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文化研究10

淇河文化研究  第十卷 2015年
     

 

文化新闻 - 专家、媒体人、游客眼中的民俗文化节

专家、媒体人、游客眼中的民俗文化节
 


作者:岳珂 王风娇 刘倩倩  加入时间:2015-3-4 10:40:34

2015-03-04 09:12

2015-03-04_1469757

社火表演背阁。(记者 张志嵩 摄)

专家

浚县正月古庙会应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首先我要说,举办民俗文化节非常有意义!”河南大学民俗与文化研究所所长彭恒礼教授是研究民俗文化的专家,他认为,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急剧转型期,村庄在消失、一些传统也在消失,“在这种状况下,还能有这样凝聚传统文化且延续了千年的古庙会,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浚县正月古庙会不仅属于鹤壁,更属于全中国、属于全世界。”彭恒礼告诉记者,“有条件的话,浚县正月古庙会应该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彭恒礼认为,依托古庙会的民俗文化节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俗文化传承等方面来讲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从现有的数据来看,古庙会上的游客以豫北的游客为主。可喜的是,在北京已经能看到中国(鹤壁)民俗文化节的广告了。我认为现在需要做的是应该着眼于吸引全国范围的游客前来。将来古庙会还要走向世界,把韩国、日本、东南亚的游客也吸引过来。”彭恒礼说。

建议成立社火研究所

民俗文化节依托的是浚县古庙会,而浚县古庙会依托的是伾山大佛和浮丘山碧霞元君。碧霞元君北方地区普遍都有,唯有这个大佛是鹤壁独有的。”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周华斌说。

对于民俗文化节,周华斌感触颇深,“初来这里,有种节假日时游长城的感觉,到处人山人海。”在周华斌眼里,这才是民俗文化节的精髓所在。“孔子曰:百日之劳,一日之乐,一日之泽。需要有庙会、有民俗文化节这么一个平台,让群众把感情释放出来。”

对文化节未来的发展,周华斌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我特别赞成授予鹤壁为中国社火文化之乡,我建议鹤壁成立社火研究所,将来建设社火博物馆。把现有关于社火的资料等都收集起来,用这些来吸引国内甚至国外的学者、游客。要打造出一种效果,就是看社火就到鹤壁,研究社火就到鹤壁。” 

媒体人

希望演员服装在色彩上有所创新

“今年的社火表演很精彩,看了还想看。”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编导郝春月对本次民俗文化节中的社火表演做出了以上评价。

郝春月表示,这是她第二次来鹤壁参加民俗文化节了,今年浚县古庙会中的社火表演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感觉今年的社火表演从人员数量、表演种类等较去年增加了。“如果在演员服装色彩上有所创新,社火表演在视觉上将会更完美。”郝春月说,传统的社火表演服装以红色、黄色为主,她认为如果表演服装在颜色方面加入更多色彩,将会更加精彩。

民俗文化节气氛不错

“民俗文化节气氛相当不错。”中新社记者李超庆表示,这是他第一次来鹤壁,早就听说中国(鹤壁)民俗文化节中的社火表演很精彩,此次由于行程安排较满,没能拍到更多的社火表演,以后会找机会专程来拍社火表演中的精彩瞬间。

游客

慕名而来,收获颇丰

新乡小游客李乐元的妈妈告诉记者,她从网络上看到浚县正月古庙会很热闹,慕名而来,收获颇丰,“有很多东西我小时候看到过,到了孩子这一代只能从书本和影视作品中初步了解,这次看到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演,丰富了孩子的知识面,这是一种民俗文化的传承。”

用镜头记录下精彩瞬间

“我连续来浚县正月古庙会已经5年了,这里人多热闹,活动丰富精彩。”黄艺朴来自北京,是一位摄影爱好者,在浚县正月古庙会上,他穿梭在人群中抓拍一个个精彩瞬间。

黄艺朴对浚县正月古庙会有种情结,他说那是叶对根的依恋,“伴随着时代的变迁,越来越多需要传承的东西正在慢慢流失,浚县正月古庙会在变化,但根基没有变。这是我每年都来的重要原因,我要用镜头记下这宝贵的财富。”



 
     
专家、媒体人、游客眼中的民俗文化节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621230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策划:老农豫ICP09020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