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县古称朝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尤其是淇河文化源远流长,底蕴丰厚。这片古老的土地养育了许多文治武功、名垂青史的仁人志士,也曾演绎过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形成不少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千百年来传承不衰,有的催人奋进,有的令人反思,有的引以为鉴,有的则警示人们如何处世作人。
现介绍几则与朝歌有关的成语典故,“助纣为虐”、“不食周粟”、“弟子掩目”、“墨子回车”、“大义灭亲”、“图穷匕见”、“玩物丧志”、“剖腹葬肝”、“郑卫之音”、“增兵减灶”、“毛遂自荐”、“盘根错节”等,以飨邑人。
助纣为虐
助纣为虐,当作肋桀为虐。比喻帮助恶人作坏事有。桀,即夏桀王,纣即殷纣王。他们二人向来被认为古代的暴君。《史记·留侯世家》:“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肋桀为虐’。”夏桀夏朝的最后一个君主,传说为暴君。虐:残暴。“助桀为虐”亦作“助桀为暴”。《孟子·膝文公下》:“周公相武王诛纣代奄。”朱熹集注:“奄东方之国,助纣为虐者也。”这里不难看出,太史公司马迁当年所指帮恶人作坏事者是夏桀,故称“助桀为虐。”而不是“助纣为虐”。在《古今汉语词典》中只有“助桀为虐”这个条目,而没有“助纣为虐”。《辞海》中也是如此。到了一千三百年以后南宋时期,朱熹提出了“助纣为虐”。久而久之,人们把“肋桀为虐”淡忘了,却常常运用“助纣为虐”。
那么纣王果真那么坏吗?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朱熹的观点,包括《封神演义》的作者徐仲林的观点都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尽管纣王晚年有一定的缺点错误,但纵观他的一生是个因过掩功的历史帝王、是个改革家、开拓者,是中华民族统一的奠基人。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纣王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经营东南,把东夷和中原的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有功的。”
因此,建议仍用“助桀为虐”,慎用“助纣为虐”。
不食周粟
《史记·伯夷列传》:“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粟:小米。这里泛指粮食。指伯夷、叔齐于商亡后不吃周粟而死。比喻十分固执,也指不屈从,有骨气。
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君的儿子。墨胎氏。孤竹在今辽宁卢龙东南。孤竹君生前立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去世后,叔齐让位给兄长伯夷。伯夷也不愿作国君而逃避。
后来二人闻昕西伯侯姬昌(周文王)善养老幼,深得人民拥戴而入周投靠。文王仙逝,武王继位而拥兵伐纣,他们认为诸侯伐君以为不仁,极力劝谏。武王不听,决意灭商。伯夷、叔齐对周武王的行为嗤之以鼻,誓死不作周的臣民,也不吃周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采野果为生。
弟子掩目
弟子掩目,是挖苦那些迂腐文人,故作姿态、形而上学、假装正经的伪君子。“弟子掩目”的故事见于《水经注》、《续博物志》等书。孔子的弟子颜回、子路、宰予等人驱车出游,宣传周礼雅乐。一天路经卫国都城时天色已晚,本该住下。可是他们认为朝歌曾是纣王的都城,是块“凶地”,不可视之。颜回忙命车夫加鞭快跑,还让弟子们用手捂住眼睛。可是宰予不肯捂眼,欣然自得浏览朝歌古城的景色。子路发现宰予不肯捂眼,一脚把他从车上蹬下。试想:子路要是把眼捂得严严的,怎么会发现宰予没有捂眼睛呢?!足见子路是个道貌岸然的正人君子。
墨子回车
墨子,名翟,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原为宋国人,曾任大夫,后长期居住鲁国。聚徒讲学,有弟子三百人,成为儒家的主要反对派,其学说与儒家并称“显学”。
据《淮南子》、《水经注》记载,他坐着黑色马车,带着学生到各国游说。途经卫国都城朝歌时,他大惊失色。他认为朝歌乃为纣王 的旧都,是产生“新生靡乐”、“郑卫之声”的地方,视为不祥之地,遂令弟子调转车头,绕道而行。
其实“郑卫之音”并非洪水猛兽。是春秋时代流传在郑国、卫国的民间音乐,是十分动听的。《礼记·乐礼》记载:“魏文侯问子夏曰:‘吾端冕而听古乐,则惟恐卧;听郑卫之间,则不知倦。敢问古乐之如彼,何也?新乐之如彼,何也?’”
这则故事就是讽刺那些儒家的迂腐文人。缺乏文采。故步自封。故作姿态、不懂装懂的丑态。唐代诗人胡曾赋诗对墨子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嘲笑和鞭挞。
长嗟墨翟少风流,急管繁弦似寇仇。
若解闻韶知肉味,朝歌欲到肯回头。
大义灭亲
大义灭亲:为维护正义而不惜牺牲亲属间的私情。这个成语典故就发生在公元前715年朝歌大地上。
春秋时期,卫国在朝歌建都,卫庄公时大夫石碏见庄公过于宠爱他的小儿子州吁,任其所为。就诤言谏庄公说:“臣闻爱子,教以义方,弗纳于邪。……夫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畛者少矣!”并以“六逆”、“六顺”陈之。所谓“六逆”,即卑贱的妨害高贵的,年幼的欺凌年长的,疏远的离间亲近的,新人离间故人,权势小的超越权势大的,淫邪破坏道义。“六顺”,即国君行事合乎道义,臣子奉命执行,父亲慈爱,儿子孝顺,哥哥友爱,弟弟恭敬。但是庄公一点也听不进去,却给卫国留下祸根。
石碏的儿子石厚,与州吁的关糸甚密,时长并肩出猎,骚拢百姓。石碏鞭责教训,锁进空房,不许出入。石厚越墙逃出,住进州吁府中,一饭必同竟不回家。二人合谋弑杀州吁之兄桓公,自立为君,卫国朝野上下竭力反对。州吁为保住自己的君位,让石厚去请教其父石碏治国之策。石碏将计就计,让他们去陈国求陈桓公朝觐周天子以定其位。遂与陈国联手诛州吁杀石厚。《左传·隐公四年》记云:“石碏,纯臣也……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
姓氏溯源,石碏乃石氏之先祖,淇县是石氏宗族的发祥之地。
穷图匕见
《国策·燕策三》记云:“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见,音xiàn。战国时燕太子丹命荆轲刺秦王。荆轲携秦国叛将樊於期的人头及燕国督亢地图,暗卷匕首于图内,假作献图,至秦王座前,把图展开,“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刺秦王未中,而遭体解而死。后用以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就完全显露出来。
荆轲卫国人(今淇县)。《淇县志》记云:“荆轲旧居在县南,战国时常居于此。盖因年代久远,具体不详。但古朝歌为卫国国都,居此无疑。”
荆轲自幼刻苦好学,习文演武,智勇双全。在卫人中颇受崇尚,被尊为庆卿。成年后游历燕国,助人之危,深得燕人尊敬,称他荆卿,又称荆叔。被燕太子丹筵为贵宾,尊为上卿。
荆轲死后,淇人敬其义行,收其尸葬天折胫河畔。世称荆轲冢,今尚存。《朝歌乡志》记云:“荆轲墓,在县南三里许,折胫河北岸。”
玩物丧志
《尚书·旅獒》云:“玩物丧德,玩物丧志。”玩:玩赏;丧:丧失。沉迷于所玩赏的事物而丧失了积极进取的壮志。春秋时期卫国国君懿公好鹤而亡国,就是玩物丧志的典型。
卫懿公系卫国第十四代君主。他爱好养鹤,如痴如迷,不恤国政,不问民情。把鹤分为等级,供给与大夫一样的俸禄,乘坐和大夫一样的轩车。为了养鹤,每年耗费大量的资财,朝野上下怨声载道。公元前659年,北狄出兵伐卫,懿公敛兵授申,抵御狄寇。国人皆说:“让鹤出征。”无奈御驾亲征,与狄人大战于荧泽,惨败人死国亡。
古人赋诗评论曰:
曾闻古训戒禽荒,
一鹤谁知便丧邦。
荧泽当时遍磷火,
可能骑鹤返仙乡。
剖腹葬肝
此典故发生在公元前659年。北狄入侵卫国。卫懿公好鹤不理朝政,忽闻狄人入侵,便敛兵授甲,为战守计。上下皆曰“君王好鹤,何不让鹤御敌。”无奈,他躬身亲行。不料在荧泽被狄人所杀。卫国大夫弘演奉命事陈。闻听卫国大败,卫君死于荧泽,便到荧泽寻找懿公尸骸。见懿公尸体俱已零落不全,唯一肝完好,弘演对之膜拜,大哭不已,喃喃说道:“主公无人收葬,吾将以身为棺耳!”遂拔佩刀自剖其腹,手取懿公之肝,纳于腹中,须臾而绝。“剖腹葬肝”由此而得。
郑卫之音
郑卫之音是春秋时代流传在郑国和卫国的民间音乐,是十分动听的。《礼记·乐礼》记云:“魏文侯问于子夏曰:‘吾端冕听古乐,则惟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敢问古乐之如彼,何也?新乐之如此,何也?’”如此看来魏文侯是很欣赏郑卫之音的,到了“不知倦”的地步。但是,因为郑卫之音与孔子等提倡的雅乐大相径庭,所以受到儒家排斥,被视为“新声靡乐”,“靡丽文风”。这是武断的一家之言。据考,当时流传在郑国、卫国的民间歌谣和音乐是相当幽雅和动听的。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搜集了流传在卫国一带的民歌达39首之多。足见“郑卫之音”并非“淫靡之乐”,而是颇受人们的喜爱的。否则,孔子在编辑《诗经》时绝不会保留这么多。
增兵减灶
增兵减灶,是军事上常用的一种作战计谋。即制造假象,迷惑敌人,诱敌深入。当年孙膑就是运用这种计谋在马陵道战败庞涓的。
庞涓奉命伐韩,连连取胜。韩向齐国求救,齐宣王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韩。他们不去韩国与魏军交锋,而是赴魏以弱形诱之。用增兵减灶之策。诱庞涓入瓮。庞涓闻知齐军已入魏境,立即率军回魏。见齐军前去,留下安营遗迹,让人数其灶,只有十万。第二天又至前营,查其灶仅剩五万。第三天仅剩三万。庞涓大喜,认为齐军逃遁过半,丧失了战斗力。滋长了他高傲、轻敌的情绪。最后成了孙膑刀下之鬼。
孙膑、庞涓皆不是朝歌人。但他们同在云梦山拜鬼谷子为师,现今云梦山战国军庠有纪念他们的洞府,并塑有金身祭祀。
毛遂自荐
毛遂,战国时赵国人,平原君门下食客。赵孝成王九年(公元前257)秦围赵国都城邯郸。平原君赴楚求救,欲带二十人前往,仅得十九人。毛遂自荐同往。平原君和楚王谈判,不得要领。他挺剑而上直说利害,说得楚王同意赵楚合纵,一致对秦。世人赞曰:“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毛遂自荐,即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
毛遂虽然不是淇县人,但他曾在云梦跟谷子先生学艺,深受人们爱戴。今天云梦山有毛遂洞府,并塑其金身祭祀。
盘根错节
据《淇县志》记载,东汉安帝时,朝歌盗贼宁季集结数千人,横行乡里,攻掠屯聚,连年不能禁,大为民患。虞诩(武平人,今河南鹿邑)任朝歌令后,百姓纷纷要求平息贼患。虞诩曰:“志不求易,事不避难,臣之职也;不遇盘根错节,何以别利器乎?”(《后汉书·虞诩传》)于是设三科,募壮士百余人混入贼中,诱令劫掠,设伏兵以缚之,杀贼数百。为彻底除掉贼患,又命贫人缝做贼衣,裤腿上缝以红线为标识,混入贼中一起出入市井,遂将贼人一网打尽。盘根错节,原指树根盘旋,枝节交错,难以分开和砍伐。比喻事情错综复杂,不易处理。
----------------------------------------------------------------------------------------------------
好鹤失国
公元前669年,公子赤(一说朔)继位,即卫懿公.他平时除了养狗驯鹰外还经常邀一帮公子哥游山大伾 ,戏水淇河辔。当国君后更加放纵,养鹤成了嗜癖。为鹤建造豪华的窝笼,到各地请名师为鹤作精食细料;请名医为鹤治病防疫;招来宫女伺仆为鹤梳毛理羽。饭餐有鹤作伴,出门有鹤紧随,上朝有鹤作伴,下殿有鹤欢送。每只鹤都有雅号:仙马、神乘、玉女、银童、黑龙、丹凤、大元帅、二将军等。所有的鹤都要学会高唱、清鸣、群舞、独跳。鹤死后,有棺有椁举行隆重鹤葬。他把将军们的战车让鹤坐,把士兵们的战马让鹤骑,把练兵场当训鹤场,把军需粮当鹤饲料。群臣义愤填膺,举国怨声贯耳。
卫懿公为君八年,玩物丧志,不理朝政。是年冬,北狄挥戈南下,直取邢国,威逼卫国。他若无其事,仍在宫中观鹤舞、听鹤鸣。狄人打入卫国境内,他才传令召集群臣商议对策。没等人员到齐,狄人已攻到城下.卫懿公才惊慌失措吩咐将士快披甲上阵,但将士们无动于衷,答道:“你哪里用得着我们,还是让‘大元帅'、‘二将军'骑上‘仙马'、‘神乘'带着‘银童’、‘玉女'出征吧!"懿公凄然泪下,悔之莫及,亲自出马迎敌。与北狄大战于荥泽,卫军惨败,懿公被活捉后杀死吃掉。卫国都城遂被狄人攻破.公子申被宋桓公立为国君,称卫戴公,卫都也临时迁往漕(今滑县东南白马坡)。
来自:http://baike.baidu.com/lemma-php/dispose/view.php/34348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