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文化研究10

淇河文化研究  第十卷 2015年
     

 

文艺作品 - 淇河·竹

淇河·竹
 


作者:任惠生  加入时间:2015-10-30 14:04:41

2015-10-30 01:52:16

淇河以竹子闻名。竹与梅、兰、菊合称四君子,又与松、梅合称岁寒三友。中国人喜竹、爱竹,早就选定农历五月十三为种植的节日,《四民月令》称为竹醉日,也叫竹迷日。

竹乃文明。自古及今,竹子一直是中国人日常生活用途最广的材料。汉代时竹器生活品有60余种,晋代有100多种,唐宋时近200种,到明清时期达250余种。诸如箸、筷、铲、勺、盘、碗、笼、屉,桌、椅、床、榻、几、案、枕、席以及筐、篮、笥、箱等等,不胜枚举。苏东坡说:“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

竹子还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从战国到魏、晋约800年间,所有典籍均载于竹简,与竹关联的有卷、册、籍、簿、纂、篇、简、笺、策、签、符等。

竹子也是中国音乐的主力。竹制乐器自古就是八音之一,中国传统的吹奏乐器和弹拨乐器基本用竹制造,种类有200余种,常见的有箫、笛、笙、巴乌、板等。自周朝以后,历代使用竹定音律,以丝竹为音乐的名称,且有丝不如竹之说。

竹映君贤。竹子象征贤人和君子,肇始于春秋时期淇河边上的卫武公。他雄才大略,品德高尚,文治武功称绝一时,卫国人做了一首《淇奥》赞美他。诗以竹子为意象,反复吟诵“瞻彼淇奥,绿竹猗猗”,用来映衬卫武公“有斐君子”的形象。这首诗被收入《诗经》,淇河竹子因而名垂千古,“淇奥”“淇园”等成为竹子的发源地和别名,竹子也因而成为一种文化符号。白居易《养竹记》中说:“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

竹赋风雅。历代文人雅士爱竹成癖。晋代山涛、阮籍、嵇康、向秀、刘伶、阮咸、王戎常在竹林里饮酒清谈,被世人称为“竹林七贤”。张鹿“隐居颐志,家中有苦竹数十顷,在竹中为屋,常居其中。王右军闻而造之,逃避竹中,不与相见,郡号为竹林高士”。王徽之爱竹成癖,他在别人的空宅暂住,也要种上竹子,曰:“何可一日无此君!”苏东坡爱竹子爱到骨子里:“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曾国藩强调:“居屋前后,须多种竹树,家有一种生气,人受一种清气。”

竹寓祥瑞。在传统观念中,竹是多子、长寿的象征。春联常用“梅开五福,竹报三多”来表达祈盼,还常用“花开富贵,竹报平安”。五福是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三多是多子、多寿、多福。“竹报平安”有一个典故:北地少竹,只有童子寺有竹窠,住持僧极为珍视,相传每月都派僧徒探视,通报竹子平安无事。后以“竹报平安”喻平安的家书。“报”与“爆”谐音,古人春节燃竹使爆,以驱邪恶而保平安。竹乃祥瑞之物,所以凤凰“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竹景园林。《拾遗记》记载:“始皇起虚明台,穷四方之珍,得云冈素竹”,这是竹子用于造园的最早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寄情山水,催生了有别于皇家宫苑的“自然山水园”,竹子随即融入造园之中。《水经注》介绍北魏著名御苑“华林园”称:“竹柏荫于层石,绣薄丛于泉侧。”李格非《洛阳名园记》对归仁园、董氏西园等10座宅园作了专门的竹子景观描述。南宋周密《吴兴园林记》称“园园有竹”。明清时期,竹子与水体、山石、园墙建筑结合及竹林景观,成为江南园林的最大特色之一。

淇竹多难。淇河竹有紫茎竹、斑竹、凤尾竹、淡竹数种,曾茂盛繁密,蔚为壮观,却多灾多难,历经坎坷。据清《河南通志》记载,公元前109年,黄河决口,汉武帝发动十几万人砍伐淇园的竹子堵塞决口,这是有记载的对淇河竹林的第一次大规模砍伐。公元25年,东汉大将寇恂砍伐淇竹做箭杆,制造了上百万的箭,这是历史记载的对沿淇河两岸竹林的第二次大规模砍伐。公元十二世纪,金军占领中原以后伐木烧炭,对淇河两岸林木进行毁灭性砍伐。淇河竹林遭此重创后,衰败凋零,再无往日旺盛气象,只剩下零星残余。

 相关链接:淇河·鹤   淇河·竹   

       鹤壁·煤    鹤壁·瓷



 
     
淇河·竹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621230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策划:老农豫ICP09020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