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文化研究10

淇河文化研究  第十卷 2015年
     

 

评论探讨 - 探索研究宣传普及淇河文化《淇河晨报》是珍贵平台

探索研究宣传普及淇河文化《淇河晨报》是珍贵平台
 


作者:姚慧明  加入时间:2015-11-26 10:46:19

 2015-11-25 22:43:48

“15年,《淇河晨报》根植于鹤壁这片沃土,记录城市前行的脚步,传递百姓心声、梦想,成为鹤壁最‘走心’的主流媒体。”

“15年,是一段难忘的岁月,《淇河晨报》和众多读者有太多难忘、美好的记忆。”

这话精彩极了,是对《淇河晨报》最贴切、最中肯、最富诗意的评价。

笔者2002年年底退居二线后,作为鹤壁人,经常在《淇河晨报》的前身《淇滨晚报》“百姓茶坊”栏目发表文章,表达对鹤壁一些社会现象的看法。

比如,对“长江路更名为鹤煤大道”的不满,对“商业街东(西)巷命名的瑕疵”指证,对“防窨井盖丢失的悬赏捉贼措施”的看法等,真是“有太多难忘、美好的记忆”!

《淇河晨报》,包括她的前身《淇滨晚报》,名字中都离不开淇河。而淇河是鹤壁市众多文化特征和标志中的翘楚,这从根本上决定了她与淇河的天然缘分,决定了她宣传淇河和淇河文化的天职。

正因为她“根植于鹤壁这片沃土”,根植于“淇奥(yù)”这片深厚的文化土壤,所以是“鹤壁最‘走心’的主流媒体”,也天生就是淇河文化学习研究、宣传普及的珍贵平台。

2003年后,偶然的机缘,笔者成为大龄淇河文化爱好者。后在《鹤壁日报》和《淇河晨报》的引导鼓励下,对淇河文化愈益痴迷。

到哪种地步呢?对两报提供的珍贵平台简直偏爱有加,犹如粮食和饮水一般,不可一日或缺。

历史上的淇河文化,是淇河流域人民的一个文化富矿,是一座价值连城的宝藏;今天的淇河文化,淇河儿女每天都在丰富、发展,都在创新、创造。

哪天的《淇河晨报》能没有淇河文化的新元素、新内容呢?笔者作为“淇河文化研究”网站的创建者和管理者,哪天的《淇河晨报》能不看呢?晨报上的任何关于淇河文化的新发现、新发展、新研究成果,笔者能够轻易错过吗?

在鹤壁,关注、热爱淇河并研究、探索淇河文化者不在少数,每年都有不少歌颂、赞美淇河的诗文书画作品和论文甚或专著问世。在鹤壁,《淇河晨报》就成为登载这些新作品、新成果的最佳平台。

十几年来,笔者的不少文章,诸如《应为淇河新建的五个景观亭起个好名子》《淇水诗苑的<淇园>一诗有误》等,在晨报发表。

晨报记者也不时采访我。2009年,记者陈志付采写的《精心打造鹤壁文化长廊——文化建设重点项目之淇水诗苑建设工程》一文中,就采用了我对淇水诗苑建设的看法和评价。

2014年1月29日和30日,《淇河晨报》以连载形式,刊登了秋雨老师和我合写的《淇河是条文化河》。

2015年2月16日,《淇河晨报》又刊登了秋雨老师和我合写的《诗经里的淇河和淇河文化》一文。

近10年来,淇河、淇河文化的名气越来越大,越来越被世人所喜爱、关注,不能不说这与《淇河晨报》密切相关,是《淇河晨报》恪尽职守的硕果。

回顾这一过程:2003年6月6日的《淇滨晚报》1版,刊登了庞村小学教师王永义的一个偶然发现。

王在读《中国文学发展史》一书时,偶然发现中唐诗人李嘉祐的一首咏及淇河的诗——《春日淇上》:“淇水春风涨,鸳鸯逐浪飞……”

这一报道和这首诗,引发了“蝴蝶效应”,相继催发了《淇河古诗三百首》的出版、淇水诗苑的创建、淇水诗社的成立、《鹤壁日报》“每日一诗”栏目的诞生、“淇水悠悠”大型淇河诗歌朗诵会的举办……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4年9月,中国诗歌学会命名淇河为“中国诗河”。这是文化史上的第一次,淇河也成为中国第一条诗河。

《淇河晨报》功不可没!

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淇河晨报》一定会为淇河文化的探索研究、宣传普及做出更大的贡献。

 

大河网>>新闻中心转载此文

2015-12-25《淇河晨报》第三版截图



 
     
探索研究宣传普及淇河文化《淇河晨报》是珍贵平台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621230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策划:老农豫ICP09020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