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淇河文化研究第一卷(2005-2006)

 

云梦山,云濛山?

燕昭安

  早先写过一篇短文《朝(zhao)歌,朝(chao)歌?》,廓清了朝歌地名读音的一些误区。于是,又有许多朋友问我,云梦山与云濛山,究竟哪个对、哪个错?
        云梦山现在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研究基地,即将被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其名气越来越大,其影响越来越广。但是对于云梦山这个名字,人们还是有些困惑:为什么山上许多石刻写的是“云濛山”呢?
        其实,在云梦山的名字问题上,除了有云濛山这个别名,还有一些与之牵扯不清、混淆模糊的名字,比如青岩山、苍峪山、云门山、方山等等。
        1991年9月,淇县县委宣传部邀请了许顺湛、尤滋洲、马世之、陈家振、刘翔南等省内著名学者来淇县考察旅游资源。考察进行了5天,实地察看3天,讨论座谈两天。类似的考察活动这一二十年间组织过多次,但多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那一次的认真、扎实、深入、细致,可以说是空前的。这次考察提出了许多对淇县旅游产生巨大而深远影响的真知灼见,其中就有:把云梦山的山名统一规范起来。而那以前,更多的人是按照一些碑刻以云濛山来称呼这座名字混乱的名山的。
        统一规范云梦山山名,其理由是充分的:云梦山现存最早的碑刻元大德三年(1299)《重修道院记》刻的是“云梦山”而非“云濛山”,可以说,云梦山名字的规范,是回归,是恢复,是还其本来面目。
        从那以后,无论对内对外、撰写文章、宣传推介,都用“云梦山”,结束了长期以来的混乱状况,加上两次全国性鬼谷子学术研讨会的成功召开,开发力度的加大,景区品位的提高,云梦山这个名字越来越响亮,越来越深入人心。
        然而,毕竟山上还有众多的“云濛山”刻在那里。当面对人们质疑的诘问时,仅仅用元大德三年这一块碑来应对,总感觉有些单薄,甚至有“孤证”之虞。
        前不久,一个偶然的新发现,终于打破了十几年的尴尬,蒙在云梦山名字之上的神秘面纱终于被揭开了。
        3月25日,阳光明媚,晴空万里,我和一位画家朋友到云梦草原八卦城去拜谒鬼谷子,当路过小峰门时,发现这里原有的“将军庙”竟然不见了。将军庙虽然只是座高1米、宽不过两米的青石雕刻小庙,却是重修于明代的文物,是云梦山古军校的见证。鬼谷子之所以选择云梦山隐居,是选中这里地形隐蔽,四周峰峦叠嶂,外人很难找到它,当时只有东南西北四个险要的隘口可以通过,四条必经之路就是大峰门、小峰门、手扒窝、五里井。元明之前,人们就在这四个山口分别修了四座将军庙,来为鬼谷子把门护路。大峰门的将军庙不知何时毁弃,小峰门、五里井、手扒窝三个将军庙经历了千年风雨沧桑,仍然在那里默默地忠于职守,现在怎么就突然毁掉了呢?
        我立即停下车来,对着扔在一边的将军庙青石构件,扼腕唏嘘。
        就在此时,奇迹出现了:西下的春天的太阳,暖暖地、斜斜地照亮了原将军庙一旁的石壁,使得那块记载将军庙修刻过程的摩崖碑刻的字迹竟然清晰可见。
        “云梦山!”我叫了起来!
        这块摩崖,字刻得比较浅,又处在小峰门风口,风蚀得非常厉害,字迹模糊不清。过去我来看过多次,只能辨认出部分内容,知道是明代的,记述将军庙的。这次,正好太阳的这个角度、这个亮度,使我清清楚楚看到了原来一直看不清的内容,而正是这块“大明正德十五年岁庚闰八月吉日立”的《重修小峰门庙碣记》,碑文开篇即为“云梦山上,水帘洞前,上有玉皇上帝,中天之主……”,清清楚楚地刻着“云梦山”这个山名。
        回来后,我立即让文管所的技术人员去把这块珍贵的摩崖拓成拓片,珍藏起来,然后重新找回许多资料,再度对云梦山的山名问题进行了细致、系统的考证研究,使这个问题非常清晰地浮出了水面。
        现在,我可以负责任地、理直气壮地告诉大家,1991年专家们的判断是完全正确的。明代正德年(公元1506)以前,山名叫“云梦山”。山上现存的200余块碑刻摩崖,明正德以前并刻有山名的只有两块,小峰门这一块和元大德三年(公元1299)的那一块,而这两块都刻的是“云梦山”。明嘉靖四十六年(公元1567)以后,山名被改称为“云濛山”,包括明万历(公元1573—1619)和清顺治(公元1644—1661)年间的众多碑刻,山名都刻“云濛山”。
        那么为什么要改成“濛”字呢?是因为明嘉靖年间,朝歌一带连年亢旱,而去云梦山上香祈雨,成为从官府到民众每年必需的活动,据说还很灵验:“岁遇亢旱,祷之辄应。”云梦山因此香火大盛,“虽齐鲁燕赵、三晋之民,跻跻跄跄,伏首于祠(鬼谷祠)下者日以万计。”遍山的嘉靖、隆庆、万历年间的碑刻,几乎全是记载祈雨活动的,而嘉靖以前的碑刻是没有记录祈雨的。到了嘉靖四十六年,卫辉府的李先竹、刘一沐两位秀才,连续参加了三年的祷雨活动后,写下一篇《玉帝庙香会记》,因其祈雨的原因,把云梦山第一次写成了“云濛山”。这篇文章写得潇洒流畅、词藻华丽、文采飞扬,又刻在水帘洞口显要位置,一时人们争睹其文,品味其句,影响相当广泛。于是,后人再有碑刻者,皆以该文为圭臬,“云梦山”便变成了“云濛山”。
        有的文章写“云梦山又称青岩山、苍峪山”,把青岩山、苍峪山与云梦山混为一谈,也是错误的。细致研究一下元明清留下的碑文和游记、诗文,就会发现,青岩山、苍峪山、云梦山很多时候同时出现在同一篇文章里,并且在游程中有先有后。凡于朝歌出发从东边上山者,先经青岩山再到云梦山;从卫辉出发经五里井上山,则要先过苍峪山再到云梦山。所以,青岩山应指沿大、小峰门向南的山峰,也就是老百姓所说的方山;苍峪山是指云梦山向西南沿清溪(五里鬼谷)、苍河两侧的山;云梦山、云濛山从来就是特指鬼谷祠这一带。 
        2006-6-1 鹤壁日报

前一篇<---本篇--->后一篇

 

返回主页     留言评论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621230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策划:郑厚德     运行和管理:淇县之窗网站

豫ICP备05000447号          豫公网安备 41062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