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文化研究10

淇河文化研究  第十卷 2015年
     

 

文化新闻 - 新华网:鹤壁,3个创新“梦工厂”里的“创”事记

新华网:鹤壁,3个创新“梦工厂”里的“创”事记
 


作者:新华网记者 罗辉 林嵬 甘泉  加入时间:2015-12-25 9:55:02

新华网记者 罗辉 林嵬 甘泉

 

50多年前鹤壁因煤设市、因煤而兴。近年来资源枯竭的危机感,倒逼这座城市较早地探索产业转型升级。经过不懈努力,鹤壁这列稳健疾驰的列车,动力已由过去的煤炭驱动,成功地转换为创新驱动。记者近日深入鹤壁企业工厂,见闻3个小故事,生动诠释这座中部城市创新驱动之路。  

科技创新:九个博士一盏灯

在鹤壁,“九个博士一盏灯”的故事广为流传。

在鹤壁国立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的展厅里,摆放着各种魔幻的LED灯。一颗发光的蛋悬浮在空中并旋转——这是磁悬浮台灯;一款复古的“煤油灯”通过吹气,就能明灭电子灯芯——这是采用智能压力传感技术的“老时光”灯……

创造这些神奇LED灯的,是9名回乡创业的博士。鹤壁人朱明甫是这九博士之一,他曾留学美国,是半导体物理学博士。在他的提议下,一个以高中同学为基础的创业团队形成,创业团队有企业管理、智能控制系统、光生物技术、散热材料各个方向的博士。这个平均年龄只有32岁的博士团队带着不同的专业技术,怀揣同一个梦想,回到中原小城鹤壁。

科技创新是他们赢得市场的制胜武器。朱明甫告诉记者,他们研发的LED灯具系统是一体化的,相当于一个生物体。通过光引擎技术,电源效率提升到90%以上,在全球整个行业中居领先地位。

九博士创造的灯,不止于节能,另一个特点是智能。每一款灯都有属于它的芯片。九博士真正的梦想在于,让智能灯具进入千家万户后,利用灯与灯、光与光之间形成的网络,进一步与互联网进行链接,开启亿万家庭的互联智能生活。

在这个互联网链接一切、科技急速更迭的时代,依靠漫长的资本原始积累成长的企业成长规律被打破。国立光电就是这样的一家企业,一出生就风华正茂。掌握核心科技的博士团队自信地提出企业愿景,两年实现两亿元收入,5年成为全省LED灯具领头企业。

创新驱动,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始终起着引领作用;创新驱动,企业始终处于创新主体地位,起着主导作用。鹤壁十分重视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近年来,鹤壁通过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完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措施,推动一大批处于成长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积极支持科技人员领办创办企业,吸引国内外高科技人才创业。

根据规划,到“十三五”末,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0家,创新型(试点)企业达到100家;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总体规模达到500家,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以上,其中销售收入达到5000万元以上企业100家。    

模式创新:村口建起“卫星工厂”

另一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名再普通不过的农村妇女——黄甫燕。

因为淇县的工业基础相对较好,农村里的男劳力都能就近找到工作。但对留守在家46岁的黄甫燕来说,更希望有一份工作,就在家门口上班。这样既可以照顾正在上初中的女儿、两位上了年纪的老人,还可以顾上家里的3亩多玉米地。今年年初,她这个愿望居然实现了,国内最大的服装代加工企业——新亚服装有限公司在她住的村头建起了一家“卫星工厂”。

所谓“卫星工厂”,是为主厂配套的一些小而精的加工车间。新亚卫星工厂主要是给牛仔裤剪线头的后整车间。黄甫燕所在的工厂现有员工220人,其中绝大多数是周边4个村的留守妇女。类似“卫星工厂”在淇县已经有10家,都是建在村头巷尾,老乡的家门口。

记者在新亚公司朝阳社区的“卫星工厂”看到,不大的厂房,整洁有序。黄甫燕放下手中的活计跟记者攀谈起来。她说,自己每天早上8点上班,下午6点下班,活儿也轻松,一个月有两三千元的收入。最重要的是,从厂里到家用时不到5分钟,中午和晚上都能回家给小妮儿做饭。“照顾家里、有份收入两不误,美得很!”

对企业来说,“卫星工厂”模式稳定了员工队伍和产品质量。企业负责人金常青告诉记者,开办3年的“卫星工厂”人员稳定率在90%以上,基本成了熟练工,制作衣服合格率远高于其他代工企业,这也保证了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创新驱动,不仅在于技术新,更在于模式新——用发展新空间培育发展新动力,用发展新动力开拓发展新空间。记者在鹤壁采访时感到,这里是一块盛产新思路、新模式的市场热土。浚县中鹤集团开创的村庄整体搬迁、产村融合的城镇化新模式,被称为“中鹤模式”;赛德食品有限公司年产50万吨中式营养快餐项目,在全国首创中式菜肴生产模式的流水化、工业化,是技术成果创新与市场化生产融合的典范工程。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倡导下,鹤壁大力推广新型孵化模式,

鼓励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空间,拓展一批产业发展空间;引导信息技术向市场、设计、生产等环节渗透,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一批产业新体系、新业态形成。    

机制创新:2000万元撬动12亿元

第三个故事是一个“雪中送炭”的故事。

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经过10年潜心科研,在光电芯片技术方面取得累累硕果。2010年10月,深圳仕佳公司与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共同出资在鹤壁成立公司,将这些划时代的技术成果市场化。然而,从实验室研究到市场并非想象中那么容易。此后3年,仕佳公司投入2亿多元购置新的设备、研究新的工艺流程,最终技术专利获得国际认证通过。然而,市场之门打开在即,企业的资金也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前期的巨大投入,到了2013年,企业资产能抵押的都已经抵押出去,再难从银行获得贷款。与此同时,韩国和日本的企业意识到仕佳光电产品的崛起对他们将是毁灭性的打击,主动将光电芯片每片价格从2000美元骤降至200美元至600美元,企图对中国光电芯片产品进行打击。这时企业被逼到了崩溃的边缘。

鹤壁市科技局、财政局创新对科技企业的财政扶持体制机制,以股权投资和委托贷款的方式,重点支持高科技企业和重大科技研发平台。仕佳公司成为首批“拨改投”试点企业。2013年,由鹤壁市经济发展投资公司投资入股2000万元,仕佳光电产品很快实现量产,并以每片200美元的价格依然盈利的优势成功抢滩国际市场。至此,企业顺利渡过难关。

鹤壁市科技局局长秦志军说:“如果采用旧体制,财政不可能一次性对一个企业拨款支持这么多,通过投资入股则改变了这一局面。”2015年,仕佳公司的产值已突破4亿元,国际市场占有率达到50%。企业成为全国唯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光分路器芯片生产企业,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项目达产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12亿元、利税3.5亿元。而鹤壁市经济发展投资公司两年前投入的2000万元财政资金如今增值为近1亿元。

记者在鹤壁采访了解到,当地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引领,为创新驱动注入更多动能。如鹤壁改革财政科技经费投入结构,变传统的项目无偿资助方式为“借转补”“拨改投”“后补助”“引导基金”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财政投入机制。对投资总量大、产业关联度高、对全市经济拉动性强的重大项目,采取“一企一议”“一事一议”的办法给予政策支持。与此同时,鹤壁正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分配制度、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等。

“创新需要土壤、需要环境。”秦志军说,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只有体制创新才能更好地为各类卓越人才、优秀企业的成长培育丰厚土壤。

(据新华网12月23日电) 

新华网播发鹤壁创新驱动稿件:

鹤壁,3个创新“梦工厂”里的“创”事记

2015-12-25 08:30



 
     
新华网:鹤壁,3个创新“梦工厂”里的“创”事记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621230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策划:老农豫ICP09020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