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文化研究10

淇河文化研究  第十卷 2015年
     

 

评论探讨 - 周代以前的《易》

周代以前的《易》
 


作者:秋雨  加入时间:2015-11-3 16:19:59

2015-11-03 09:21:52

有一篇《帝乙归妹:周武王姬发与商纣王是表亲关系吗》(地址:http:/qxzc.net/qhwhyj10/html/2015/11/1388.htm,试图用《易》给出证明,搞得神乎其神,故弄玄虚,对所提问题的论证没有任何作用。为此,写上几句:

1.从观天候气到《易》六十四卦

起于东方海岱族的氏族,由于掌握了火的技术,最先发达起来,并有了对大自然最原始的认知。当蛇结束冬眠从洞中爬了出来,海岱族据此就会知道天就要变暖;当蛇进入冬眠状态,海岱族据此就会知道天就要变冷。当时人类还没有文字,也没有记事符号,可能比结绳记事的时代还要早。也许海岱族为了能记住天气的冷暖变化次数,可能会在某个地方画上“-”或者“- -”。由于他们没有“年”“四季”这些概念,当然也就没有年、春、夏、秋、冬这些名词,于是只好用“-”表示夏半年,用“- -”表示冬半年。海岱族氏族用蛇的蛰醒与冬眠确定季节,用了上千年甚至数千年的时间,为后来的黄河流域惊蛰、立冬这些节气概念的形成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而“-”“- -”两个符号的出现,可能与女娲补天时的伏牺氏有关,而不是与后来的伏羲有关。

黄河流域进入裴李岗文化时期,随着牧业农业相继萌生,有了黍的种植,人们对气候的观察重视起来,不仅有了冬夏的概念,并且还发现冬夏之间有两个气候变化的过渡季节,于是又分出来春秋两季。当时人类依然没有文字,记录一年四季的方法也只能在海岱族符号的基础上再上新台阶。猜测当时可能是把“-”“- -”两个符号组合起来,夏季是两个“-”相合,冬季是两个“- -”相合。把往者置于上面,把来者置于下面,于是也可以创出表示秋冬的符号。这应该叫做“四卦”,早于八卦,可惜至今无人这样称呼。而“-”“- -”这两个符号倒是有了正式的名字,叫做“爻”。“四卦”的一卦之中,下面的一爻叫初爻,上面的一爻叫二爻;八卦的一卦之中,最下面的一爻叫初爻,中间的一爻叫二爻、上面的一爻叫三爻;六十四卦的一卦之中,最下面的一爻叫初爻,向上依次叫二爻、三爻、四爻、五爻、六爻。“四卦”对一年四季用二爻记录的符号如下:

周代以前的《易》 - 秋雨 - 我的博客

 人类对季节的认识开始于渔猎时代,最初只知有两季,而后逐渐有细致的划分。《周易·系辞下》说:“寒住则暑来, 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

到了伏羲在蔡水岸边创出八卦图的时候,已经是距今六千多年前的事情。伏羲在前人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开拓发展,开始用“-”表示“阳”,相当于海岱族的夏半年,用“- -”表示“阴”,相当于海岱族的冬半年。其实用“- -”表示“阳”,用“-”表示“阴”,也是一样的效果。这种八卦的基本符号,用于解释前人对春夏秋冬的记录,理论上也是说得通的。春季是温暖赶走寒冷,是阴屈阳信,于是万物生长;秋季是寒冷赶走温暖,是阳屈阴信,万物萧条。伏羲创立的八卦是:

周代以前的《易》 - 秋雨 - 我的博客

八卦之中每一卦均用的是三爻,所表示的意义随着后世人们的想象越来越多,有些科学,有些不见得科学,甚或是迷信。一年的气候可以分解为四时、八节、十二月、二十四气、三十六旬、七十二候等。八卦用三爻,是八个基本符号。八卦重卦之后用六爻,共有六十四个符号,六十四卦分配给十二个月的十二卦是:

周代以前的《易》 - 秋雨 - 我的博客

 比较“四卦”用二爻和六十四卦用六爻所表示的春、夏、秋、冬的符号,可以看出它们的基本意义是一致的,后者只是把前者的同一爻重复了三次。这十二个符号,系统地表达了一年十二个月冷暖变化的过程。泰,三阳开泰,经过一冬的积蓄,达到阴阳势均,接下去暖季就要慢慢降临;大壮,阳气开始大于阴气,占了上峰;乾为盛阳,夏天最暖;接着是姤,邂逅之意,阳气初次遇到阴气,气候开始变凉;否,阴气增强到了阴阳势均,寒季即将来临,达到盛阴,天气寒极;复,一元复始,暖气开始出现。今天的人们会说某某人阴阳怪气,某某又变卦了,或者某某人竟能扭转乾坤,以及否极泰来之类的口头禅,对于这些成语源自《易》,不一定人人都知道。

《周易·系辞上》中说:“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县象莫大乎日月……”这其实说的是爻与卦的初等数学关系。也就是:20=1就是易有太极,21=2就是是生两仪,22=4就是两仪生四象,23=8就是四象生八卦……可以一直排到2n2就是“-”“- -”这两个符号,或者说是阴阳两个方面,两个爻符;n就是所用的爻数,并不是什么神秘的“天机”。

《道德经》中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可能是因为与《易》有些相似,道家才与《易》挂上了钩,其标志也成了阴阳鱼。

二爻符号的创立,在没有符号和文字的上古时代,那是了不起的人类进步,但到了今天,再用爻去画卦,显得太笨拙了,也或许是一旦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就显得不神秘,没有了神秘感。我们完全可以用二进制数1表示“-”,用二进制数0表示“- -”。那么“四卦”就是:

00  01  10 11 

化为十进制就是:

0  1  2 3

八卦就是:

000  001  010  011  100  101  110  111

化为十进制就是:

0  1  2  3  4  5  6  7

后世传的神乎其神的《易》,就是在伏羲八卦的基础之上,用六爻排列组合而成的六十四卦,后世的人们在每卦中展开想象,几乎把天地万象都装了进去,尤其是经过神学的推波助澜,《易》似乎成了凡人不可接近的“天书”。到了商末,西岐头子姬昌抱着某种目的,对《易》研究了一番,后世据此而将《易》的著作权给了姬昌。商末那个时间已经有了文字和数字,而姬昌依然用笨拙的六个爻叠加成一卦,沿袭前人整整画了六十四个笨得要死的符号。用现在十进制和二进制数字表述,《易》中的六十四卦为:

00 乾000000  01  000001  02大鸡000010  03大壮000011

04小甫000l00  05 需000101  06大畜000110  07 泰000111

08 履001000  09 兑001001  10 暌001010  11归妹001011

12中孚001100  13 节001101  14 损001110  15 临001111

16同人010000  17 革010001  18 离010010  19 丰010011

20家人010100  21既济010101  22 贲010110  23明夷010111

24无妄011000  25 随011001  26噬嗑011010  27 震011011

28 益011100  29 屯011101  30 颐011110  31 复011111

32 姤100000  32大过100001  34 鼎100010  35 恒100011

36 巽100100  37 井100101  38 蛊100110  39 升100111

40 讼101000  41 困101001  42未济101010  43 解10l011

44 涣101100  44 坎101101  46 蒙101110  47 师101111

48 遯l10000  49 咸110001  50 旅110010  51小过110011

52 渐110100  53 蹇110101  54 艮110110  55 谦110111

56 否111000  57 萃111001  58 晋111010  59 豫111011

60 观111100  61 比111101  62 剥l11110  63 坤111111

为了便于大家记忆《易》六十四卦,介绍一首朱熹的《周易本义·卦名次序歌》,内容如下:

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兮履泰否;

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兮噬嗑贲;

剥复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三十备。

咸恒遁兮及大壮,晋与明夷家人睽;

蹇解损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继;

艮渐归妹丰旅巽,兑涣节兮中孚至;

小过既济兼未济,是为下经三十四。

此外还有八卦歌诀:

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

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

八卦代数:

乾一,兑二,离三,震四,

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八卦方位:

乾:西北。坎:北。艮:东北。震:东。

巽:东南。离:南。坤:西南。兑:西。

八卦五行:

乾、兑(金);震、巽(木);

坤、艮(土);离(火);坎(水)。

换成二进制阿拉伯数字表示八卦后,也给一首《新八卦歌》:

0离,末0巽,仨0坤,仨1乾;

0兑,首1艮,末1震,中1坎。

2.《易》是一部集体著作

今天人们所说的《周易》,初始叫《易》,后来叫《易经》。后人多认为是姬昌所作,姬昌出生于西岐,继承了西岐西伯侯之位,因为与商朝有世仇,常怀谋反篡逆之心,商周黎城(山西长治西南)交战,姬昌兵败被抓,囚禁于羑里,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汤阴县。被囚期间,姬昌开始推演《易》六十四卦,并做辞,也就是对六十四卦按照自己的目的重新进行注解或者解释,无非是想最后得出个骗人的先验论卜筮结论:商当亡周当兴。

后人把姬昌之前本已存在的六十四卦,均记到了姬昌的功劳簿上,《易·系辞》中含混地暗示是姬昌重卦,后来的人就认作事实了。看来《系辞》作者可能知道一些事实,而又想把功劳加于姬昌,甲骨文神秘地退出了人们的记忆,后世追查已无可能,所以把问题说得含混,达到了把《易》著作权归姬昌所有的目的。这件事很像《诗经》之中对姬昌无限抬高的歌颂,看来不把姬昌抬到神位之上周人是不肯善罢甘休的!

1989年《考古》第1期中有一篇肖楠的《安阳殷墟发现“易卦”卜甲》,内中有:

安阳殷墟的一片甲骨上有这样几组文字:

周代以前的《易》 - 秋雨 - 我的博客

 渐卦下还有“贞吉”二字,是为“果辞”,即结论。

甲骨文《易》六十四卦用很原始的材料作卦辞,这些卦辞个别地反映了氏族社会早期的事物,而总体上反映了商代后期特别的思想体系。这进一步说明姬昌以前就已有《易》六十四卦,商末之前已普遍把六十四卦用于占卜,甲骨文就是铁的物证。《易》成书于商末之前,而不是商末周初。西周问世的时候,姬昌就已经不在了,所以与西周朝代初年无关。甲骨文奇怪地在西周朝代初年悄然消失,淡出了人们的记忆,这其中也许不仅仅是为了让商代帝辛冤沉大海,也达到了无限抬高圣王之目的。

《易》是一部集体著作,经历了数千年和数个时代,其中体例内容本身就能说明,该远古文献并非成于一时一地一人之手。《易》被叫成《周易》,并不等同于周人所作。汉代郑玄《易论》认为,《周易》之周的意思也并非是周朝之周,而是周普的意思,也就是无所不备,周而复始。《史记》中“文王拘而演周易”,也就是姬昌被囚于羑里推演《易》中六十四卦,并不是创作或者著作《易》,但人们却误认为《易》是姬昌所著。

《易》中之易字有多种解释:一说日月不仅能组成明字,上下结构也能组成易字,日月象征阴阳,易揭示了阴阳循环交替之理;二说易由蜥蜴而得名,为一象形字,此说出自古代河南省籍作家许慎的《说文解字》;三说易就是变易、变化的意思,指天下万物是常变的,故此《易》是教人面对变易之书;四说易就是交易,也就是阴消阳长、阳消阴长的相互变化;五说易就是道,也就是恒常的真理,即使事物随着时空变幻,恒常的道不变;六说易是由双手拿小石子互换的意思,甲骨文易字是双手与小石子互易的象形。周的本意是在地上画的圈圈地图,周易本义则是在地图中摆上小石子,双手拿小石子互换变易,来进行数理衍算的名称;七说是要想理解《易》,就要以西周礼乐制度的变革为条件,礼指从容之节,易即雅乐,都是统治阶级驾驭黎民百姓,维护宗法制度的手段和工具。第七说没有什么道理,西周礼乐制度的变革与《洪范》九畴密切相关,有了《洪范》九畴,才有了西周礼乐制度的变革,其变革似乎与《易》没有太多关联。

《易》是中国古代研究、占卜天地万物变易规律的文献典籍,内容包括《易经》《易传》两大部分。《易经》内容包括六十四卦卦象、卦辞、爻辞。每卦六爻,六十四卦为三百八十四爻。即有六十四卦辞、三百八十六爻辞,乾、坤二卦分别多出来用九、用六爻辞。文字古奥,蕴义精深。《易传》是对《易经》所作的解释,共有十篇,故又称《十翼》,分别是《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言》、《序卦》、《说卦》、《杂卦》。

3.《易》与气象的关系

通观《易》六十四卦,不难发现其主体就是大自然的万千气象,气象成为《易》的中心和骨架。这是因为人类生活于大气之中,自从人类诞生就与万千气象打交道,无时无刻都离不开地球大气,所生存的环境依赖于气象,受到的天灾大多源于气象灾害,遇到的问题首先就是气象问题。当大自然现象和人类生活反映到人的头脑中,构筑起意识形态时,首先产生的是与气象有关的认知现象。气象与天文成为最古老的原始科学,也必然成为《易》的中心内容,成为构筑《易》六十四卦的框架。

汉代《易经·乾凿度》中说:“《易》始于太极,太极分而为二,故生天地。天地有春夏秋冬之节,故生四时。四时各有阴阳刚柔之分,故生八卦。”表明了古人对气候问题和《易》的看法。唐代易学大师孔颖达在《周易正义·序》中说:“夫易者象也,爻者效也。圣人有以仰观俯察,象天地而育群品;云行雨施,效四时以生万物。若用之以顺,则两仪序而百物和;若行之以逆,则六位倾而五行乱。故王者动必则天地之道,不使一物失其性;行必协阴阳之宜,不使一物受其害。”可见《易》仰观俯察的内容,是对天文、气象、地理三者的综合考察,所谓云行而施,效四时,其实就是掌握天气和气候,人类不可违反这些规律。观察天文、地理的实际用途是掌握气候,总起来叫“天地四时”,这是在强调掌握气象规律的重要性。

《易》最初是由气象问题作为砖块构筑起来的,它的雏形之时,人格化的天神和各路神灵还没有形成,自从人间有了帝王,人格化的上帝之神便来到人间,一代又一代的人们用各种粉饰去装点和美化上帝,赋予上帝无穷无尽无形的超自然力,为历代帝王所利用。《周易·系辞下》中说:“《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以为质也,六爻相杂,唯其时物也”“《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两之,故六。”春秋战国时代,人们早把自然变化与人间社会变化混为一谈,成了“屡迁”“变动不居”“唯其时物”。

如果认识不到《易》与大自然万千气象的关系,最终不会获得正确的理解,甚至会滑入封建迷信的泥潭,既是看到了卜、筮、象、数,却不难弄明白其内在的联系,既是能看到由卦辞、爻辞这些砖块构筑的殿堂,却很难找到打开殿堂的钥匙,甚或会误入通向鬼神的大门。

4.《易》中的阴阳源自天气现象

有太阳照耀就感觉温暖,天阴看不到太阳就感到寒凉,从而便衍生出寒暑、凉热等概念;晴天有太阳,能使物体干燥,阴天有云,能降下雨来,能使物体潮湿,从而便衍生出雨旸、湿燥、水火等概念;日晒、风吹、阴暗、寒暑是远古人类每日每时都能亲身感受到,从而便衍生出晦、明、昼、夜等概念。由此总结出来阴天就是阴,晴天就是阳,阴阳也就随之诞生了。

“仰观俯察”,没有云可以看到天,有云就只能看到地,于是古人认为阳就是天,阴就是地,阴阳的概念也就便由天气现象被推广到了天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阴阳从天地又被扩充到了宇宙万物,把一切都一分为二。譬如:人有男女,动物有雌雄,物体有静动,每种事物都有两个方面,等等。同一个物体也可以分为两个侧面。譬如:天有日月,地有山泽,人有腹背,万物有死生,物体有表里,等等。阴阳概念被无限地推广,任何事物都有特性、状态、运动、变化,均可以用阴阳理论加以描述。譬如:刚柔、正反、上下、左右、升降、去至、沉浮、生消、甘苦、辛酸、聚散,等等。

出生于今天河南省鹿邑县名叫李耳的那位古代哲人老子,还有在河南省淇县云梦山中创办华夏第一所军校的鬼谷子,两位先哲一定拜读过《易》,而且也一定细心研究过箕子的《洪范》九畴。老子的《道德经》把阴阳理论用得很灵活。譬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还有善与恶,贵与贱,强与弱,等等。

老子的《道德经》比《易》中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更有所发展进步,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后人为鬼谷子集成的《鬼谷子》更是活用了阴阳理论。譬如:捭与阖、弱与强、松与紧、隐与现、始与终、生与死、乐与忧、荣与损、奖与罚,等等。

万物阴阳属性的划分,都以天气或气象特征为依据。所有这些把事物分为两类和把同一事物分为两个方面,划分方法均是将其与天气的阴晴、晦明、寒热、燥湿等基本概念相类比,从而确定界定出事物的阴阳属性。

早于伏羲的伏牺氏时代所创立的爻符,也是取象于天气冷暖阴晴。晴暖时天地连为一体,于是被记为“一”,阴冷时天地被云层分隔开来,于是被记为“- -”。这种简单记事符号的发明,算是伏牺氏在没有文字的上古时代的伟大贡献。到了伏羲创立八卦之时,伏羲再次给了阴阳这两个符号新的生命力,赋予了新的意义,诞生了阴阳理论。阴阳概念脱胎于渔猎时代,发展与农业文明初始,定型于商代后期农耕文明初期,系统化并用于描述宇宙万物,则完成于商代末期,这就是《易》中的阴阳体系的发展历程。

到了商末姬昌推研《易》之时,黄河流域已经有了甲骨文字,姬发依然沿用了前人已有的六爻六十四卦符号,在“易辞”方面做出了贡献,含有科学的成分,同时也将《易》引向了迷信算命,这是受到了时代的局限。姬昌推演《易》是为了能卜算出“商灭周兴”的唯心论结果,把大自然与人间社会彻底搅和在一起,让《易》与命相学再也无法分家,从此《易》的正能量渐屈而负能量渐信,真的出现了阳屈阴信的局面,《易》也就成了算命看相的宝典,姬昌当然也就成了摆地摊半仙们的祖师爷。

关于阴阳这个体系,《说卦》中说:“参天两地而倚教,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雷以动之,风以散之,雨以润之,日以烜之。动万物者莫疾乎雷,桡万物者莫疾乎风,燥万物者莫熯乎火,说万物者莫说乎泽,润万物者莫润乎水,终万物者莫盛乎艮。故水火相逮,雷风不相悖,山泽通气,然后能变化既成万物也。”由此可知阴阳体系的产生与气象的密切关系,《说卦》中还谈到一些具体各卦的气象含意,较清楚地说明了阴阳概念是基于气象而推广到万物的过程。

5.八卦中的天气现象

八卦符号的排列顺序现有两种,一种是被称为后天八卦的姬昌系统,也就是文王八卦,一种是被称为先天八卦的伏羲系统。现在通常用的是周文王八卦,周文王八卦是不是姬昌重卦,前面已有说明,但尚有人认定就是姬昌所创。如果用二进制数字对爻卦进行置换,可以发现先天八卦数学意义是清楚的,文王八卦则不注意这些符号的数学联系,而是按阴阳相对应的关系排列的。也就是说,伏羲八卦注重数的连续变化,文王八卦则突出阴阳对比。

古人占卜是在问天,祈祷是在乞天,祭祀除了祭祖之外也是祭天地自然之神。所以八卦中的事物以观天候气为主,并推广到人与自然的各个方面。利用八卦推知未来,对于观天候气来说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推知未来将要出现的天气现象,直接的天气现象主要有晴、阴、雨、雪、雷、风等。由天气晴阴推延而来的有乾、坤,阳、阴。天上降下雨雪,落入山泽便化为水,如果天不降雨,便会燥热生火。大地上的千山万水被大自然的万千气象所覆,均受气象影响,因而八卦的内涵无不与气象有关。八卦某种意义上说是对人类生活环境的描绘与展望,人赖以生存繁衍的环境处于天地之间大气之中,大气之中充满了风云变幻。

二是推知未来将要发生的气候变化,最突出的是四时八节风的变化。最初是四方风,春夏秋冬四季的季风,每个季节的风都不同,由此推广为八节之风,八方之风。八个节气风的名称用得很混乱,譬如震卦春分节气的东风,名称就有协风、明庶风、滔风、谷风、条风等,所有这些风的名称均与时代、地域有关,多形成于战国到秦汉那段时间。

黄河流域二十四节气与八卦同处于形成的过程之中,其对应关系发展到了过于繁琐的程度。譬如汉代的《太玄经》中说:“《易》卦气起中孚,除震、离、兑、坎四正卦二十四爻主二十四气外,其余六十卦每卦六日七分,凡得三百六十五日四分之一。中孚初九,冬至之初也;颐上九,大雪之末也,周而复始。”由此可知位于东、南、西、北的震、离、兑、坎四卦,每一爻都代表一个节气。譬如震卦,其六爻自下而上分别代表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六个节气。而其余六十卦每卦分配到六日七分,即每爻代表一天多一点。一年四季经历了气的升降变化,阳气复苏开始于中孚韧九最下一爻,所管的是冬至第一天;阴气最盛时,阳气最弱,位于颐上九最上一爻,所管的是大雪的最末一天。

 三是用二十八宿天空区划定节气。《彖》中说:“当位以节,正中以通。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易》将四象、八卦、九天(九野)、二十八宿都统一到一起。九天、九野就是八卦的八方加上中央,《吕氏春秋》回答了何谓九野:

中央曰钩天,其星角亢氏。(太极)

东方日苍天,其星房心尾。()

东北曰变天,其星箕斗牵牛。()

北方口玄天,其星(堥,土换成女)女虚危营室。(坎)

酉北日幽天,其星东壁奎娄。()

西方曰颢天,其星胃昂毕。()

西南曰朱天,其星觜嶲参东井。()

南方日炎天,其星与鬼柳七星。()

东南曰阳天,其星张翼轸。()

东方苍龙七宿的头置于中央钩天,它的地位相当于《易》的“太极”,最后一宿箕伸到艮卦。北方玄武七宿起于艮而止于乾。西方白虎七宿起于乾而止于坤。南方朱雀七宿起于坤而止于巽。九野九个天区,每区三宿,共是二十七宿,多出一宿是排在北方,坎卦有女虚危室四宿。

阴阳八卦未重卦之时,还没有发明冶金技术,所以卦辞、爻辞中都没有金,对天、地、风、雷、水、火、山、泽等物质世界只是宏观的分类描述。到了商代末期,早已出现青铜文化,金木水火五行在《洪范》九畴之中已很成熟,重卦之后的八卦把五行思想吸收进去,爻辞中有金,而且以东南西北四方的震离兑坎四正卦配木火金水,中央太极配土。八卦概念推广到时空、物质,已足以表达天地万物了,然而天地万物之中人是应该特别重视的,因而又推广到人体四肢、器官,以及人的精神活动和社会生活,而所有这些最原始的源泉却是大自然中的万千气象。

令人痛心的是,“文王拘而演周易”之时,伟大的周文王姬昌在推演朝思暮想的商灭周兴结论的过程中,可能产生了不少先验论之类的卦辞,而这些卦辞成为今日半仙们摆地摊为人算命的法宝。《易》原本主流正在走向科学,放射着正能量的光辉,但经姬昌如此这般一摆弄,《易》与算命再也分不开家了。科学向前发展了,《易》在发挥正能量的同时,更多地却滑进了迷信的泥潭,在泥沙俱下的今天,《易》同《鬼谷子》一样,好似枯木逢春,显得朝气蓬勃,而在当今民间也弥漫着负能量的阴气。


 
     
周代以前的《易》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621230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策划:老农豫ICP09020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