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文化研究10

淇河文化研究  第十卷 2015年
     

 

文史资料 - 《诗经》与中国怀乡诗的起源

《诗经》与中国怀乡诗的起源
 


作者:凤凰西北整理  加入时间:2015-2-21 15:23:31

2015年02月21日 09:08 来源:凤凰西北整理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包括公卿列士所献之诗,采集于各地的民间之诗,以及周王朝乐官保存下来的宗教和宴飨中的乐歌等。《诗经》里的怀乡诗虽然没有形成怀乡的意识,但它与乡土情结产生了莫大的关系并且成为中国怀乡诗的起源,鉴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政治、军事等原因,许多人离家远征或被驱离乡背井,“怀人”“怀家”诗也应运而生。《诗经》怀乡主题诗以其特有的现实主义精神和赋比兴等抒情手法对后世怀乡诗歌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诗经》“怀家”:中国怀乡诗的起源:

《诗经》

严格来说《诗经》中的怀乡诗应该是“怀人诗”或者“怀家诗”,与怀乡诗以及后来所说的乡土情结没有多大关系,真正的怀乡诗应该产生于东汉,也就是从《古诗十九首》开始的。但个人认为正因为《诗经》中的怀乡诗里没有形成怀乡的意识,它才与乡土情结产生了莫大的关系并且成为中国怀乡诗的起源。“家”对华夏民族来说是一个意义丰厚的词,汉语字典里对“家”这样解释:“家庭,人家。”应该说,人类产生后就有家庭出现,因为血缘关系是一条无法割裂的纽带。孟子说:“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从生命基本需求层面,肯定了家的意识。所以,当社会发展到高级阶段后,作为社会性动物的人与外界发生的关系越来越多,再加上社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便由一个又一个“家”组成了了一个又一个的聚落,而每个聚落又有与众不同的人情风俗。所以这个安土重迁的农耕民族便把她的思念从“怀人”和“怀家”提升到了“怀乡”的境界。

《小雅·大田》

西周初期农业生产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当时是土地公有制时期,但由于生产工具的发展,出现了许多“公田”之外的“私田”,《小雅·大田》中就有这样一句:“雨我公田,遂及我私”,这里的“私”就指“私田”。私田产生之后,人民的“小家”观念就产生了,个人独立意识更加强烈,社会矛盾也被激化,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斗争的形式往往是离家远征或被驱离家,所以“怀人”“怀家”诗也就应运而生。

《豳风·东山》是周公东征时,从征的士兵在战事结束以后回家时所做的歌:

果裸之实,亦施于宇。伊威在室,蟏蛸在户。町畽鹿场,熠耀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怀也。

诗歌通过士兵对家园荒芜、野兽昆虫出没、磷火闪烁的想象,表现了对家乡的思念和担忧,尤其是一句“其新孔嘉,其旧之如何?”在表现与妻子重逢的强烈盼望时又掺杂了无尽的辛酸与担忧。

有征夫就一定有思妇,与征夫凌冽急切的感情相比,思妇的感情更加悠长凄迷:

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牛羊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王风·君子于役》)

想象一下,一个妇女,每天黄昏鸡鸭归巢、牛羊归圈的时候都在翘首等待丈夫归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世界上最漫长的等待是不知道归期的等待,所以后人称《王风·君子于役》为“思妇诗之最”。

《诗经》

《论语·阳货》中说“诗可以怨”,所以《诗经》最为后世所称道的就是它的现实主义精神,虽然浅显易懂,并且略显野蛮,但是它最真实,是发自内心深处最真诚的呼唤。同样,它的这一特点在后世的怀乡诗中也得到了极好的应用。汉乐府《陇头歌辞》中的“陇头流水,流离山下。念吾一身,飘然旷野”“寒不能语,舌卷入喉”以旅人的孤独飘零和北地的寒冷真切的写出环境的限额,使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达到了一个新高峰的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在他的《春望》中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直接地表现国破家亡的凄凉,以及豪放诗人李白“客愁不可渡,行上东大楼。正西望长安,下见江水流。”怀念自己在长安的三年生活。

对于《诗经》这样无意识创作的文学作品,除了它真实以外还有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直接大胆,据《左传·闵公二年(前660)》记载:“冬十二月,狄人伐卫,卫懿公好鹤,鹤有乘轩者,将战,国人受甲者,皆曰‘使鹤’。……及狄人战于荥泽,卫师败绩。”[1]当卫国被狄人占领以后,许穆夫人心急如焚,星夜兼程赶到曹邑,吊唁祖国的危亡,写下了这首有名的《载驰》:

载驰载驱,归唁卫侯。驱马悠悠,言至于漕。大夫跋涉,我心则忧。

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视而不臧,我思不远。既不我嘉,不能旋济。

视而不臧,我思不閟。陟彼阿丘,言采其蝱。女子善怀,亦各有行。

许人尤之,众樨且狂。 我行其野,芃芃其麦。控于大邦,谁因谁极?

大夫君子,无我有尤。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许穆夫人最后的结局也没有任何史书记载,但至少在今天我们知道春秋战国的历史上有一位敢做敢为的许穆夫人。

《诗经》

《诗经》对后世怀乡文学创作最大的影响就是赋比兴的应用,尤其是比,以至于在后来的发展中形成了许多特定的思乡意象,如月(“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鸿雁(“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双鲤(“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晏几道《蝶恋花》);捣衣声(“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李白《子夜吴歌》)等。另外,兴的应用在后世也有不少,如张先《青门引·乍暖还轻冷》那句,“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不说自己思念旧人,而是说只是看到了秋千影,这是典型的睹物思人。还有晏几道的《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中的结句,“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短短十个字,将中国古代文学中所讲求的“空白”发挥到极致。

后世对《诗经》的模仿还体现在其独特的抒情手法上,《国风·陟岵》借士兵之口唱出其家人的嘱托,“陟彼岵兮,瞻望父兮。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上慎旃哉!犹来无止!”说好像看到父亲在呼唤他回家,实则是表现士兵对家人的思念。无独有偶,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通过对故乡兄弟的体贴表现自己的思念之情,还有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借妻子对自己的思念来表达自己对妻子的思念。

《诗经》作为一部不以文学为目的而创作但最终却成为伟大文学作品的诗歌总集,它不仅描绘了远古先民劳动与生活真实画面,也为中国文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它的价值值得我们永不停息地探索。




 
     
《诗经》与中国怀乡诗的起源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621230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策划:老农豫ICP09020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