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老公的传说(一)
相传,石老公原是居住在太行山脚下的一个勤劳而善良的青年石匠,与聪明美丽的贤妻忠贞恩爱,相依为命。不料一天,石匠的贤妻被居住在山上黄龙洞里的黄龙太子抢进洞里,霸占为妻。可怜的青年石匠日夜在洞边呼喚,望眼欲穿,年轻的石匠饱经风吹雨打,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只盼得两鬓全白,腰弯背驼,仍执著地守候在洞边。终于惹怒了黄龙太子,趁石匠站在山中拄腮凝神之际,龙太子施展魔法,把石匠抛出南山谷,落入山崖中,使石匠身体渐渐僵化成石。贤妻得知夫君的消息,痛不欲生,拼死冲出黄龙洞,向已变作石头的老公奔去。她头上插戴的鲜花被山风吹落到山坡上,扎根生长,从而使遍山长满了野菊花,年一复一年的生长开花延续至今。当贤妻快走近老公时,龙太子又施展魔法,把石匠的妻子拉了回来,把她也化作一块石头,孤零零地站立在另一处的悬崖边上,二人永远不能相见。后来人们把石匠变的石人称为“石老公”,贤妻化作另一块石人称“秀女石”。石老公所在的村子中竹林村,也因此改为石老公村。
黄龙太子,在民间作恶,欺男霸女,拆散姻缘,残害百姓。此事惊动了玉帝,玉帝用一座大山压住了黄龙太子,让他永世不得翻身,不能再在人间作恶。这座山就叫作黄龙山。人们感激玉皇的恩德,在山顶上建了玉皇庙,也叫玉皇顶。长年爬山进香许愿的人们络绎不绝,香火不断。
石老公村中竹林寺的消失与腾空寺的由来 (二)
很久以前,村子里竹子很多,遍山长满了翠竹,山风起时,碧海翠浪,好不壮观。上到桃胡泉村,下到鱼泉村,竹苞松茂,蜿蜒山谷数十里。美景引来佛家高僧,在这古檀参天、山泉密流之处,建起了古刹。这三个村庄各有一个古寺,按照地势的高低分别称为上竹林寺,中竹林寺和下竹林寺。其中,石老公村内的中竹林寺,建筑恢弘,香火鼎盛,声播天下佛门。
一日,有个眉清目秀的十岁男童,只穿一个红肚兜,来到寺庙同小和尚玩耍,他早上来,晚上很晚走,就这样持续了多日。寺院的大和尚们发现后问他家住哪里,姓甚名谁,其概不作答。和尚们惊异之余,告诉了方丈,道行高深的方丈也百思不得其解。方丈仔细欢察男童后发现,其齿白唇红,身形奇异,疑是天仙下凡。
方丈一心要弄清此童的来龙去脉。次日,男童如常到寺院玩耍,方丈命和尚们暗暗留心,在其将要离开时,乘其不备,将连着线团的针偷偷地别在了他的肚兜上。玩童走后,方丈和和尚们顺着线找到峭壁石后,针已深入地下,方丈急命和尚顺线挖掘,在山石下,掘出一个硕大白胖的“人参娃娃”。“人参娃娃”得天地日月之元气,受灵山女娲娘娘点化而成仙,陪伴在石老公旁,与佛门有缘。
方丈喜不自禁,忙用红线栓住“人参娃娃,心想吃了它可以长生不老,必成正果,是终生修不来的。回到寺院后,忙命和尚们燃起炉灶,投锅煮之。可人参娃还末煮熟,有和尚跑来禀知,要方丈即刻到上竹林寺聚会。方丈临走时严厉吩咐和尚们,看好炉灶,人参娃要等他回来后才能享用。
方丈走后,和尚们望着煮熟的香味四溢的参娃,馋涎欲滴,方丈迟迟不回,和尚们终抵不住诱惑,将人参抢吃个精光。方丈聚会结束,急如星火地赶回寺里,一看,炉灶还在,可锅里人参娃不见踪影,顿时方丈火冒三丈,端起锅将人参汤泼到了院里。这一泼不打紧,只见青烟翻滚,炸雷般“轰隆”一声,整个寺院连人带房腾空而起,悬入空中。
从此香火旺盛的寺院只留下一片赤地,痕迹皆无。由此人们把中竹林寺称作腾空寺。听老辈人说,在中竹林寺消失后很多年里,每逢大年除夕五更时,站在自己的院子里,便能看到寺院在原地上空悬浮着,还可听到古刹声,佛歌诵经之声,猶如海市蜃楼,令人如临上天瑶池,陶醉忘返。
老豹洞与苦行僧(三)
老石公村朝灵山的方向,沿着南山谷走,过核桃沟,约四里路许,南山的悬崖峭壁上有两个洞穴,大的叫老豹洞,小的叫小豹洞。因多少年来常有金钱豹子在这里栖息,故村民们叫它豹洞,近几年来仍能见豹子活动踪影,这里不仅有罕见的豹子,还有野猪等其他地方少见的野生动物。
二十八年前的一天,从洛阳白马寺来了一位苦行僧。这位和尚不住庙宇,不扰民,专选择南山之上的悬崖峭壁的老豹洞苦行修炼。他在洞口旁植上了树,种上了花草,在这里安营扎寨住了下来。不想这一住就是二十八年,看来要在这里作毕生的修炼。此和尚懂些医道,常在山上採撷草药,给十里八乡的百姓治病,却也治好了不少疑难杂症,声誉远播,不断有百千里之外求医者前来。
和尚平日里笑容可鞠。每当路过村子逢人总是微笑,从不声张,慈悲为怀,行善积德,十里八乡的百姓也非常爱戴他。山上没有水吃,数里外给他送些水去,送些粮食蔬菜和简单的生活用品之类的。乡亲们知道山上经常有野兽出没,怕不安全,就给他洞口上安上了临时门,以防不测。夜幕来临之时和阴雨天,山里漆黑,怕他行动不便,还有病人中的能人,给他安装上了一个小型风力发电机,可供一个电灯泡用。
老和尚虽然远离喧闹社会,但他与社会的真情融入在一起。虽然他孤独一人居住在深山里,但他一点也不感到孤单,这是人性的力量,这是佛的力量。
相关链接:淇县石老公村和温坡村上榜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http:/qxzc.net/qhwhyj9/html/2014/12/878.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