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http://post.baidu.com/f?kz=26276139
古代朝鲜人眼中的箕子东来
作者:刘顺利
(一)
《论语.公治长》中有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之叹息。历代的朝鲜文人都曾经对此很感兴趣。许多人认为,孔子生活于春秋时代,见礼崩乐坏而思移居朝鲜。
俞好仁的《国子监谒夫子真》一诗中就有“圣知道不行,乘桴有微辞”的句子。他因此而对于朝鲜的文化事业充满了自豪与自信。
故兹葺祠观, 千载仰耿光。
掺鸡运已去, 汉水升太阳。
青衿半市井, 蔓草诗书场。
客来瞰数仞, 庭桧犹郁苍。
檐如衣前后, 庙貌俨洋洋。
愿相朝鲜业, 期月跻虞唐。
(注:引自[韩]民族文化推进会:《韩国文集丛刊》第15卷,汉城市,1988年,第125页)
俞好仁肯定的说,孔子要浮于海的目的地就是朝鲜。当然,在朝鲜的文人那里对孔子的感叹也有不同理解。朴趾源就认为,如此来解说《论语》就曲解了孔子的原意。但是,朴趾源的说法也恰恰从侧面表明,确实有许多朝鲜文人是和俞好仁的看法一致的。
朴趾源说: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又曰:欲居九夷。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海东之士每引为口实,以笃坏夫子生于忧患之世,厌苦危乱。道既不行则辄思东来,发于想叹。(注:[韩]朴趾源《热河日记》卷十五《避暑录补》)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朝鲜半岛成了似乎连孔子都向往的地方呢?这得从殷朝末年说起。根据历史文献记载,中国的箕子是最早到达半岛的重要人物。箕子是殷朝最后一个帝王纣王的叔父,因为不满于纣王的荒淫而被长期囚禁。武王克商以后,释放了箕子。同时因为箕子在当时社会中的巨大影响,武王亲自登门求教。并且把他分封到朝鲜。
于是武王乃封箕子于朝鲜,不臣也。[司马迁:《史记》]
箕子到达半岛以后,就把今天的平壤作为都城。“箕子率中国五千人,避地朝鲜......遂都平壤。” (注:[韩]《东国史略》)
“平壤府......本三韩旧都。唐尧戊辰岁,神人降于檀木之下,国人立为君,都平壤,号檀君,是为前朝鲜。周武王克商,封箕子于此地,是为后朝鲜”(注:[韩]《世宗大王实录》)
周武王释放箕子是在公元前1066年。箕子与周朝的关系实际上也是朝贡关系,是十二年朝贡一次。周武王十三年,箕子回到镐京,与周武王共同讨论治国之道,还作《洪范》一文。周武王很满意。
箕子在朝鲜半岛建立政权,传授中国文化,是有历史记载以来的第一位到朝鲜半岛的中国文化使者。关于这一点,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多有记载。《尚书大传》、《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隋书》、《淮南子》、《太平寰宇记》里都有记录。
在朝鲜方面,除了最著名的《三国史记》、与《三国遗事》外,《朝鲜史略》、海东绎史《》《高丽史》帝王韵记等书里也有记载。
后世编纂的《朝鲜王朝实录》里也多有提及。例如世宗实录、成宗实录、仁宗实录、英宗实录等。朝鲜还有许多关于箕子的书籍和文章。
箕子不仅是文化使者,也是第一个奠定中国与朝鲜朝贡关系的伟人。朝鲜与中国的朝贡关系,假如从箕子时代算起来,至晚清已经有近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就是从百济与东晋的朝贡算起,也有一千五百年。
“文物礼乐通,经史与中国相近,难同其他蕃邦”(注:[韩]《高丽史》卷四十四,“恭愍王”条)
高丽王朝是朝鲜半岛的汉文化进入到成熟与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正如高丽作家崔瀣在《东人文序》里说的:
东方远自箕子始受封于周,人知有中国之尊。在昔新罗全盛时,恒遣子弟于唐,置“宿卫院”以隶业焉。故唐进士有“宾贡”科,傍无阕名。以逮神圣开国,三韩归一,衣冠典礼袭新罗之旧。传之十六七王,世修仁义,益慕华风。西朝于宋,北是辽、金。熏陶渐渍,人才日盛,粲然文章,咸有可观者焉。(注:[韩]民族文化推进会:《韩国文集丛刊》第三卷,汉城市,1990年,第27页)
高丽诗人李齐贤曾经西行中国。其《题华州逆旅》等诗描写了景物和作者自己的心情。他写道:
古代朝鲜人眼中的箕子东来
海上箕封礼义乡,曾修职贡荷龙光。
河山万世同盟国,雨露三朝异姓王。
贝锦谁将委豺虎?干戈无奈到参商。
扶持自有宗祧力,会见松都业更昌。
这里的“海上箕封”一句是说从箕子开始,高丽的江山就已与汉文化有不解之缘分了。“松都”是当时高丽的首都,就是今天的开城。李齐贤相信,地下的先人们和古代的圣贤们会保佑高丽国,高丽的事业也会越来越兴旺。
高丽时代的著名人陶隐李崇仁在出使中国回到平壤时,去拜谒那里的箕子墓。李崇仁有《谒箕子祠》之作:
台山山下碧松荫, 箕子祠堂静且深。
鬼神阿卫森如在, 蕉荔芬芳尚必歆。
洪范九畴敷帝训, 遗风万古感民心。
多少华人频动问, 愀然东望每讴吟。
“多少华人频动问,愀然东望每讴吟。”一联,说出了一个基本事实:三韩大地不仅是汉文化的传播之地,也是汉文化发展之地。也就是说,在箕子之时代,朝鲜半岛是被动的接受汉文化。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汉文化在半岛已经生根开花。高丽不仅仅被动接受汉文化的产品,也开始主动进行汉文化产品的生产了。与日本、越南等其他国家不同,朝鲜由于地理位置的接近,而成为最早接受汉文化的我外邦。最初的汉文化传播者,也已经成为了汉文化的老祖宗,成了先贤。后代的中国人,不仅要怀念和敬仰自己本土上的先贤,也要怀念和敬仰在半岛上的先贤。
整个朝鲜时代,箕子也是几乎每个文人都要歌咏的对象。他们在谈在箕子的时候,都有一种民族自豪感。认为武王封箕子于半岛是“天厚东方”的结果。卞季良的《箕子庙碑铭并序》记录的是宣德三年朝鲜世宗大王重修箕子庙的事实。该序写道:
“宣德三年岁在戊申夏四月甲子,国王殿下传旨若曰:“昔周武王克殷,封殷太师于我邦,遂其不臣之志也。吾东方文物礼乐,侔拟中华,迨今二千余祀。惟箕子之教是赖。顾其祀宇隘陋,不称瞻式。我父王尝命重营。予承厥志而督之。今告成矣。宜刻诸石,以示永久。史臣其文也。”
1428年是朝鲜世宗大王十年。其父王朝鲜太宗命令重修的箕子庙缍完成了。“吾邦之人,世服其教”是世宗大王的总结,也是其希望。这一序言,既是对箕子的纪念,也是对世宗大王辉煌文化事业的赞颂。
著名诗人河演的诗作里有组诗“箕城三十韵”,是歌咏平壤的。其题目有《锦绣山》、《绫罗岛》、《牡丹峰》、《清流壁》、《麒麟窟》、《朝天石》、《乙密台》、《永崇殿》、《永明寺》、《白银滩》、《德岩》、《洒岩》、《练光亭》、《浮碧楼》、《挹灏楼》、《快哉亭》、《风月池》、《凤凰台》、《咏归楼》、《万景台》、《石湖亭》、《普通门》、《藏春阁》、《婵娟洞》、《坝江词》。仅仅是这些名字,就可以告诉后人许多东西。它们至少说明,在河演的时代,平壤还被文人们称“箕城”,那里就是箕子的纪念地。
河演的《箕子墓》写道:
清秋埋玉此山深, 白马朝天恨莫寻。
千古坝江霜后月, 也明当日不臣心。
“当日”一句是说箕子在武王时不肯臣服,而武王也体谅箕子的心情,而将他封到了朝鲜。
河演的《井田》写道:
平芜千里井田痕, 流水浮云八九村。
日暮牛马南亩上, 勤耕遗化至今存。
在十五世纪的平壤,还可以看见箕子所遗留的井田的痕迹,确实是十分珍贵的。在中国,这样的井田在“废井田,开阡陌”以后已经基本不存在了。平壤井田应该是当时世界上最完整的井田遗存。而“平芜千里井田痕”一句,则说明当时在平壤附近的井田规模是相当大的。
(二)
河演还作了《箕子井》:
井字田中十长渊, 灵源一脉涌涓涓。
元来清浊关治乱, 何让周家润德泉。
金时习《梅月堂集》的卷九、十、十一分别是“游关西录”和“游关东录”、“游湖南录”。
其游历的关西主要是松都、箕都、安市之城等地。与许多的古代半岛文人一样,他对于平壤的箕子遗迹十分关心:
而入关西,登山岭之险,涉坝水之波。以观其都井田城郭之址。宫祠庙观之壮,人物繁华。以观箕都井田城郭之址。宫祠庙观之壮,人物之繁华,桑麻之蓊郁,可想殷之宗子余风不坠矣。
徐居正《箕子祠》也写道:
叹息殷王子, 荒凉独此祠。
西周陈范后, 东国化民时。
荔子春秋谨, 碑文日夜垂。
由来多慷慨, 耿耿酹芳菲。
徐居正《东文选序》记叙了他与卢思慎等受国王之命编辑该书的经过。序言中也说:
吾东方,檀君立国,鸿荒莫追。箕子阐九畴、敷八条,当其时,必有文治可尚。而载籍不存。三国鼎时,干戈日寻,安事诗书?然在高句丽,乙文德善辞命,抗隋家百万之师。在新罗,入唐登第者,五十有余人。崔致远黄巢之檄,名震天下。非无能言之士,而今皆罕传,良可叹也。......我东方之文,非汉唐之文,变非宋元之文。而乃我国之文也。宜与历代之文,并行于天地间,胡可泯焉而无传也哉?
洪贵达的《虚白亭集》卷一有部分诗歌,是其出使中国时的作品。其《车辇馆追述箕城游赏胜迹,寄游李参赞》写道:
西京形胜地, 多我添游从。
风月楼中散, 绫罗岛上逢。
摩挲浮碧瓦, 登眺牡丹峰。
青白桥相对, 春秋台并崇。
麒麟窟茅塞, 文武井苔封。
感慨经箕墓, 寅添礼圣容。
有田皆画井, 无处不鸣钟。
十里垂杨路, 千家落日舂。
最怜南浦晚, 共挹上尊容。
此会诚千一, 追思意万重。
(注:[韩]民族文化推进会《韩国文集丛刊》第14卷,汉城市,1988年,第11页)
“莲塘听雨”、“龙山晚翠”和“马滩春涨”。
成砚对于箕子也有特殊的感情。在其《过箕子古城》里,他写道:
马蹄如雨踏康衢, 杨柳阴阴十里堤。
幕野云烟千古恨, 蒲城花鸟一春余。
闾阎扑地田分井, 商贾连樯户有鱼。
岁久无因寻胜迹, 黍离今日正愁予。
因为大风被迫在我国浙江台州上岸的崔溥则专门写有长文《箕子朝鲜》。
徐庆纯在咸丰五年乙卯(1885)随同其兄出使我国时吟诵道:
饱食夷齐庙, 无心采蕨薇。
我主箕圣国, 夫子曷同归?
作者的意思是说,我在这里吃了僧人给的饭食,就不需要去采集蕨薇了。但是,当年伯夷和叔齐为什么不与箕子一同到我们国家去呢? [本篇完]
作者:刘顺利
箕子
箕子,胥名余,因封国于箕(今山西太谷县年北),爵为子,故称箕子。箕子与纣同姓,是殷商贵族,性耿直,有才能,在纣朝内任太师辅朝政。箕子佐政时,见纣王进餐必用象箸,感纣甚奢,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杯,为杯,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不可振也”。后纣愈奢靡,旦夕酒作乐而不理政。箕子屡谏纣不听。有人劝箕子离去,箕子曰:“为人臣,谏不听而去,是彰君之恶而自悦于民,吾不忍也”。于是箕子便披发佯狂为奴,随隐而鼓琴以自悲。纣见此,以为箕子真疯而囚禁之。武王灭商建周后,命召公释放箕子,向箕子询治国之道,箕子不愿作周的顺民,带领遗老故旧一大批人从今胶州湾东渡到朝鲜,创立了箕子王朝。同去的有殷商贵族景如松、琴应、南宫修、康侯、鲁启等。后,箕子过殷(朝歌),见宫室毁坏荒凉,遍地野生麦黍,心甚伤之,欲哭则不可,欲泣则近于妇人,乃作《麦秀歌》,其诗曰:“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与我好兮。”,这里“狡童”系指纣王,意为你那时不听我劝,如今落得这般天地。朝歌殷民听见,皆动容流涕。今朝鲜平壤有箕子陵,是其遗迹。唐朝时,在朝歌南关建箕子庙,文学家柳宗元为其写了碑文,今存。明正德年间,在南门内路西建有”三仁祠“,以祀其位,遗址尚存。
《麦秀歌》
商代•箕子
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
彼狡童兮,不与我好兮。
【史记•宋微子世家】
题解
《麦秀歌》是箕子朝周时慨愤而作。“是富于感情而为血和泪的文学。”在寥寥十数字中,将亡国惨状和亡国原因和盘托出,而且又是凄凉悲惋,用的是何等经济的文学手腕!《麦秀歌》创作年代大约在公元前1050年,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文人诗。《中国文艺词典》称:《麦秀歌》“文词非常悲美可爱,含义最深,为后世寓意诗的发端”。后人常以“麦秀”、“黍离”来表示亡国之痛。
注释
题注:箕子东渡朝鲜后,朝周时,见故都朝歌宫室毁坏荒凉,遍地野生麦黍,心甚伤之,欲哭则不可,欲泣则近于妇人,乃作《麦秀歌》,意为你那时不听我劝,如今落得这般田地。朝歌殷民听见,皆动容流涕。
渐渐:jiānjiān,(麦芒)渐渐长。《古乐府》卷九作“蔪蔪”。
狡童:此系指纣王。《诗经•郑风》有《狡童》篇,与此无涉。
译文
淇河两岸麦已秀齐,早秋禾苗染绿大地。
那顽劣的小孩子呀,不和我友好瞎淘气。
诗评
《麦秀歌》是箕子所作。箕子是殷纣王的叔父,生长于古都朝歌(今淇县)。《麦秀歌》创作年代大约在公元前1050年,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文人诗。在此之前,据传夏启曾作有《九辨》、《九问》,其词早已失传,夏商之际有《刺奢篇》,但作者已失考。《中国文艺词典》称:《麦秀歌》“文词非常悲美可爱,含义最深,为后世寓意诗的发端”,评价甚高。
史记 卷三十八 宋微子世家第八
http://guoxue.baidu.com/page/cab7bcc7/37.html
箕子朝鲜
中国历史上所记载的朝鲜最早是西周灭商之后,商朝遗臣箕子到朝鲜半岛与当地土著建立了“箕氏侯国”。公元前3世纪末,朝鲜历史上第一次有所记载。在中国汉代的历史学家司马迁的著作《史记》中记载,商代最后一个国王纣的兄弟箕子在周武王伐纣后,带着商代的礼仪和制度到了朝鲜半岛北部,被那里的人民推举为国君,并得到周朝的承认。史称“箕子朝鲜”。
根据韩国人的历史书《三国遗事》所载,檀君的后人在箕子来到朝鲜之后,带著人民南迁,以免和箕子带来的人做成冲突。这些人后来成为了三韩的始祖。
箕子朝鲜在朝鲜半岛统治了近一千年。根据《太原鲜于氏世谱》,朝鲜的鲜于氏源自箕子朝鲜的后人。而他们从箕子开始,一共经历了41代君主,直到公元前1世纪才被灭。
出于民族主义原因,目前有部分朝鲜韩国学者对此段历史的存在有一定争议,不承认箕子朝鲜的存在。
**********************************
1. 箕子(胥余)纪元前1122年 - 纪元前1082年
2. 荘恵王(松) 纪元前1082年 - 纪元前1057年
3. 敬孝王(询) 纪元前1057年 - 纪元前1030年
4. 恭贞王(伯) 纪元前1030年 - 纪元前1000年
5. 文武王(椿) 纪元前1000年 - 纪元前972年
6. 太原王(礼) 纪元前972年 - 纪元前968年
7. 景昌王(荘) 纪元前968年 - 纪元前957年
8. 兴平王(捉) 纪元前957年 - 纪元前943年
9. 哲威王(调) 纪元前943年 - 纪元前925年
10. 宣恵王(索) 纪元前925年 - 纪元前896年
11. 谊襄王(师) 纪元前896年 - 纪元前843年
12. 文恵王(炎) 纪元前843年 - 纪元前793年
13. 盛徳王(越) 纪元前793年 - 纪元前778年
14. 悼懐王(职) 纪元前778年 - 纪元前776年
15. 文烈王(优) 纪元前776年 - 纪元前761年
16. 昌国王(睦) 纪元前761年 - 纪元前748年
17. 武成王(平) 纪元前748年 - 纪元前722年
18. 贞敬王(阙) 纪元前722年 - 纪元前703年
19. 楽成王(懐) 纪元前703年 - 纪元前675年
20. 孝宗王(存) 纪元前675年 - 纪元前658年
21. 天老王(孝) 纪元前658年 - 纪元前634年
22. 修道王(立襄)纪元前634年 - 纪元前615年
23. 徽襄王(通) 纪元前615年 - 纪元前594年
24. 奉日王(参) 纪元前594年 - 纪元前578年
25. 徳昌王(仅) 纪元前578年 - 纪元前560年
26. 寿圣王(翔) 纪元前560年 - 纪元前519年
27. 英杰王(藜) 纪元前519年 - 纪元前503年
28. 逸民王(冈) 纪元前503年 - 纪元前486年
29. 済世王(混) 纪元前486年 - 纪元前465年
30. 清国王(璧) 纪元前465年 - 纪元前432年
31. 导国王(澄) 纪元前432年 - 纪元前413年
32. 赫圣王(※) 纪元前413年 - 纪元前385年
33. 和罗王(谓) 纪元前385年 - 纪元前369年
34. 说文王(贺) 纪元前369年 - 纪元前361年
35. 庆顺王(华) 纪元前361年 - 纪元前342年
36. 嘉徳王(诩) 纪元前342年 - 纪元前315年
37. 三老王(煜) 纪元前315年 - 纪元前290年
38. 顕文王(釈) 纪元前290年 - 纪元前251年
39. 章平王(润) 纪元前251年 - 纪元前232年
40. 宗统王(丕) 纪元前232年 - 纪元前220年
41. 哀 王(准) 纪元前220年 - 纪元前194年
**********************************
约公元前11世纪前后,商周交替之时商的重臣箕子被周武王封于朝鲜。这在《史记•宋微子世家》、《尚书大传•洪范》中都有记载。周武王灭殷封箕子于朝鲜,箕子朝鲜侯国正式成立。其受封之地即今之平壤。《三国遗事》记载:“都平壤城(小字注:今西京)。”箕子朝鲜的历史延续千余年,直到西汉被燕国人卫满所灭,建立了卫满朝鲜。箕子朝鲜可以说是朝鲜半岛文明开化之始,据说今之朝鲜喜爱白色之民俗即商代尚白之遗风。箕子胥余是殷末著名贤臣,因其品行高尚,被孔子誉为殷之“三仁”之一。因纣王无道,受到政治迫害的箕子率其族人出走朝鲜。箕子入朝鲜半岛不仅传去了先进的文化,先进的农耕、养蚕、织作技术,还带入了大量青铜器,另外还制定了“犯禁八条”这样的法律条文,以致于箕子朝鲜被中原誉为“君子之国”。大量中国古代典籍和朝鲜史书的记载与在朝鲜出土的青铜器、陶器以及朝鲜的地面古迹三方面相互印证,都证实了箕子朝鲜的存在。自古以来,中朝两国人民都珍视这一有据可查的史实。在朝鲜有自己的历史记载以来,或者说直到上世纪60年代前,朝鲜、韩国的史书、教科书都沿袭了这一历史学说。
箕子朝鲜(기자조선) (1122~194)BC
箕子陵
位于平壤牡丹峰的箕子陵始建年代不详,据《高丽史》记载:肃宗7年(1102)10月壬子朔,“礼部奏:我国教化礼仪,自箕子始,而不载祀典。乞求其坟茔,立祠以祭。”这段记载是说高丽礼部为祭祖箕子,经过调查,认定位于平壤牡丹峰的墓为箕子墓,因而在墓旁建立了箕子调(平壤市原箕林过去还有“箕子墓斋室碑”等古迹)。从那时起,箕子陵受到历代王朝的祭扫与修缮,由于陵寝地处平壤中心的牡丹峰脚下,与乙密台、七星门、浮碧楼等名胜比邻,因而历来亦是平壤的著名景观之一。
1959年春,在建设牡丹峰青年公园时,金日成主席亲自下令毁掉了箕子陵。据说此墓未见文物出现,但至今未见正式发掘报告,朝鲜政府也未就此事作过宣传,所以现在我国以及韩国、倭国的一些介绍箕子的著作或论文中仍然在说箕子陵现位于平壤牡丹峰。笔者于1993年访问平壤时曾慕名前往牡丹峰凭吊,在当地华侨的指引下,看到原古墓遗址已是一片树丛,所有古迹都荡然无存了。在朝鲜的一本宣传金日成事迹的书中对此做了这样介绍:
“(主席)问有关人员将怎样处理‘箕子陵’的问题。当时,他们没能马上做出回答。他们还没认清‘箕子陵’就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事大主义思想的产物。主席环视着他们,通俗易懂地给他们讲了“箕子陵’出现的由来。据说。箕子是公元前十二世纪殷人。距他生存的年代过了一千年的公元前二世纪初,为了借口侵略古朝鲜就凭空捏造出他来朝鲜建国的谣传,尽管如此,从柳又过了一千多年的十二世纪初,封建士大夫歪曲历史说朝鲜是箕子所建立的国家,竟在牡丹峰修了箕子陵崇拜它。主席给他们讲解了这样的历史,然后说,把朝鲜民族看成箕子的后裔是对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我们民族的侮辱。又说,箕子与朝鲜人是毫无关系的,箕子陵也不是真正的箕子的坟墓,即使掘墓也不会有什么东西,趁这次机会挖掘出来看看也是好的”。挖掘平壤的箕子陵时由于遭到很多人的反对,金日成主席特地嘱咐举办了“老人宴”,把反对的老人们请来,当他们知道陵里什么也没挖出来时,“把‘箕子陵’信以为真的老人们都红着脸掉过头去”。
其实平壤的箕子陵很可能是古朝鲜人为纪念先祖而修建的一座衣冠冢。因为胥余是殷王族,是受封于箕国(今之山西蒲县)之君,故称“箕子”,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代表性人物,受礼仪思想影响极深的箕子要求在其死后归葬故国应在情理之中。《史记》集释:“杜预日:梁国蒙县(今之河南商邱县)有箕子冢”,此墓至今尚存,从未开掘,应为归葬墓无疑。那么平壤的箕子陵被挖掘后未见尸骨并不意外,奇怪的是据说“什么东西也没发掘出来”,即使是古时衣冠冢也不应一无所有。在朝鲜出版的《朝鲜建国始祖檀君》一书也提到了挖掘箕子陵一事:自高丽肃宗(l906——1105)时期起,开始传布说平壤城里有所谓箕子墓。可是,这是假坟。所以战后挖开该墓一看,那里甚至没有任何放尸体的墓棺设施,只有破砖头和破瓷片”。衣冠冢可能没有“放尸体的墓棺设施”,但那些“破砖头和破瓷片”究竟是些什么?对于外界来说尚且是个难解之谜。
在上述的《朝鲜建国始祖檀君》这本学术论文集之中是这样解释“箕子东移说”的:“这是过去中国反动的封建历史学家们凭空捏造的一种主张。他们说,公元前2世纪,由中国人箕子到朝鲜去建国,当上了国王。……‘箕于东移说’是公元前3世纪末到公元前2世纪初由中国封建历史学家们为把汉朝侵略古朝鲜政策加以合理化而抛出的。过去,中国封建历史学家们一向把邻近的民族、宗族的祖先或头领都描绘成汉族出身的人,‘箕子东移说’也不例外。20世纪初,倭国帝国主义侵略者为了蹂躏朝鲜民族的自主性,恶毒地利用了这一‘箕子东移说”’。
现在不仅朝鲜的各类出版物对箕于朝鲜说讳莫如深,韩国的官方出版物也基本摒弃了这一学说,例如韩国海外文化弘报院向海外介绍韩国的两本小册子《韩国欢迎您》、《韩国简介》都把扶余、高句丽、渤海列为了本国历史,而将公元前500—2000年这段历史则列为空白,公元前2000—5000年则称为古朝鲜。对箕子朝鲜则只字未提。
与毁掉箕子陵古迹相对的是,朝鲜政府于1994年10月11日建成了极其宏大的新“古墓”——檀君陵。……………
朝鲜发掘和建筑檀君陵是为了把过去一直被认为是神话里的人物或传说里的人物以“科学的”方法明确为当时的实在的人物。正是先有了金日成指出的“我国人民是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人民”这一教导,才有了檀君陵的发掘来加以印证。本文并非是要通过箕子陵与檀君陵的一毁一建的事实来评述朝鲜某些人回历史观的随意性,而是认为在其宣传中肆意诋毁中国的历史形象(本文所引朝鲜外文出版社出版的两本中文版图书都是面向中国发行的),是应当引起我们注意的。
*****
在韩国,檀君朝鲜论(略)被称为国史观,而箕子朝鲜论和卫满朝鲜论则被称为殖民史观。
-------------------------------------------------------------
《论语•公治长》中有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之叹息。历代的朝鲜文人都曾经对此很感兴趣。许多人相当肯定地认为,孔子生活于春秋时代,见礼崩乐坏而思移居朝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