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树名木是对古树和名木的统称。古树是指年龄在百年以上的树木,分为国家一、二、三级。一般树龄在500年以上的为一级古树,树龄在300~499年的为二级古树,树龄在100~299年的为三级古树。名木是指那些树种稀有、名贵或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纪念意义、研究价值的树木。
古树名木是悠久历史与厚重文化的象征,是森林资源的瑰宝,也是自然界和前人留下来的珍贵遗产,具有很重要的科学、文化和经济价值。目前国家对古树名木实行严格的保护制度。
目前,全市共有古树名木80株,以侧柏为最多,其次为国槐、皂荚等,多为明、清时期所栽。其中,国家一级古树27株,二级古树28株,三级古树25株。
在民间,群众对古树名木有着特殊的感情,古树名木背后也有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传说。这些传说不仅表达了人们对古树的敬仰、对生命的敬畏,也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老百姓都说这株柏树种于唐代,距今快1500年了。”12月11日,在浚县浮丘山千佛寺三圣殿前,浚县林业局的马科长指着院内的一株圆柏说。这也拉开了记者探访古树名木的序幕。
佛化柏树立殿前
这株参天古柏就长在庭院的角落里,郁郁葱葱的树冠遮盖着大半个院落,站在树下仰望树冠,让人不由得心生敬畏。
有人说,看着唐柏就像看到了一位庄严的老者,千百年来它岿然不动,屹立于此,守望着山下的沧海桑田。
据记载,唐高宗永隆元年,黎阳县(今浚县)居民在浮丘山山顶上开凿了石窟,并在石窟内雕刻了佛像。不足28平方米的石窟内壁上雕刻了近千尊佛像,民间俗称千佛洞,所在寺院就被称为千佛寺。这株柏树就位于千佛寺内的三圣殿(三圣指孔子、老子、释迦牟尼)前。
相传,当年千佛洞建好后,有一位石佛觉得待在洞中非常不自在,便想:洞内既拥挤又吵闹,还不如到洞外做一棵树。于是,他便化作一棵柏树长在了千佛寺内。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尽管最初只是一株小树苗,但日久天长便长成了参天古树。
“佛化柏树”的消息传开后,香客们便在树下磕头烧香,以求健康平安,风调雨顺。因千佛洞开凿于唐代,故这棵柏树又被百姓称为“唐柏”。
这株柏树高19米,胸围2.9米;平均冠幅12.5米,东西长13米,南北宽12米。虽然传说树龄近1500年,但经林业部门考证,这棵柏树的真实树龄约为680年,柏树应当是1324年(元泰定元年)种植的。
像“唐柏”这样的古树,在浚县大伾山和浮丘山两山上比比皆是,两山也是我市古树最集中的区域之一。
门前拦驾“唐王槐”
“唐王槐”
说起大伾山上的古树,最出名的莫过于天宁寺前的“唐王槐”了。
这棵古槐古拙苍劲,尤为奇特的是,这株槐树虽然长在寺门的一边,却有一枝粗壮的枝桠,横出至寺门前,个子高点儿的人进寺门还得低头。而这枝横枝的背后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据《新唐书》记载,唐武德五年夏四月,李世民平定河北刘黑闼后,“引兵将击圆郎,上复遣之诣黎阳(浚县),会大军趋济阴”。
传说当年李世民在大伾山下、黄河岸边集结兵马,准备东征。千船待发之际,李世民听从军师徐懋功的建议,进天宁寺拜大石佛,祈佑东征胜利。
王冠高耸的李世民在诸将陪同下赶往天宁寺。走到天宁寺门口,李世民的王冠被这枝横出至寺门前的槐枝挂掉了。
李世民认为是大佛显灵,要杀一杀自已傲慢的气势。他心领警示,毕恭毕敬地祈求石佛。果然,李世民东征大获全胜。
为了纪念这一段轶事,后人就把这段故事叫“龙槐拦驾”,而这棵槐树也被称为唐王槐”。
甘守贫瘠“宁人柏”
从“老槐树爷”旁边出天宁寺后门向山上走,在摩崖峭壁上的石峰中屹立着一棵树龄超过400年的古柏树。这棵柏树周围光秃秃的都是石头,它却斜倚着悬崖,长势十分旺盛。旁边的摩崖石刻上有3个大字宁人柏”。
相传,大伾山上多柏树,其中一棵柏树的柏果中有两颗柏子儿,老大叫息事,老二叫宁人。兄弟俩尚未成熟前,在一次闲聊时对未来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息事说:“我长大之后,希望大风把我刮到京城,生长在肥沃的花园中,有园丁为我浇水、施肥、治虫。”
老二宁人则说:“我长大之后,希望大风把我刮到悬崖峭壁的石缝中,我要凭自己的能力去生存,我要顶风冒雪,在大自然的磨炼下,去展现自己的风采。”
过了不久,一语成谶。老大息事果真被风吹到了北京的花园中,有人专门伺候。然而不久后,就被王爷盖王府砍掉了。老二宁人则生长在了大伾山的悬崖峭壁上的石缝中,靠自己的根,深扎在岩石中,从缝隙里汲取养分,长成了参天大树。
“老槐树爷”与大石佛的恩怨
“老槐树爷”
与“唐王槐”隔墙相望的是“老槐树爷”。这株槐树尽管树干已经中空,却长势极好,传说树龄1800年,比“唐王槐”的年龄还大。
史料记载,古黄河曾流经大伾山下。由于经常泛滥成灾,两岸百姓苦不堪言。
东晋十六国后赵时期,当时的皇帝石勒听从西域高僧佛图澄的建议,在黄河岸边、大伾山东崖,修建了八丈高的大石佛,希望能够镇黄河、除水患,保一方平安。
大石佛开凿后不久,黄河就逐渐远离了大伾山,大石佛自然就成了老百姓崇拜的偶像,香客们不远千里,前来烧香拜佛。
传说,大石佛香火日盛,却忘记了自己的伯乐——佛图澄。佛图澄看到自己推荐的大石佛现在功成名就,享尽人间香火,对自己却没有一点儿表示,心中不悦。
于是,佛图澄就拉着大石佛到西天如来佛祖前打官司,如来佛祖就判大石佛分一部分香火给佛图澄,并点化佛图澄变成了天宁寺院内的一棵槐树,享受一部分香火。
自此,天宁寺院内的这株老槐树就成了佛图澄的化身,大家都叫它“老槐树爷”,以寄托对佛图澄的感激之情。
生死相依“情人柏”
爱情一直是民间歌颂的主题。在大伾山天齐庙前,有两株柏树相互依偎着长在一起,如恋人般在互诉衷肠,世人称为“情人柏”。
树旁有一方奇石,上阴刻“情人柏”3个大字,旁边还有“滚滚红尘,茫茫世界,情为何物,至贞如柏”16个小字。
相传在明代,大伾山山脚下有一对青年男女相爱了。但双方父母不同意此门婚姻,两人便逃婚到大伾山躲避,双方父母派人追来,走投无路的两人相拥在一起,化为了柏树。向上伸出的树冠,象征着他们对世俗的抗争。世人被他们的爱情所感动,称之为“情人柏”。
每年古庙会期间,总能看到青年男女在树下盟誓的场景,他们希望自己的爱情能像这两株柏树一样,坚贞不屈。
大伾山、浮丘山两山古树成林。2001年,林业部门对两山范围内的古树进行了统计:百年以上的古树就有420余株。几乎每一棵古树的背后,都有一段或美丽、或动人的传说。
如今,这些古树被很好地保护了起来,继续向世人诉说着历史和沧桑。
“宁人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