退缩。从山里的田间地头回家的路上,乡亲们随手就能掰几芽香椿,仅放一些咸盐,就会成为一道上好的菜肴,营养丰富,味道鲜美,令人回味。


   
记得小时候,一到春天,我父亲经常领我到山里去,在游玩的同时,父亲会和老乡们讨要些香椿。山里人性格豪爽质朴,你只要张口,他们就会大大方方的给你,什么钱不钱的,从不吝啬。四月初,“头伐”香椿是最好吃的,又脆又嫩,她们积蓄了一冬的生命力,在春光初露的时节绽放,绿色的枝叶上泛着暗红色的光泽,沉稳而鲜活。香椿芽可以做出多种菜肴,香椿炒鸡蛋、凉拌香椿芽、香椿馅儿饺子、香椿拌豆腐,道道菜都鲜美无比。


   
香椿的香有点像山里人,过去在北方,一冬的萝卜白菜已经吃完,被冰封了一个季节的味蕾像刚刚长出翅膀的蜜蜂,急需花香和甜蜜。这时,一小碟儿盐拌香椿是开春的第一口“鲜香”,有春天的朝阳和暖风的滋味。只需一小粒香椿入口,醇厚的香椿味儿就会传遍全身。如果闭上眼慢慢的品,会感觉那些来自大山的味道“清”而“亲”。清是指那种很纯的香气,不轻佻,不做作,不陈旧,实实在在,沁人心脾。亲是指香椿的香味有亲和力,像故人相逢,亲人相聚,或者是破镜重圆、鹊桥相约,反正就是充满了人间温暖。细嚼一口香椿,思绪就不由得飞翔,能记起几百年前的事儿,记起爷爷奶奶的事儿,记起爸爸妈妈的事儿,记起所有关于亲情的事情来。


   
从城市到王家辿要过三条隧道,就是要翻三座山。透过车窗,看到远处的太行山迷迷蒙蒙,神秘而挺拔,路边的梯田有黄色的油菜花、绿色的麦苗、还有青色的石头、褐色的土地,偶尔能见到几棵粉色的桃花,北方的山不像南方的山那样“色彩缤纷”,但有了这几种颜色就足够装扮太行山男人的刚强和女人的俊美。


   
王家辿——这座古老的村庄据说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时间可以追溯到明朝。那些极具太行山风格的民居几乎保持了原来的样子,石头的房屋,石头的路,石头的的磨碾,石头的梯田。连老乡们都有几分石头的性格,口气坚硬,笑容自然,走路都有石头滚落的声音。记得几年前曾经夜宿王家辿,后来写了一篇文字,记述当时的感受,其中有一段是这样写的:“在这个古老的村落有一口井,石头砌成的台阶下,深深的井底浮着一层奶样的月光。我平心静气,去探听静夜里那一声脆响——井壁上有一滴水滑落,嘀嗒、嘀嗒。


    
生活如此安宁,壁虎在外面的墙上悉悉索索地爬,蛐蛐在另外一间屋子的门后叫,一只蚊子,在用它细小的翅膀唱。院子里的香椿树有一片叶子落地,那是这个夜晚最大的声响,竟然把我惊醒,起风了吗?


   
这个小小的院落很古老,方方正正的石头垒起的房子,厚重而沉稳。那木门、窗棂和房梁都裂出细小的缝隙,木头的纹路一丝一丝,似乎可以一根根抽出来,在同样古老的纺车上纺。这就是时间,也许几百年几十年了,这些有灵性的木头记住了每一个人的面孔。有多少生生死死的人进出这个小院,它们是最清楚的。


   
在这个院子里,北屋睡着两个老人,他们坚决不同意和儿女们一起到城里去住,拿定主意要老死在这里。西屋是几个朋友,有画画的、搞收藏的,还有一位作曲家,他们各自有各自的梦,现在他们各自走在各自的梦里。东屋睡着的还有灶台、水缸、墙上的玉米棒子、红辣椒,等待明早生火做饭的玉米杆。还有院子里的那些鸡、那条狗、那两头猪,都在这无牵无挂的夜里熟睡。


    
窗外是一大片庄稼地,麦子收割以后,地里长出嫩嫩的秋苗。此时,每一片小小的叶子都枕着一滴露水,它们是那么的安详,好像有一万个母亲在田间地头走动,为每一束刚刚出生的玉米盖上厚厚的夜色。


   
庄稼地的后面是山,我朝思暮想的大山。远处看它是灰色的,走近看,它竟然是淡淡的蓝色。满山遍野的石头,紧紧地依偎在一起,连绵八百里的太行山,它的一支手臂就伸在我的床下,我枕在它的臂弯里。”那些记忆至今依然清晰。


   
车到王家辿,很多游客和村民都聚集在广场上,当地的社火锣鼓震耳欲聋。这些旗袍女人一下车就立即成为了焦点。也难怪,千百年来,这个村子、这条石头路从来没有“光顾过”这样的服饰和女子。他们看到更多的是布衣和村姑,顶多是那些穿戏装的“草台班子”在村头唱大戏。所以,她们——旗袍女人,立即成为今天王家辿村一道美丽的风景,吸引来众多的目光和镜头。


   
和几位“旗袍女人”行走在村间,厚重的石屋、高大的石墙、崎岖的石路、斑驳的石门和这些典雅柔软,色彩鲜艳的女人成为鲜明的对比,和上一次感觉又不一样。在一株香椿树旁,我请她们当中的一位当模特,与香椿芽来了一张合影,女人的成熟之美,与刚刚发芽的香椿那种稚嫩的美相得益彰,美不胜收。古老的村落与典雅的旗袍,当两种风格迥异的传统相遇,会产生一种惊世之意境。


   
几百年来,王家辿都是在宁静中度过的,今天,王家辿一下子来了这么多人、这么多车、这么多喧嚣和嘈杂,不知道这些石头的村落能不能适应?保护和开发同样重要,真的希望王家辿能够富裕和繁荣,但千万不能把“香椿节”办成纯粹“卖香椿的节日”,或者“香椿狂欢节”,或者是没有文化内涵的“香椿游戏与野炊”。“香椿节”应该是文化节、应该是民俗节、应该是历史的节日、幸福的节日。或者就是“香椿诗歌节”、“香椿摄影节”、“香椿民间工艺品节”,或者就是“香椿旗袍节”。就像今天,大家走在村子里,不再是脚步匆匆,不再是人头攒动,不再是气喘吁吁。无论是雨天、是雪天、是风中、是阳光下,人们能一边走,一边品味;一边走一边陶醉。偶尔间,在一个石头的巷子里能与一位撑着油纸伞的旗袍女子相遇,擦肩而过,而且她会回眸一笑,那该多么的富有诗意。你说呢?——这是在梦里?还是在现实中?



 
     
香椿与旗袍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621230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策划:老农豫ICP09020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