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文化研究10

淇河文化研究  第十卷 2015年
     

 

文史资料 - 帝乙歸妹 與 文王出妻-易文集資料庫

帝乙歸妹 與 文王出妻-易文集資料庫
 


作者:佚名  加入时间:2015-11-3 10:11:07

 

本文主要以《詩·大明》、『歸妹』的卦爻辭以及《左傳·晉獻公筮嫁伯姬於秦》作為考據的材料。重新演繹《大明》旨在證明大商確曾歸妹於文王,而後來文王再娶太姒的史實。次而以『歸妹』六爻的闡解,勾劃出帝乙騙婚以及後來文王出妻故事的大概。三者,以史蘇「筮嫁伯姬」的一番說話作分析,證明其徵引『歸妹』卦裡的「帝乙歸妹」故事,正是與本文所闡釋和理解的暗合。這三方面的互引和考證得到了故事的真貌,「帝乙歸妹」是始,而「文王出妻」是終。

導言

「帝乙歸妹」的史實,從來都沒有在歷代《周易》的註解中看到詳細的考證,唯一的提點是帝乙身份的辯究,只此而己。由於『泰』六五和『歸妹』六五都是吉爻,其所載的爻辭「帝乙歸妹」自然地被認為是一段幸福美滿的婚嫁故事。近人顧頡剛首先在「帝乙歸妹」的史實中提出了一些疑點,認為「妹」並不是武王之母,而太姒則是文王的次配、而非嫡配。究竟故事是怎樣的呢?文王是否如所云出妻再配呢?顧氏並沒有深入考據;連贊同這個說法的高亨也沒更進一步的推論。有見及此,本文把可知的資料從頭整理以及增添搜證,務把前人所未言者提出,補成「帝乙歸妹」一段完整的歷史故事。

為了逐點逐層辯究這段歷史,本文把《詩·大明》、『歸妹』的繇和象,以及《左傳·晉獻公筮嫁伯姬於秦》的歷史作出分析和貫連,織成一個統一的理念。本文把《大明》重新演繹,是由於這篇詩章正是考據文王生平概略的一段重要憑證。至於「帝乙歸妹」的故事由於沒有見於其他文獻,所以爻辭的闡釋歷來易家只有憑辭會意、而因此人言人殊。這確實堪考證。舊解一致認為「帝乙歸妹」是美滿和幸福的象徵,筆者並不同意;相反地,筆者認為它是一個悲哀的故事。《左傳·晉獻公筮嫁伯姬於秦》中記載了史蘇的談話,隱約揭開了「帝乙歸妹」結局的真相,於整個考證,有結論性的啟示。

「帝乙歸妹」這句爻辭在《周易》中出現了兩次,其一是『泰』六五:「帝乙歸妹,以祉,元吉。」;其二是『歸妹』六五:「帝乙歸妹,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月幾望,吉」。

誰是帝乙誰是妹

「妹」是誰?有兩個說法。第一個說法是文王之妻太姒,也即是《詩·大明》所描寫的「大邦有子,俔天之妹」。近代易學家多依從這個說法。第二個說法是文王母太任也即是《詩·大明》描寫「自彼殷商」的「摯仲氏任」。

究竟帝乙又是甚麼人?認為「妹」即太姒者,自然認為帝乙是指紂父帝乙。認為「妹」即太任者,便認為帝乙是指廿七世商王武乙,即紂的高祖父。至於傳統認為帝乙即天乙(成湯)這個說法,近代幾乎沒有人贊同。

筆者贊成帝乙就是紂王的父親帝乙的說法;但卻不同意太姒就是「妹」。反過來,我同意姚秀彥的推論:「商乃子姓,非姓姒」、「太姒所出之有莘氏,該是中立而稍親周的一族」。如此說,帝乙既歸妹於文王,為何「妹」又不是太姒呢?原因是文王後來出了「妹」,而續娶太姒。這個,雖然顧頡剛沒考據過,但他首先提出了題目。

在另一方面,帝乙也不是武乙。據歷史記載,文王父季歷在武乙三十五年伐鬼方;如以年齡和時間因算,武乙歸妹於季歷,是十分恰合的。不過,太任只是商朝附庸摯國的女兒,她的出嫁稱為「帝乙歸妹」,是非常牽強的。其次,若然「帝」是指某一代的商王,帝乙便可能是商的先王天乙(湯)、祖乙和小乙了;亦未必是武乙。誠然,縱觀歷代商王的稱號,第一個字是名字、而第二個字是天干;這個已是近代學者的共識了。據此,帝乙的「帝」字是名字而並非帝王的泛稱。即是說,帝乙確是指紂的父親帝乙。帝乙既是紂王之父,「妹」自然是他的女兒;不過,她的名字已無從稽考了。

因此,以時間上推算,「帝乙歸妹」的對象便應該是姬昌,但史載其嫡配是太姒這一點便成為可商榷的地方。如上所述,太姒並非商室之女,而是文王續娶有莘氏之女,所以也並不是文王的元配。歷史記載太姒生十子:伯邑考、武王發、管叔鮮、周公旦、蔡叔度、毛叔鄭、成叔武、霍叔處、康叔封和冉季聃;但恐怕是「文王出妻」及續娶太姒後的事了。

《詩經?大明》說載周王三代歷史

解讀「大明」詩句內的含意有助於理解這段歷史。我們首先把「大明」重新排定句段,再而作出譯文,並加分析。《詩經》的詩,四言一句(偶一三言、偶一五言),兩句一組;如果一時作三句一組、一時又兩句一組、甚至一句一組來讀,理念上必然出現混淆,亦因此會容易產生誤解。明白這些脈絡和結構,對了解詩的內容,非常重要。「大明」是這樣寫的:

「明明在下,赫赫在上。天難忱斯,不易為王。天位殷適,使不挾四方。」

譯文:

在人間的帝王必須代代昭顯修德,威嚴的天時刻在監察著。上天的要求是嚴格的,做帝王並不輕易。上天佈置了商朝的敵人,使其不能再擁有天下了。

「摯仲氏任,自彼殷商。來嫁于周,曰嬪于京。乃及王季,維德之行。太任有身,生此文王。」

譯文:

太任是摯國的次女,摯國是殷商的邦國。她嫁給周族、嫁給周室。對於丈夫王季,她確然做到女子最佳的道德榜樣。她有了身孕,後來生了文王。

「維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懷多福。厥德不回,以受方國。天監在下,有命既集。」

譯文:

這位文王,對自已要求嚴謹修德。依足天帝的要求,所以得到上天時加福祐。他的德行光明,為取代商朝做好準備工夫。上天是注意到的,所以使命便降在文王身上。

「文王初載,天作之合。在洽之陽,在渭之涘。文王嘉止,大邦有子。大邦有子,俔天之妹。文定厥祥,親迎于渭。造舟為梁,不顯其光。」

譯文:

文王誕生,是上天所創造的一個完美之人。他生長在郃水的北面,在渭水的河岸上。文王成長時容止美煥,大商亦有女長成待嫁。這位大商的少女美若天仙。文王準備禮文,擇定吉日,親自在渭水迎親。造船作為迎娶的橋樑,從此光大周室的宗枝。

「造舟為梁,不顯其光」這兩句很重要。表面以造舟渡河迎親,惟實喻意於婚媾之人倫大義,有暗示繼承香燈之意。若從字面解,「造舟為梁」而至「不顯其光」,便成費解。造舟顯光,顯甚麼光?「顯」,是指宗枝光大繁衍,而得以持續翦商的長遠政策。「造舟為梁」是宗枝繁衍的意思。「不顯其光」正呼應這詩的首句「明明在下」的含義。這詩歌訟王季、文王和武王三代修德備粲,便是「明明在下」之所指了。可堪注意的是:在「造舟為梁,不顯其光」之後,隨即說「有命自天,命此文王」,上下句在意思的承接上留下一段空白。這段空白是甚麼呢?就是「文王出妻」的一段史實。這個歷史片段是文王不光彩的一頁,作詩者故意不言,是可以理解的。請再看下文:

「有命自天,命此文王。于周于京,纘女維莘。長子維行,篤生武王。保祐命爾,燮伐大商。殷商之旅,其會如林。矢於牧野,維予侯興。上帝臨女,無貳爾心。」

譯文:

不過,天命改變了文王一生。他續娶了有莘氏一位女子,她嫁給周族、嫁給了周室。她生兒育女,做到女子的德範;她誕下武王。武王得到上天的保祐,成為諸侯盟主,領導攻伐大商。伐商的盟軍,匯聚起來像樹林。在諸侯大軍出發之前,武王在牧野上誓師。曰:上天把重任交付你們,請勿三心兩意。

有命自天,命此文王」這兩句如忽略了其中含意,便會曲解詩中之理念。若用今語:「此真乃天意歟!運命改變了文王一生(冥冥天命驅使文王絕商)」,為後來武王翦商埋下伏線。試想設若武王之母真乃帝乙之女,歷史發生也許未必如此。

「牧野洋洋,檀車煌煌。駟騵彭彭,維師尚父。時維鷹揚,涼彼武王。肆伐大商,會朝清明。」

譯文:

牧野平曠,戰車鮮明。盟軍會師的馬車浩浩蕩蕩,以尚父為統帥。這時氣勢如飛鷹搏兔,助武王成大業。攻陷商都後,剛好迎接早晨的清新明和氣象。

文王出妻 因其不育

看過了以上的分析和譯解,便清楚知道文王元配是「俔天之妹」、即「帝乙歸妹」之「妹」,以及後來文王續娶太姒。至於何以如此,在歌頌周王的詩篇裡當然沒有把原因說出來。這是文王生平的一段空白。這段空白卻恰好被『歸妹』的卦辭和爻辭填上,說出了串連整個故事的關鍵:「妹」無所出。

『歸妹』卦裡的故事,歷來都沒人說過,因為爻辭中需要考究的地方實在很多、很遠。例如何謂「歸妹以須」?「眇能視、跛能履」真正的含義是甚麼?「月既望」是否即「既望」?或有別的含意呢?「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又是甚麼意思?這些種種,都需要把有關的其他卦裡故事一併研究,才能夠確切理解其含意的。按筆者考究(考究內容有機會再另行發表),「眇能視、跛能履」是「故意裝成」的意思;「月既望」並不是月將圓、或過了望期的意思,而是著重表達樂觀期望的一句爻辭;「袂」是暗喻「年齡」。『歸妹』六爻講述了故事的大概,現逐爻解釋:

初九:「歸妹以娣。跛能履,征吉」。

解釋:帝乙以婢女代公主出嫁,文王猶像行動正常的人裝成跛躓者,容忍著被騙的事實。履,代表行動。誠然,若果他理直氣壯地起來抗爭,是有可能討回公道的;故曰征吉。不過他容忍著,在那一刻並沒有這樣做。

九二:「眇能視,利幽人之貞」。

解釋:文王對事件知而故作不知,猶如視力正常的人裝作目盲者;這樣做對他「帶罪」的身份是有好處的。視,意喻明白的意思。「帶罪」指他在此不久前曾舉兵為復父仇而失敗(『小畜』「密云不雨,自我西郊」的一段史實),獲商王寬恕的事。身為幽人,此時他仍忍耐著。

六三:「歸妹以須,反歸以娣」。

解釋:須同嬬,解作妾,但與娣的意義不一樣。爻辭用這個「嬬」字的用意是指其與六五的「君」的身份有意義上的距離,表達文王所迎娶的並非其所冀望的「君」。這時,文王戮破帝乙以「妾」作「君」的騙局,回復她婢女的身份並把她送回去。娣與嬬同指妾婢,但在這爻辭裡便有不同的理解。初九「歸妹以娣」言以婢女代公主出嫁,句子的語法是平敘法。六三「歸妹以須」以副代正,明言「嬬」是「贗品」,帶責備語氣。身份既被揭穿,「嬬」便「反歸以娣」了。

九四:「歸妹愆期,遲歸有時」。

解釋:商室自知理虧,為息事寧人,於是再訂婚期。

六五:「帝乙歸妹,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月既望,吉」。

解釋:帝乙歸妹,雖然她的「衣袖」不及那婢女(指之前代嫁者)的好,期望終於實現了,猶如月缺必一日變成月圓一樣。「袂」的意義是費解的。王弼解作「寵愛」,論據不明。近代易學家高亨疑為「夬」(女旁),即「鼻目間之容態」;恕也不敢苟同。作為爻辭,似乎沒有必要如此地不顧存忠厚,直言帝女不美、甚至不及其婢這樣露骨吧!

「袂」是隱藏著一個重要的訊息。據推想,「袂」的意思是「年齡」,爻辭意喻「君」的年紀是較長了一點。這個推斷從卦象而來。『大過』九五「枯楊生華,老婦得其士夫」;九五爻動,以上「兌」變「震」來取象。「兌」為老婦,「震」為士夫,這個取象清楚不過了。『歸妹』上「震」下「兌」,亦是「老婦得其士夫」之象,表面以娣袂比君袂,實是指「妹」的年紀較文王為長。這個不知會否是帝乙騙婚的底因?畢竟,這段婚姻是訂好了的,現在終於有了結局,故稱吉祥。「老婦得其士夫」自然只是「枯楊生華」現象,即只能開花而不能結果;故《象》曰:「枯楊生華,何可久也」。

上六:「女承筐,旡實。士刲羊,旡血。旡攸利」。

解釋:這正是說明了卦辭「旡攸利」的背景,亦是六五爻辭所言及美滿的結合於今卻變了質,原因是女不能有所出。以象言,整卦上「震」筐、下「兌」女,故曰「女承筐」;又上「震」士、下「兌」羊,故曰「士刲羊」。上六爻動,是謂「震之離」;其筐中虛,是謂「旡實」。又「震」為殺,「離」乃「坎」反(坎為血),殺而「旡血」之謂。「旡實」和「旡血」共同地說出一個「虛」字。猶如《象》曰:「上六旡實,承虛筐也」,是暗指女之不育。

上六位極而無應,有處虛榮而未有相得之象。既不相得,人倫廢矣,故曰「旡攸利」。『歸妹』卦辭只是簡單地說:「征凶,旡攸利」。「旡攸利」是其所圖不遂的意思。因和親不成而動干戈,故曰凶;婦無所出,此段政治婚姻無所得益,是謂「旡攸利」了。『歸妹』而「旡攸利」是女方無所出的另一個喻況。

晉獻公筮嫁伯姬於秦

『泰』六五「帝乙歸妹,以祉,元吉」是在說明商朝當時的政治婚姻手段,以貴下賤,攏絡強族之心,故曰「以祉」(以歸妹此事降其福蔭);事兩利,故曰「元吉」。但『歸妹』之「帝乙歸妹」便不同了,它載述了整個故事的每一個環節,最後只隱去「文王出妻」這段結局。《左傳?晉獻公筮嫁伯姬於秦》這段文字卻令到這一個遺落了的歷史片段漸漸浮現出來,支持上述『歸妹』六爻爻義的解釋。當時筮得「歸妹之睽」,《左傳》是這樣記載的:

2000.07.03

「史蘇占之曰:不吉。其繇曰,士刲羊,亦旡衁也;女承筐,亦旡貺也。西鄰責言,不可償也。歸妹之睽,猶旡相也………歸妹睽孤,寇張之弧………」。

上述這段由史蘇闡解的說話具歷史考據的價值;因為我們看到一點遺落的歷史殘餘。分析如下:

  1. 史蘇確是以《周易》占筮

    首先必須指出:史蘇確是以《周易》占筮,其所講的繇辭是《周易》『歸妹』爻辭。高亨以為《左傳》所引的繇辭「士刲羊,亦旡衁也;女承筐,亦旡貺也」是《周易》的異本,我以為是不對的。「士刲羊」和「女承筐」是《周易》『歸妹』上六的爻辭,「亦旡衁也」和「亦旡貺也」僅是史蘇的解釋說話而已。因此可以說,史蘇確是以《周易》『歸妹』的歷史背景來分析「歸妹之睽」。

  2. 「西鄰責言」

    西鄰指周;在《周易》有之、在後來的《易林》也有之。當時史蘇以西鄰來借喻西秦,卻不是說「西鄰責言」的西鄰就是秦國,而是在徵引商周「歸妹」的歷史。「歸妹」的故事發展到後來便成了「西鄰責言」。換言之,周族曾經提出極嚴厲的批判,使商朝無法補救、無法應付。周族所批判的是甚麼呢?為甚麼堂堂大商也不能應付呢?原因就猶如史蘇所云:歸妹之睽(嫁後與夫不和,互不相視);其未明言的導火線,自然是「妹」無所出了。

    試想若沒有這歷史背景,史蘇的說話便變得莫名其妙。伯姬還未嫁過去,西鄰(假設是指秦)何故責言呢?又有甚麼不可償呢?由此可以看到,史蘇這句話並不是在預告將來,而是在說過去、以歷史來分析卦的吉凶。因此說,西鄰是指周,歷史是「帝乙歸妹」的故事。 

  3. 「不可償也」

    兩不相得的裏因而令大商也「不可償也」和「猶旡相也」只有一個:女不育。『歸妹』上「震」為威武、下「兌」為言,故曰「責言」;中間「坎」疑,言雙方起了猜疑,其結果可知矣。償,即補救。妻不育,夫出妻之理大(周有七出之條:無子、淫佚、不事舅姑、口舌、盜竊、妒忌、惡疾),非人力可以挽救的了,故曰「不可償」。「歸妹之睽,猶旡相也」即云先歸妹(娶婦)而後睽(反目),真是誰也幫不上。

  4. 「寇張之弧」

    之後,史蘇又繼續說:「歸妹睽孤,寇張之弧」,是引用『睽』上九爻辭。但為何他不是徵引全部的上九爻辭來作斷呢?「睽孤」「先張之弧,後說之弧」是說戰爭最後是沒有發生的。史蘇斷章取義、只言「寇張之弧」的原因,是因為他在說歸妹故事的歷史:即言在大歸之後,商周互存猜疑,戰爭一觸即發;另一方面,後來實也沒有出現「後說之弧」的情況。

結語

古代諸侯既然可一聘九女,為何文王偏要廢其元配而另娶?原因是:政治。殷周世代恩仇到了文王一代己然難以再忍而不言了。文王父季歷聯殷,打敗了再度強大的鬼方;當時商和周的關係是親密的。但後因季歷逐漸強大而招殷之忌;故有「文丁殺季歷」一幕。文王後來舉兵復仇,但沒有成功,只有敗退周原。這便是『小畜』所含載的另一段歷史,所謂「密雲不雨,自我西郊」。帝乙與文王雖有宿怨嫌隙,但他為了佈置曠日持久之戰於夷方,所以不得不安撫文王,遂「歸妹以祉」。斯時兩族表面關係充滿祥和,內裡則隱存不可妥協的矛盾。文王出妻,這可能是一種政治上的部署,始而絕商,繼而翦商。實際上,其時周國力己壯,只是在等待時機而已。因此有理由相信文王是蓄意使其大歸,展開政治鬥爭新頁。

《周易》卦爻辭中必然包含了許多古代的故事,在當時必定是耳熟能詳的;例如史蘇在斷筮的同時,就即引據歷史來分析當時的形勢(上述晉獻公筮嫁伯姬於秦)。可惜,在經歷春秋戰國的一段頗長的動蕩時代,而又正值百家爭鳴的紛紛擾擾之後,許多史實片段便變得迷糊不清,甚至漸漸失傳;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或者,《周易》中還有許多失落了的歷史片斷,仍需留待後人的發掘和論證。


 
 
     
帝乙歸妹 與 文王出妻-易文集資料庫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621230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策划:老农豫ICP09020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