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科教频道《地理中国》栏目摄制组准备进入溶洞拍摄 淇河晨报记者 赵永强 摄
本报讯 (记者 解静怡)淇县庙口镇原本庙村的溶洞一经报道便引起了外界极大关注。近日,央视科教频道《地理中国》栏目来鹤为其拍摄专题片。这一洞穴的神秘之处究竟在哪儿?记者跟随摄制组及随组专家进行了采访。
11月20日,在地质专家的带领下,记者进入洞穴。洞内道路呈西北至东南走向,通道因洞两端有淤沙无法前行,能走路通达的距离长约300米,里面天然形成的各种造型千奇百怪,有形态完整的石笋、石柱等。
省国土资源科学研究院教授张天义告诉记者,溶洞形成的最基本条件是有石灰岩、水和充分的时间。这个洞周边的岩石是砂砾岩或泥岩,不是石灰岩,因此属地下暗河。经大概测量暗河高度平均在2米左右,宽度在5米至10米,坡度比较缓,水位比较大时有1米多深,水量较大。在华北地区地下二三十米形成如此大的地下暗河,十分罕见。
“虽然不是石灰岩形成的溶洞,但出现了石灰岩溶洞内才有的钟乳石,如石笋、石柱、石幔等,这又是一个谜。”据专家分析,地下暗河是一个相对的空间。与太行山相连的地下水向暗河排泄时,因太行山上的石灰岩地层多,地下水含钙质成分多,地下水是沿着岩石缝隙向暗河渗透,渗透时把钙质附着在岩壁上,时间久了就形成形状特别的钟乳石。尽管作为钟乳石造型来说与国内著名景区相比算不了什么,但在非石灰岩地区出现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石灰岩进行溶蚀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景观实属特别。专家最终确认该洞穴为非石灰岩地区的准喀斯特地貌景观,从科学研究到旅游资源的开发都很有价值。
据栏目导演卓伟介绍,这次来鹤拍摄专题片,摄制组一行将在我市逗留10天,计划将拍摄过程和实际情况制作成专题片,围绕溶洞的发现经过及其价值和成因等进行细致探索,并借此展示鹤壁地区丰富的古地层和因它而形成的历史文化,希望能够揭示古代鹤壁被选为帝都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