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我们要探访淇河源头,陵川县水务局安排熟悉全县河道情况的李成瑞同志做我们的向导。李师傅领我们来到距陵川县城20多公里的六泉乡赵辿岭,登上了一个名为毛古山的小山包,他说这里是个制高点,按分水岭来说,此地应该算淇河的一个发源地,这里的水流往下汇成香磨河,香磨河往下流到河南辉县,后又到林州市。他又指着毛古山西北面的一个山沟说,那里还有一个水源叫浙水河,也是流到河南林州的,据史料记载,那里也是淇水的发源地。为了弄清香磨河和浙水河同淇河的关系,11月14日一早,我们顺陵辉公路向下找到了香磨河,然后沿河向下来到辉县,又转而向北进入林州市,在临淇镇的河口村,我们看到一路跟踪而来的这条河同一条从西面而来的河流相汇。当地人说,这从南过来的河就是淇河,从西面过来的河叫淅河。看来淅河上源也是淇河一个源头无疑。那么淅河到底发源于何处,它同发源于陵川六泉乡的浙水河有没有关系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决定沿淅河溯流而上,对淅河一探究竟。
我们顺河而上,很快来到了林州市合涧镇合涧村。从这里上行,沿河公路的坡度越来越大,河两岸的山峰由浑圆渐至陡峭,河面也逐渐变窄。再往上就到了林州市的弓上水库。
弓上水库是林州市三大水库之一,这是一座中型水库,总库容3190万立方米,担负着防洪、向林州市区供水和向合涧等4个乡镇提供人畜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的任务。弓上水库管理所所长万跃林通过查找资料告诉我们,淅河发源于山西省淅村。淅村?这看起来与淅河有点联系。可是,当我们详尽询问淅村的具体情况时,万所长却连连摇头,说这一材料是上世纪60年代写成的,当年负责这项调查与写作的同志一时已很难找到了。
我们决定沿太行大峡谷一路上寻。
沿盘山公路上行,路越来越陡,不大的水流在相距很近的两岸笔直山崖的夹持下急速奔流,不时能看到从河边的沟谷里流出一股清水或从离我们或近或远的山崖上跌落出一匹匹白练似的瀑布。在从林州市进入壶关县不远的一个叫大河桥的小桥右侧及西南侧的山崖上,我们还同时看到分别有两截瀑布各从高约二十米和七八十米的高崖上落下,并且我们有幸在山西到林州这一段探源过程中惟一一次看到了瀑底现彩虹的奇观。
沿淅河上行十几公里后,我们来到属于山西省壶关县管辖的桥上村。当地人在此地的淅河上修了水坝,并建有一座水电站。当地老乡告诉我们,水坝里的水是由从西面流来的王莽河水和从南面及北面山谷中流来的河水相汇而成。我们问从南边过来的河水是否是陵川县的浙水时,一位老家在林州的中年人相当肯定地说,南边的水就是从陵川下来的浙河水。为了进一步理清淅河上源的脉络,我们仍沿太行大峡谷顺河上行寻找淅村。最后在离开弓上水库有三十五六公里快要上到大峡谷顶的地方,我们终于找到了一个名叫西河的小山村。此村归山西省壶关县石板乡管辖。西河与淅河同音,是否与淅河存在一定的渊源?但遍问村中老人,回答是祖祖辈辈就是这种写法,并无淅河的叫法。据村民们讲,从该村往上的河道称为上河道,往下至桥上村的河段叫王莽河。
再往上走不远就上到了大峡谷顶。这里叫东井岭,是一道分水岭,此处有一个依山而居的山村叫大井村。村民们说,村前的小沟沟就是下边王莽河的发源地,平时沟里是看不到水的,只有到了雨天才可以看见有水往下流。这里是淅河的源头无疑。那么位于陵川的浙水河又是怎样一个走势,真的同淅河在桥上相连吗?为弄清这个问题,我们于次日又来到了陵川县六泉乡,从赵辿岭西北边一个峡谷往下走,来到一个叫浙水村的山村。村子几乎位于峡谷底部,村南有小股水流向东北方向的峡谷深处流去。村民们讲,浙水河就发源于这个峡谷上面,往上平时看不到水,只有到浙水村河道里才终年有水流过,故这条河叫浙水河。
为了探明浙水河的走势,印证浙水河同淅河的关系,当日下午1时20分,我们沿着浙水河床,徒步对浙水河纵深处进行了考察。
浙水河流经浙水村时,河床不过两米来宽,河面仅半米左右,水深不过脚踝,水看上去颇清。前行不过二三十米,水面很快宽至两三米,河水却变得混浊起来,河床中不时可看到一摊摊粉红色粉末。询问当地人,原来在附近有一座大理石加工厂,再远一点,在浙水河源头处的一个支流旁,还有一座石粉加工厂。沿着河床走,起初,河床尚平坦,但离开浙水村仅1公里许,河床里便不时看到巨石横陈,路途变得十分难走。离开浙水村不久,河床右面是陡直的山体,左面则是缓坡,缓坡上长满了灌木、藤条和杂草,也时见核桃树、槐树等。虽是冬季,山上缺乏绚烂的色彩,少见鸟兽的踪迹,也很难听到鸟儿和虫儿们的欢唱,但光是看着那茂盛的植被,大家还是从心底里感到高兴和振奋。因为,正是有了这些植被,降水才能被很好地储存和过滤,清清的浙水河才能长流不息,滋润和造福两岸人民。
大约走了一个小时后,浙水河水面变得只有一米来宽,河床两岸的山壁相距也仅有五六米。此时,一面是陡直的河岸,根本无法攀爬,一面是高约3米左右圆圆滚滚的大块巨石,巨石中间又没有裂缝、树丛或凸凹之处可供借力,巨石上方河水下泻的地方又是一口深潭。这可遇到了难题,但徒步考察浙水河床的工作又怎能就此画上句号?探源小组全体成员通力合作,费了好大的劲儿,终于安全翻越了那块巨石。此后的河床就变得越来越难行了。我们时而贴着岩壁小心翼翼地往前方挪动,时而牵住葛藤弯着腰在河岸上的葛藤、灌木、荆棘间几乎是匍匐穿行,时而拄着木棍在河中作为过路用的小石块上谨慎前行。虽然当地海拔1300多米,气温仅四五度,并且河谷风也很尖厉,但为了行动方便衣着并不如何臃肿的我们,身上早已出了一身一身的汗水,脸上的汗珠也不停地淌落。途中,我们不断看到从河岸两边纵横交错的沟壑里奔窜出一股又一股雪白的山泉,不时看到一道又一道瀑布高挂在山壁之上,常常看到河床里一处又一处发着暗绿色光泽的深潭,潭边长满苍苔,潭水就像沸腾似地翻滚着或打着旋,让人望之心寒。下午3时20分,我们来到一处两边陡直、河岸相距仅一米多宽的地方。在这里,河岸下部约2米来高的岩石表面,已被千百年来的浙水河冲刷得光光溜溜,并且有的地方已深深地凹陷进去,河床里,则是湍急下泻的流水。我们个个像壁虎一样身子紧紧地贴住岩壁,双手牢牢地牵住葛藤,才在河床下部找到一处可以立足之地。从这里,我们往前了望,只见不远处一道陡直的山壁挡住了视线,河道就在那里转弯了。再往下望,我们只听到流水的喧哗声。想见河水从这个一米见方的豁口下泻,形成一个落差很大的瀑布。我们本想继续前行,怎奈此处再也无法攀越,同时想到山间黑得早,于是,我们又带着一身疲惫,拄着木棍,深一脚浅一脚,几乎是追着太阳紧赶慢赶。待我们齐心协力走过几处非常艰险的路段,特别是再次安全攀越那块巨石后,大家的心里才算一块石头落了地。根据我们实地探查了解到的浙水河的走势,同资料及当地群众所说的浙水河从太行大峡谷的桥上村注入淅河之说完全相符,至此我们大体明白了淇河北源的大体情况:淇河北源是由发源于山西省壶关县的东井岭处的王莽河及发源于山西省陵川县六泉乡的浙水河在桥上村相汇后形成淅河之水,此间还有从河道北边和南边多个峡谷中流出的河水汇入。淅河往下注入弓上水库,再往下过合涧镇,经万泉湖,在林州市临淇镇河口村同由南而来的淇河汇合。这也就找到了古代文献上称浙水也叫淇水的事实根据。
相关连接 加入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