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淇河文化研究第一卷(2005-2006)

 

淇渭图轴(画)

明•王 绂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画选
立轴  纸本  墨笔
纵78.2厘米横34.5厘米
来源:http://www.cnarts.cn/zl/522.html 

        此图写倒挂竹一枝,姿态秀妍,颇有临风弄月的风致。其墨竹画法,继承文同、柯九思和倪瓒等的传统,着重表达萧散清逸的意韵。淡墨写枝,浓墨捺叶、叶端轻轻弯折,翻转自如,如神来之笔,尽显竹叶静中有动的态势。此图用笔在遒劲中出姿媚,纵横外见洒脱,开元末明初画竹的新风格。       
      王绂善画竹,他笔下的竹潇洒简括,意态飞扬,很有文人画的清幽之境。此图状写一下垂竹枝,自画面左上角起笔,如淙淙清流倾泻而下。竹叶用浓墨渲染,竹枝则用淡墨勾勒,颇有几分壮气。画上有画家自识和题款,还钤有清代内府的收藏印迹。
【作者简介】
        王绂(1362-1416)明代著名画
家。字孟端,号友石生,初隐九龙
山,又号九龙山人,鳌叟。无锡(今
属江苏)人。洪武初以能书画荐入翰
林,擢为中书舍人。山水师王蒙,画
长江远山、丛篁怪石,无不精妙。永
乐间以墨竹名天下,为当时第一。有
投金帛购其尺片。绂亦博学善诗。人
评共画竹曰:“能于遒劲中出姿媚,纵
横处见洒落”。其画面方寸之间 便见潇
洒淇澳,妙境深幽。其作品流传至今
的有《山亭文会图》、《风城饯咏
图》、《竹石图》等。著有《友石山
房集》。 
                                                                     王绂《淇渭图》
                                                             2003-07-14 artscn.com 艺网
        《淇渭图》画轻盈丛竹,竹叶随风飘拂,极为潇洒,观画如对晴窗一角,顿觉心旷神怡。作者在画上落款“孟端为用之写”,可见此画是应朋友之邀而作。另有这幅画的接受者梁用之的长跋:“此无锡山人王孟端作以贶予,片褚中见此,短梢而烟云千亩之势如在渭川淇园也。予爱其笔力,得之偶然,举以奉舅氏仲亨先生,而书识之。”这幅画的名称是从梁用之的题跋而来。
        宋代的文同和苏轼是表兄弟,都是画墨竹的大师,也都喜欢吃笋,文同任洋州太守之职时,苏轼写了一首诗打趣他,诗云:“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此句诗一语双关,因为苏轼曾有一首诗赞文同画竹:“与可(文同)画竹时,胸中自有竹。”可见苏轼既赞文同善画竹,也点出了他嗜笋的癖好。文同接到这首诗的时候,正与他的夫人在竹林里烧竹笋吃晚饭,读罢不觉大笑。另一典故是讲春秋时卫国有个淇园,盛产竹子,《诗经》上说:“瞻彼淇奥,绿竹猗猗。”后人常用渭川、淇园来代表竹,这幅画不称“墨竹图”而称“淇渭图”,原因正在此。
        墨竹画的历史由来已久。目前所能见到最早的实物是陕西武周时章怀太子李贤墓后甬道东壁、墓后室东壁所画的丛竹,它们均用墨笔撇出。在北宋,墨竹是士大夫所崇的艺术表现题材,文同是当时画竹的高手。米芾曾说画竹叶“以墨深为面,淡为背,自与可始也”。这样,用笔撇出的文同式墨竹便成了一种典型,元代的墨竹正是以文同为模范,如李衎、顾安等。在明代前期,墨竹墨梅的题材较为流行,当时画竹的代表人物有宋克、王绂、夏□等。他们继承了文同式墨竹画法。但是,墨竹发展到明代前期,竹叶的组合发生了较大变化。这个变化是通过臆造编排和突出修饰来表现的,自此却也走向了公式化。同时,同宋元墨竹相比,它的形态显得小巧而气局狭窄了。

前一篇<---本篇--->后一篇

 

返回主页     留言评论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621230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策划:郑厚德     运行和管理:淇县之窗网站

豫ICP备05000447号          豫公网安备 41062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