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机遇,文化的善事
——为钜桥诗社《钜桥诗集》序
2015-09-27 10:28:48
巍巍太行山,绵延八百里,悠悠淇河水,一路高歌东流去。
仰望钜桥时空,穿越日月隧道,钜桥古城沬邑,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神奇的钜桥大地,向人们讲述着一个个美丽动人的传说,一个个鲜活的画面,书写着一部部惊天地泣鬼神的传奇。
晚商纣都朝歌遗址钜桥,人杰地灵,天褒地扬,闻名中外,四方远播,人文景观与自然风光独具特色,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古老福祉。
自从有了人类,我们的先人,就生活在黄河与淇水相交一带,临河而居,世代繁衍,并见证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
华夏人类始祖三皇五帝时,夏禹在钜桥之东大伾山治水,居住钜桥之北的熊镇部落(后更名熊镇集,明代改名王升屯,即现在的九州路办事处兰苑社区),发动沿河民众用箩头挑土,夯筑钜桥高台而居,后人因此兴起钜桥箩头会。古史书“圣人导河,至于大伾”之记载,便是证见。后来,夏禹建华夏第一朝代夏时,夏启便建钜桥为沬邑。
晚商时,商武丁等四代帝王于沬邑钜桥鹿台一带立都朝歌,钜桥设粮库,鹿台设钱库,成为当时华夏民族鼎盛四海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著名中外的一代帝君名人殷纣王帝辛,便是实实在在名副其实的淇河朝歌钜桥人。
周初《尚书•武成篇》记载的“散鹿台之财,发钜桥之粟,大赉于四海,而万姓悦服。”便是商都朝歌在钜桥一带自有文字记载以来的最有力证明。武王伐纣得胜的第二天,就是在钜桥鹿台一带设坛祭社,建立了周朝,才回了老家西岐。对于钜桥之盛名,战国时期的《竹书纪年》,汉代司马迁的《史记》等最早的著名史书都有同样类似记载。
古都朝歌遗址钜桥,因了夏禹在此治水、帝辛在此设立中央坐拥朝歌、周武王在此伐纣设坛祭社而天下扬名。钜桥紧邻淇水,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就载有咏颂赞美鹤壁淇河风土人情的诗歌39首。
历朝历代文人骚客也因了淇水朝歌钜桥,而撰文吟诗颂扬赞美。如:诗集中收集的唐朝诗人长孙无忌的《新曲二首》(其一);宋朝文人苏辙的《登上水关》;明朝王越、刘希鲁、刘钜等诗人的诗。他们的诗歌,立意较高,比兴兼之,文笔优美,意境深远,耐人寻味,百读不厌,并且都从不同角度歌颂了淇水古都朝歌钜桥的风俗民情,优美风光。
随着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鹤壁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淇滨的建立,鹤壁市委、市政府的迁来,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淇水之滨的确立,钜桥又于本世纪初划归淇滨区,纳入新市区当代中等城市的大框架,历史的机遇,促使古老而又年轻的钜桥,再一次翻开了历史的新篇章,晚商纣都朝歌遗址——钜桥和鹿台遗址,渐渐再一次浮出历史水面,隆重被推向人们的视野,重新被人们所认识。
当前,各级领导和很多热爱淇河殷商文化的同志正在深入研究殷商文化,特别是钜桥、鹿台一带的古文化。
鹿台遗址位于钜桥西南约1.5公里处,古属钜桥,东西、南北均长约2.5公里,作为商代晚期都城朝歌的一个重要遗存点,河南省人民政府于2000年9月25日公布鹿台遗址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过几千年的历史变迁,鹿台由原来的大平台分割为6个平台,其中4个已成平地,只剩下两个。据文物专家考证,鹿台为商朝纣王时期的宫苑建筑,同时也是纣王藏财聚宝之处,后纣王兵败,自焚于鹿台。
2013年7月20日,时任鹤壁市委书记的魏小东沿着田间小路,来到鹿台遗址处,看土层,查碑刻,与文物工作者和群众交流,详细了解鹿台遗址发掘、论证、演变、保护、开发情况。魏小东指出,鹿台遗址作为商代晚期的重要遗址,一定要挖掘好、保护好它的文化内涵,并研究以何种载体和形式,让这个历史遗迹的核心部分能够展现在世人面前。
近几年来,中国故宫博物院在大赉店遗址文物发掘现场的重大发现,鹤壁市委市政府在紧邻钜桥之西南的淇水鹿台打造朝歌公园,2014年10(9)月,鹤壁淇河又被中国诗歌学会命名为“中国诗河”,这些重量级的重大举措,无疑都给全市人民,尤其是钜桥人民和爱好晚商朝歌文化、爱好诗歌的人们以极大的鼓舞和鞭策。
钜桥的诗友们无愧时代所赋,在祖国的大好形势下,他们以极其饱满的激情,运用手中诗歌形式,歌颂了在党中央英明领导下的家乡钜桥和人民,弘扬了正能量。他们的诗作,或开门见山,平铺直叙,或言志抒怀,感人肺腑,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语言生动形象,极具美感和韵味。
诗集中收集了钜桥21位诗友的诗歌,篇篇真挚感人,首首肺腑力作,味道十足的乡土、乡风、乡韵、乡情之气息扑面而来,其意义也非同凡响。钜桥诗社的同志们,为家乡为人民办了一件功在千秋惠泽后人的文化善事。它的出版问世,既为鹤壁的文学及文化事业做出了贡献,也必将极大地促进我们诗歌队伍的扩大和发展。
《钜桥诗集》值得一读,相信看到该诗集的读者们定会爱不释手。
钜桥诗社即将出版《钜桥诗集》,我感到十分高兴和欣慰,钜桥的诗友们让我作序,盛情难却,聊以拙言,是以为序。
王俊智
2015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