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日报记者 陈静
下大雨时,城市能够大口大口地“吸”雨水;干旱的时候,再把吸进去的水“吐”出来,这样的城市是不是有点理想化?但这就是海绵城市”的基本构想。
日前,我市成为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未来3年,将获得超过12亿元的国家专项补贴资金,通过全区域、多层次、全过程对雨水进行综合利用,借助自然力量排水,把雨水从“包袱”变成“解渴财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
我市优势何在——基础条件得天独厚,前期规划已融入“海绵城市”理念“我市条件得天独厚,‘海绵城市’的理念更与我市城市发展战略不谋而合。”在谈及我市建设“海绵城市”的优势时,市住建局副局长郑全智这样说。
到2014年年底,我市森林覆盖率达31.7%;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1.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2.5平方米;淇河水质常年保持在国家二类以上标准,水质在全省60条城市河流中排第一位;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郑全智介绍:“近年来我市早已把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理念贯穿于城市规划、建设各个环节,在新区建设和老城区改造前期规划中融入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对河流、沟渠等自然排水空间实施了保留和保护,其中雨污分流区域已占新城区建成面积的60%以上。”
“海绵体”从哪里来——保护现有河流湖泊, 大规模建新“海绵体”
一座城市要打造“海绵城市”,最重要的就是要保护好现有河流、湖泊、沟渠等“海绵体”。
在淇滨区,二支渠穿城而过,渠内水草丰茂,每到阳春三月,两岸花团锦簇,生机盎然。市住建局建筑节能管理科副科长马宇驰介绍,每年我市都会对包括二支渠在内的15条段、全长100.4公里的城市河流实施清洁行动。仅2014年就有12条段、总长17.1公里的城市河流进行了悉心“照料”,提高了城市的防汛防洪能力,河道水体自净能力得到提升。
打造“海绵城市”另外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大规模建设新“海绵体”。新建林地、河湖自不必说,在修建街道、广场及小区等时,不能一味地硬化路面,而是合理采用透水铺装。
走进淇滨区东方世纪城小区,乍一看道路边的排水管道没啥特殊,走近了仔细瞧就能发现其中大有蹊跷。小区改变传统道路雨水直排下水道的做法,将自然坡地雨水、居住区雨水统一收集存储,用于景观绿化。而在我市,这样的小区可远不止这一个。
“此举实现雨水收集、再利用,可以说是‘海绵城市’未来要做出的众多改变之一。”马宇驰说。
将发生哪些改变——力争用三五年时间,把雨水从“包袱”变成“解渴财富”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市也面临着水资源极度短缺、地下水位下降等问题,如今更是已成为华北平原南部最大漏斗区。”郑全智说,所以在确定申报“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后,我市立即聘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省内的专家到我市实地调研,编制了《鹤壁市“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确定主城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小于70%;雨水管渠设计可抵御5年一遇暴雨,内涝防治设计可抵御30年一遇暴雨,城市可抵御100年一遇洪水的总体目标。
不仅如此,结合实际我市还谋划了绿色建筑和低洼绿地、内河水系和雨水调蓄设施、道路雨水设施等五大类35个项目,让现有水系及调蓄设施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在遇大雨时不积水,大雨过后能存水再利用,令我们的城市不再“渴上加渴”。郑全智表示,建成后可达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小于70%的目标,对雨水资源的年综合利用量将不低于1268万立方米,年提高地下水位可达到10厘米以上。
据悉,我市将力争通过三五年的努力,借助自然力量排水,解决城市“逢雨必涝、雨后即旱”问题,真正建设成为具有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的“海绵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