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牛氏在《百家姓》中排第310位,2006年,姓牛的人数在中国排名升为第98位,已成为大姓。长期以来,在牛氏族人中流传着这样一种传说——牛姓始自微子。微子和殷纣王是一母所生,纣王继承王位后,微子做卿士,在朝歌共同维护殷王朝的政权。后来微子看到纣王荒淫无度,不听劝告,便隐离而去。后来,周武王封他到宋地,建立了宋国,他又被称为“宋祖”。微子后代有叫牛父的是位大英雄,后人便以牛为姓。由此,很多人认为,微子和朝歌应该是天下牛氏的祖先和发祥地。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上中学,同班有叫牛志刚的朋友,老家就在牛横岭。他曾经听爷爷奶奶讲“打锅牛”的故事,并常常朗朗上口的唱“上有边,下有尖,六寸长,八寸宽,重量一斤三钱三”的歌谣。少年时期的我并不懂得牛氏文化的奥妙,只是羡慕姓牛的好,有这么多引人入胜的故事。有一次放暑假,我和他一起骑车去牛横岭奶奶家,记忆中是老远的路,从中山起,路过杨邑,上南大坡,过无专厂,从钢铁路口向西,过了大河涧还要走小路。路两边是一望无际的庄稼地,一座古香古色的村落,鸡犬相闻,炊烟袅袅,民风古朴。最难忘的是他奶奶做的“柿糠”,甜,而且醇香,那滋味我今天依然能回味。
提到鹤壁牛姓,就不能不说牛横岭,这个村位于大河涧乡,附近有牛家山,东西绵亘四十公里,山体雄浑高大,巍峨壮观,远远望去,像一条横卧的巨大黄牛。据老辈子人讲,相传岳飞大将牛皋的后代为避秦桧、高宗加害之祸,把自家子孙和兵将近千人从平原撤到太行山腹地的牛横岭。他们在山上筑堡楼营垒,挖战壕修栈道,与权奸佞臣抗争十多年,至今遗迹犹存。因牛皋子孙曾在牛家山上扎营筑寨,后人就把这座山叫牛家山,牛横岭村也因人皆姓牛和依靠牛家山得名。
传说毕竟是传说,但寄托了牛横岭牛姓乡亲们爱国、爱正义的朴素感情。
人杰地灵的牛横岭在过去和现在都颇有名望,世代人才辈出。古时出状元、进士、举人、秀才、拔贡,而今出少将、大校、县官等。现在村内走出去的专家、学者、硕士、博士、儒商、县级、科级干部、企业家不计其数。牛横岭在鹤壁、河南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牛气十足的“人才村”。
鹤壁市政协常委牛建军是鹤壁牛氏联谊会的秘书长,他也是大河涧人。我与他相识多年。他介绍,鹤壁本地的牛姓人丁兴旺,这些人大都与牛横岭有关。几百年来,牛横岭的牛姓人早已走出鹤壁,遍及全国。
在牛横岭,我们看到了一本古香古色的牛氏家谱,上面记载了自元代到二十一世纪大河涧牛横岭村几百年间牛姓的发展、迁徙以及繁衍的过程。
牛李成是村里年长的老人了,文化积淀深厚的他随口就能引经据典的谈起牛姓起源。他说:按照汉朝《史记》记载,当年,周武王率八百众诸侯“起兵牧野”,推翻殷纣王,建立西周王朝,并四处寻贤,把因反对纣王无道政权而逃亡的微子请回,并封于宋(今商丘),成为宋国开国君王。宋微子的后裔“牛父”担任宋国司寇,受命率军同北方来犯之敌狄族展开宋都保卫战,不幸战死。子孙后代为纪念他,便将“牛父”的首字“牛”为姓。宋微子为牛氏的起始祖,牛父则是牛氏的得姓祖。
关于牛姓起源,他和很多人有不同的说法,他们查阅过史料,清康熙年间,河南省济源市南官庄《牛氏家谱》中“族谱旧序”就记载:“殷纣无道,狎侮五常,毒痛四海。其庶兄微子隐而去之,以存宗嗣。去之时,举目过午,以午字出头,因以为姓。此牛姓之所由来也。”
在众多的《牛氏家谱》中,类似上述记载的不胜枚举,这些传说表明,不少牛氏子孙认为微子走时“举目过午”,“乃系牛字”,就以牛为姓,由此微子就是牛姓始祖。
虽然牛氏起源在各地有争议,依据也大都是历史记载和传说,但鹤壁是牛姓发源地,微子是牛姓始祖是有依有据,大家公认的。
至今牛横岭的牛姓相亲坚信他们的看法,即,鹤壁牛姓在微子创立以后,经过了历史变迁,在明朝初期的大迁徙中,从山西洪洞县的大槐树下又回归到故土。
我简单查阅了一些资料,发现历史上,牛姓名人数不胜数。唐《元和姓纂》曰:宋微子之后司寇牛父,子孙以王父字为氏。战国时赵有牛翦、秦有牛缺等名人。东汉时期,牛邯担任护羌校尉,牛姓遂成陇西望族。十六国后赵石季龙以“韦杜牛辛皇甫胡梁”七姓衣冠华胄,不在戌后限。北朝时期,陇西大量牛姓因官播迁到山西、河南等地。唐宋以来,山西牛氏日渐繁衍壮大,尤其在晋东南地区广为分布。
元代牛姓已经遍布山西全省,尤其晋东南地区牛姓更为集中,出现了许多名门望族,如定襄牛荣家族、襄陵牛光祖家族、陵川牛潜家族。另有多位牛姓考取进士,仅陵川一地就有牛潜、牛元伟、牛宗文三名牛姓进士。
明清之际,大量牛姓从山西分迁到河南、河北、山东、安徽等地。现今北方牛姓基本都为打锅牛,名称有“打锅牛”、“破锅牛”、“锅茬牛”等多种称谓,另有三兄弟、四兄弟、五兄弟、八兄弟、九兄弟、十八兄弟等多种兄弟破锅传说。千百年来,“打锅牛是一家”的祖训一直在打锅牛家族传唱,族人见面往往先问一句“打锅不打锅?”回答“打锅”的就是一家人。相识后常常以“本家”、“一家子”、“老本”等亲切称谓,给予热情招待,成为牛氏家族独有的风俗习惯。
上边提到的歌谣“上有边,下有尖,六寸长,八寸宽,重量一斤三钱三”就是一首在河南省豫北流传数百年的“锅片歌”,而这首歌正和“打锅牛”的传说有关。
“打锅牛”不是牛,而是一个经过生离死别的牛姓家族。“打锅牛”,要从七百多年前的元朝说起。元朝歧视汉人,但却有许多牛姓汉人做官,以致于在历史上有“牛氏元半朝”之说。牛横岭的牛氏家族在重修家谱时明确记载了这些历史。“打锅牛”的始祖牛川为当时的洪洞县令,他为官清正,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辞官后就定居在洪洞县椿树胡同。牛川生有三子,长子牛洪,字碧波,曾任翰林院编修;次子牛裨,字程波,曾任吏部尚书;三子牛超,官拜陕甘宁大将军。牛洪又生牛楷、牛柄、牛杭、牛来、牛捷、牛铨;牛裨又生牛清、牛健、牛颖、牛郁、牛秦、牛堡,牛超又生牛鹏、牛子、牛园、牛翼、牛栾、牛迁,共弟兄十八人。此时的牛家“地有百顷,牛过千头”,家势正是“繁花似锦,烈火烹油”,一大家族和睦相处,阖门济美。
明朝初年,牛川在椿树古洞村已有18个孙子。当时,中原大地人烟稀少,土地荒芜,明朝政府便从山西往河南组织大移民。牛川的18个孙子首当其冲地被列入移民对象,强制从椿树古洞村往河南开封东迁。那时候,战乱虽然平息,但残匪仍未除尽。牛川的18个孙子带领家属、佣人共300余口向东迁徙,一路上历尽险恶,数次被盗匪抢劫。为了保全族人,他们决定分开,化整为零,天各一方,各奔前程。为保持血脉联系,他们将携带的大铁锅打烂为18片,每人各存一片,以此为念。以后团圆时就以锅为证。然后,18弟兄各携带家眷,洒泪告别,这便是 “打锅牛”的由来。
后来,散居各地的十八弟兄各书家谱,以昭示子孙,这就形成了古今家族史上少有的《十八祖迁居地址歌》:楷汜水,柄洛阳,固始有来,鹿邑有杭,捷居郑州地,铨在西华乡,六祖洪爷后,子孙念不忘。
青祥符,健林县,郁居密,颖住完,秦住夏邑县,堡在安徽盱,六祖裨爷后,子孙往下传。
鹏温邑,子鄢陵,园住上蔡,翼居洪洞,栾在项城北,迁住冠县东,六祖超爷后,子孙记心中。
牛建军介绍,《十八祖迁居地址歌》记载的十八兄弟大都定居在河南,歌中的“健林县”,应是牛川次子牛裨一支,牛健是牛裨的二儿子,他和他的后人定居在林县的曲山,后辈有人迁入鹤壁,在大河涧繁衍,成为鹤壁一族。为证实此事,他们专门从牛横岭到林州沿途考察,依据老辈子人的讲述,摸清了林州曲山牛姓与鹤壁牛横岭牛姓的关系,证实了同是“打锅牛”一族的事实。
时过境迁,沧海桑田,牛横岭的牛姓族人和散布在全世界的牛氏宗亲一样,经历了千百年的历史洗练,迎来了现今的盛世华年。多年来,中华牛姓的子孙们一直在发掘牛姓文化和历史渊源。2002 年,成立了全国性的“牛姓文化研究会”,全球的牛姓华人终于可以在这个牛姓的枢纽和平台上团聚和交流。2009 年,鹤壁“牛姓文化研究会” 成立,作为牛姓发源地的鹤壁牛氏族人,当仁不让的成为“牛姓文化研究会”各种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以大河涧牛横岭为主的鹤壁牛氏族人已经成为一个弘扬“正能量”的民间团体。2009年,“全球牛氏企业家鹤壁寻根联谊会”在鹤壁召开了“合作发展研讨会”,盛况空前,受到了有关领导和当地媒体的高度关注。会上不仅到淇县“三仁祠”祭拜了牛氏始祖微子,确定了鹤壁牛氏发祥地的地位,还健全了相关组织机构和人员,规范了章程。更可贵的是,通过这一平台,牛氏企业界强强联手,结下了一亿三千万的“经济亲缘”,为中华牛氏宗亲的共同发展,兴旺发达奠定了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