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青刚到公司的办公室,计调王映来找他,说报社的张总编来电话,让他马上去一下。
华青想:“张总编找我?会是什么事?是社里组织旅游?是租赁房子问题?是缴水电费?还是缴管理费?”想来想去,没想出会有什么事。
张总编,华青的恩师,五十多岁,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学者风度,成熟女性,齐耳短发,丰腴的身姿光艳照人,白皙端庄的脸上神情温柔,也隐蕴着一股孤傲果断的气质。
华青走进她的办公室,张总编立身起座,示意他坐下,并倒了一杯水放在华青座位的茶几上。
华青问:“张总编,你找我?”
“是啊,好事。”张总编微微地笑着说。
华青觉得有点莫名其妙,也笑啦:“什么好事?”
我问你:“你是什么时候去办旅游公司的?”
“2003年3月31日。”
“合同是怎样签订的?”
“企业性质,单独核算,自负盈亏。房费、水电费自理,公司每年向社里缴纳管理费。”
“还有?”张总编问。
“响应市委、市政府号召,志愿去领办企业,保留工资,保留职务。”
“还有?”张总编又问。
华青略停顿了一下,说:“还有…….服从组织需要,召之即来,不讲价钱。”
张总编笑啦:“记得很熟嘛!”
华青也笑啦。
张总编说:“这几年,你办旅行社,很辛苦,没明没夜,白手起家,从不会到会,工作很出色,大家有目共睹,成绩是肯定的。当初让你去办旅行社是工作的需要,现在嘛,决定让你回来,同样也是工作的需要。”
华青一听,明白啦,常常地松了一口气。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指示精神,抓好文化建设提到议事日程。社里决定改变旅行社组织形式,需要你回来,给你换个工作岗位。”
“那旅行社一摊怎么办?”
“这你就不要管啦,自有安排。”张总编接着又说:“明天上午你就到市委组织部报到,市里另有安排。”
谈话很简单,也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华青离开了报社。
说起华青和张总编的关系,还得旧事重提:
1984年3月,大学毕业的华青分到市委一个部里的宣传科,负责全市经济战线上的宣传和政治思想工作。由于华青喜欢文学、历史文化研究,文字功底好,在业余时间写过不少文章刊登在省市级以上的报刊上,包括四年编撰的一部学术专著,引起部里、市里领导的注意。后来市报复刊,一纸调令,把华青调到市报当了副总编,开始和张总编共事。分管过办公室、副刊、广告部,上下级关系配合得很融洽,一直是张总编的爱将。在华青的心理,张总编就是他的良师益友和恩师……
第二天,华青去了市委组织部,一位副部长给他谈的话。组织决定,让他到市招商局工作,任市招商局副局长。
华青清楚地记得部领导跟他谈的一段话:“市里看过你的档案,也对你做过详细的考察。认为你擅长文学、历史文化研究,编撰过方志大辞典、淇河古诗三百首、鹤城文化等书,写过不少文章,是个人才。市领导考虑让你抓抓文化建设工程方面的招商引资,为我市的文化建设做出贡献……”
华青是高兴?还是觉得有压力?两者都有。他决心不辜负组织的信任,迎接新的挑战,迎接新的任务!
……
华青到岗的第一项任务,就是协同有关县区、有关部门,对淇河两岸的生态环境、文化园区建设进行系统地调研,写出具体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这是造福人类、惠及子孙后代的一件好事。任务艰巨,责任重大。
这项任务很符合华青的心思,他对淇河文化情有独钟。由于工作的需要,多年来,他在搞好旅游的同时,就从事过淇河文化方面的研究,并担任淇河文化研究的理事。先后编著、合著的著作有多部。很受读者的欢迎。
在编写、研究的过程中,他深深体会到淇河文化底蕴的深厚:
通观《诗经》与淇河卫地有关的诗歌共计有58篇,占整个《诗经》篇幅的19.0%。别看淇河不大,但淇河却闪烁着中华远古诗文化的光辉,《诗经》文化堪称淇河文化中的瑰宝。
淇河是鹤城文化的标识和象征,鹤城文化自然被称为“淇河文化”。中国配得上以水系和水域来命名的区域文化除了黄河长江之外并非多见。淇河的名字有幸被拿来命名鹤城地域文化,这是淇河的骄傲和荣幸,也是鹤城的骄傲和荣幸。
华青在市里几次座谈会议上提到过:“文化对一个人,对一个城市,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是十分重要的。有了文化的人就有了底气,有了文化的城市就有了灵气,有了文化的国家和民族就有了魂魄。资源为本,文化为魂,这是我们今后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趋势。”
他举出天津著名民俗作家冯骥才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我们这代人留下了什么,我们的后代子孙就拥有了什么;我们这代人不留下什么,我们的后代子孙就丧失了什么。”这是他多年来苦心编著淇河文化的初衷。
如今,鹤城市委市政府,在地方文化建设上,紧紧抓住这个主要特色,突出文化资源的优势,精心打造鹤城文化品牌,促进全市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发展,是符合民意的大事,是历史赋予的重要使命……”
想到这里,他浑身充满了力量,充满了自信,觉得未来的鹤城更加璀璨夺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