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哪算得上诗人,我写诗就是玩儿,当不得真。”10月9日上午,在淇滨区天山路旁的一个花房内,记者见到了正在收拾盆景的刘红平。
30多年写出600多首诗歌的他,并不认为自己能称得上一个诗人,他觉得自己只是一个爱好诗歌的普通人。
1973年,刘红平出生于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他小学五年级辍学后,开始了长达六七年的放羊生活。放羊的时候无聊了,就看书。
“开始看的书是《红楼梦》《西游记》《三侠五义》之类的,里面有很多诗,看得多了就开始学着写写。”刘红平说。
后来,刘红平摆过修自行车的摊位,打过工,收过废品,现在在种花、卖花。其间,他始终没有放弃写诗。
他很清楚,靠写诗无法填饱肚子,但人总得有些爱好,“娱乐一下”。
随着写诗的时间越来越长,他写诗的水平也在逐步提高。他的诗从开始的大白话,变得越来越有“诗味儿”了,“而且衣食住行、喜怒哀乐都可以用诗歌的形式来记录,来表达”。
出游归来,他写了首《清明游金山寺》:“也无云雨也无晴,金山寺里春渐浓。清明时节绿芽短,忽见新钱榆上生。”过了个中秋节,他写出《中秋》:“窗前独坐听雨声,无语一任暮色浓。秋风不解东君意,心事岂敢与人听。”下馆子喝个小酒,他回家还会写首诗《酒后偶感》:“莫向杯中寄愁情,酒未深处意先行。落花怎知流水事,心思又与谁人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