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淇河文化研究第一卷(2005-2006)

 

萬槐園記(万槐园记)(外二篇)

南开大学 朱彦民

(2006-5-11 9:47:22)
作者肖像(文末备有作者简介)

站长先生,您好!

        感谢您将拙文《淇水赋》和《大伾山赋》发在贵网

站上!最近又写了一篇《万槐园记》,也是关于家乡风

光的文字,希望您借贵网发表。谢谢!

                                 南开大学朱彦民顿首再拜

                                          2006年5月10日




(此文后另备全文简体)


                                                                                     萬槐園記

        數年之前,與友人游萬槐園。雖行色匆匆,走馬觀花,然園中景色之美,主人聲氣之雅,至今犹不能忘懷。應主人之請,特爲斯文。
        園在鶴壁老城東南,淇水流於左,黑山聳其旁。丘陵起伏,山水相依。園界跨溝壑而設,籬墻沿坡路以行。幅地開闊,氣象恢宏。雖不比江南園林之工巧雅致,然其厚實深秀,自是北方山林固有體格,亦非南園所能比擬者。
        然此園之奇,固不在其大而濶也。園中遍載槐林,望之無垠,浩浩森森,莽莽蒼蒼。靈根植於沃壤,修幹立之豐丘。鍾山水之靈秀,被日月之光華。季春初茂,朱夏繁陰。虯枝漫漫,綠葉萋萋。青篷凝氣,幽藹生雲。槐叢之間,雜以桃李棗杏,又植山菊蘭蕙,故園中常年蓊鬱,四季芬芳。
        至若暮春孟夏,槐花放蕊,枝頭飃香,則園中之美,又非平素所能見也。遠眺樹顛,一派雪國,素裹銀裝;如白帝下界,縞僊臨凡,燦若雲朵,潔似梨花,炫人眼目。近觀花蕊,綠葉映襯,淡綠微黃;似琼堆玉砌,凝露冰乳,密密匝匝,簇簇團團,壓枝慾低。此時信步槐林,深舒暢呼,沁人心脾,神清氣爽。好一處美輪美奐之仙閬苑,真一個蕙馨蘭馥之香雪海!客與主人一時興起,攀枝而摘,頃刻盈筐。委之廚者,蒸之烹之,大快朵頤,齒頰留香。亦人生之難得口福也。
        槐者,鬼木也。槐為樹中精靈,非徒文字訓詁之說耳。槐木之通靈性、應占騐,屢屢載諸典籍。董永天仙,端賴槐陰為媒,成就千古姻緣;南柯一夢,不過槐洞蟻穴,演示人生幻境;洪洞遷民,犹記老槐鴰窩,的是遊子思鄉標志。此皆家喻戶曉、耳熟能詳者也。至於槐為木中尊貴,則非常人所能知也。《周禮》三槐對三公,知商周槐已名木矣。宋王佑園植三槐,其子果位列卿相。東坡居士奇焉,故為作《三槐堂铭》以旌其特。今此園中萬槐,豈非主人有萬千宏願以待騐者耶?
        園之主秦毅,風雅中人也。慷慨好義,篤於藝文。書宗王米,英氣逸群。兼治實業,雄於財力,非寒酸冬烘之儒所能比肩,故能坐擁此園,獨享清福,真堪羡煞人也。與之一見如故,結爲兄弟至交,魚雁往還,時相存問。然役於冗務,每來此地,均匆匆不及遊園。如此者數年,真遺憾事也。今又春日載陽,天朗氣清,惠風和暢,憶及當年愜游,情不能禁,悵惘再再。記此以示秦公,安得複償此私願哉?
言不盡意,為律一首殿之於後,曰:
                                   不見槐園幾度秋,
                                   風光滿眼憶鷗游。
                                   黑山聞有蛇仙禍,
                                   淇水豈因河伯流。
                                   近壑晴嵐雲外景,
                                   瓊花瑞草蜃中樓。
                                   興高春色今猶是,
                                   修禊流觴能再酬?

                                 美髯公朱楨記於津沽南開園之懷醑堂,時在丙戌春日
 
(以下是原文简体)
                                             万槐园记

        数年之前,与友人游万槐园。虽行色匆匆,走马观花,然园中景色之美,主人声气之雅,至今犹不能忘怀。应主人之请,特为斯文。
        园在鹤壁老城东南,淇水流于左,黑山耸其旁。丘陵起伏,山水相依。园界跨沟壑而设,篱墙沿坡路以行。幅地开阔,气象恢宏。虽不比江南园林之工巧雅致,然其厚实深秀,自是北方山林固有体格,亦非南园所能比拟者。
        然此园之奇,固不在其大而阔也。园中遍载槐林,望之无垠,浩浩森森,莽莽苍苍。灵根植于沃壤,修干立之丰丘。钟山水之灵秀,被日月之光华。季春初茂,朱夏繁阴。虬枝漫漫,绿叶萋萋。青篷凝气,幽蔼生云。槐丛之间,杂以桃李枣杏,又植山菊兰蕙,故园中常年蓊郁,四季芬芳。
        至若暮春孟夏,槐花放蕊,枝头飘香,则园中之美,又非平素所能见也。远眺树颠,一派雪国,素裹银装;如白帝下界,缟僊临凡,灿若云朵,洁似梨花,炫人眼目。近观花蕊,绿叶映衬,淡绿微黄;似琼堆玉砌,凝露冰乳,密密匝匝,簇簇团团,压枝欲低。此时信步槐林,深舒畅呼,沁人心脾,神清气爽。好一处美轮美奂之仙阆苑,真一个蕙馨兰馥之香雪海!客与主人一时兴起,攀枝而摘,顷刻盈筐。委之厨者,蒸之烹之,大快朵颐,齿颊留香。亦人生之难得口福也。
        槐者,鬼木也。槐为树中精灵,非徒文字训诂之说耳。槐木之通灵性、应占验,屡屡载诸典籍。董永天仙,端赖槐阴为媒,成就千古姻缘;南柯一梦,不过槐洞蚁穴,演示人生幻境;洪洞迁民,犹记老槐鸹窝,的是游子思乡标志。此皆家喻户晓、耳熟能详者也。至于槐为木中尊贵,则非常人所能知也。《周礼》三槐对三公,知商周槐已名木矣。宋王佑园植三槐,其子果位列卿相。东坡居士奇焉,故为作《三槐堂铭》以旌其特。今此园中万槐,岂非主人有万千宏愿以待验者耶?
        园之主秦毅,风雅中人也。慷慨好义,笃于艺文。书宗王米,英气逸群。兼治实业,雄于财力,非寒酸冬烘之儒所能比肩,故能坐拥此园,独享清福,真堪羡煞人也。与之一见如故,结为兄弟至交,鱼雁往还,时相存问。然役于冗务,每来此地,均匆匆不及游园。如此者数年,真遗憾事也。今又春日载阳,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忆及当年惬游,情不能禁,怅惘再再。记此以示秦公,安得复偿此私愿哉?
言不尽意,为律一首殿之于后,曰:
                              不见槐园几度秋,
                              风光满眼忆鸥游。
                              黑山闻有蛇仙祸,
                              淇水岂因河伯流。
                              近壑晴岚云外景,
                              琼花瑞草蜃中楼。
                              兴高春色今犹是,
                              修禊流觞能再酬?

                           美髯公朱桢记于津沽南开园之怀醑堂,时在丙戌春日
 
                                     淇水赋

                                 怀醑堂主人(朱彦民) 
  
      汩汩兮,一线弱水;悠悠哉,千古淇河。出林滤之阳,源太行之侧。东指黎阳,南抵朝歌;汇淇门,入卫河。清爽甘冽,明亮澄彻。波底鹅卵密布,藻间鳖蟹时伙。河平如鉴,倒天光现云影;水长似带,系沃野贯深壑。夏秋之时,多而深也,浩浩巨流,奔腾而出,气势似虹;春冬之际,少而浅也,涓涓细溪,蜿蜒而来,恬静如歌。波及处皆蕴秀气,流历时多染丽色。诚豫北之极美形胜,实华中之最佳场所。 
曩时者,淇滨水土湿润,气候温和。故诗云:瞻彼淇奥,绿竹如箦。似今之亚热带,为古时小江左。春雨时霈,夏阳如火。竹苞松茂,木秀草多。川谷列山珍,原野缀花果。古人类沿河居处,老祖先因水过活。今考古发现者,计有旧石器遗址晾马台,新石器古迹数花窝。刘庄仰韶文化遗址,河岸龙山时代邱坡。大赉店殷商古迹数见,小辛村周卫墓地多座。陶片俯拾皆是,铜器偶掘即裸。横水古通衢,临河俗都亳。巨桥鹿台,曾藏征夷钱粮,而今空留名迹;酒池肉林,先起亡国兆信,早已不在水侧。武王得捷饮战马,懿公失民放闲鹤。斩竹制箭,河内淇园惠光武,遏流通漕,枋头宿胥助孟德。圣贤似汤武,暴虐如纣桀,莫不践此土,牧黎庶;临斯水,建家国。英雄豪杰安在哉?山川河流仍默默。阅遍人间废又兴,淘尽世上善与恶。昼夜不息,血食永祚。人文的祥源,历史之长河。 
览之中外大水,古今名河;鲜有毋作溃患,莫不屡成圮祸。淇之为水也,可谓奇特:少见灾异,多所利乐。若夫旱时,千川断流,万谷干涸。而此水不绝如缕,石出水落。可饮人畜,可溉田禾。岂河伯独钟此流乎?盖以之有活水源头,且少分剥。至于涝季,九州水界,一派泽国。然此河循轨遵道,平流安过。无毁村寨,无害农作。其水神欲报彼祀哉?实因其具广川深渠,并无碍塞。询之水边父老,或曰:河道途中多泉眼,有暗河。上流水虽少,下游水或多。故泛滥之时,水潜石底;干旱之际,泉涌河坡。是以百年无洪灾,四季有清波。尤其神妙者,淇水竟具药效,勘起沉疴。浸洗能治皮干面癣,煎熬可疗胸闷气塞。祛脓肿复体肤原貌,消炎症促伤口愈合。水边窈窕淑女,肌肤粉白;岸上康健寿老,精神矍铄。皆由久润,多因常喝。 
    民国四年,阳春之朔;动河渠之议,兴水利之说。官府督导,民众倡和。捐资赢粮,荷镐负簸。集石筑坝,以截碧水;凿堤开渠,用分绿波。故成渠焉,名之天赉;因得利也,赖其恩泽。水越长坝而垂短瀑,如浣女之凉素缟;流击巨岩而翻碎玉,似神笔之画雪荷。皓似黑妹之葫齿,洁比仙娥之葱脖。清透白亮,软款柔薄。一水恰成人形,河道为撇掠,渠沟作捺折。二县均占惠益,下游能避洪,上隈可溉禾。如川府之都江,似秦地之郑过。渠水淙淙,流金漂玉;藻团舒舒,浮光耀色。堤柳依依,鹰飞蝶舞,岸草茵茵,兔起鹰落。万古琴鸣,千顷原沃。历百年利用未替,养一方功德不磨。 
    水之上有桥也,且大小多座。欲问淇梁几时有,古时桥形究如何。今难得其详,吾不知其可。其三代即有之?太史殷纪载巨桥,名迹至今未更讹。拟两周尚无耶?诗风氓蚩记涉淇,有桥何必趟水过!后世之临淇卫贤皆建桥,尤以天赉渠畔多。中有日人所建制,只剩桥墩三五厝。废迹庞固,记中华民族之屈辱;形制粗笨,类大和人种之体格。西则京广铁路桥,飞架通南北,落虹度宾客。一国主动脉,亿人大经络。东则安郑公路桥,物资供应,交易运货;互通有无,方便生活。更于其东,新桥建设。高速公路因沿,豪华国道赖托。墩多庞大,面皆宽阔。适应现代社会之快节奏,缓解运输交通之繁结疙。于是焉,车流如织,往来穿梭。淇上村庄,尤得近水楼台之便;水畔人家,独享因水交通之乐。日与桥梁间劳作,营几许衣食供养;夜聆车辆之轰鸣,望数带华灯流火。国家经济之发展,于兹可见明证;人民生活之提高,凭此即窥斑驳。三里之内,具展中国桥梁之千载大观;一水之上,写就民族兴衰之百年史册。淇河奇哉,桥亦独特。 
   美髯公,幸也者。早岁交友水滨,曾偶见其美;近年结亲涯畔,得常游之乐。寒假归省,辄登岸临眺;暑期闲居,每下水洗濯。心为之牵系,情为之摇曳;气为之清爽,神为之洒脱。或于堤林行吟,或于滩草偃卧;或于坝头漫语,或于柳阴高坐。或于石隙抓蟹,或于水窦捉蛤;或于河坡拣奇石,或于沙砾拾彩壳。间尝自家所采,时购渔人之获。淇中水产,蟹成网里常物,鲫为食中殊奢。鲫之于淇,尤可道说。体为片腹游移,顺流可驰,逆流可溯;背生双鳍摆动,入水则分,出水则合。形状既奇,实生物种类罕见;数量亦少,无鳞界别属众多。其淇鲫美味,堪称鲜馔;比黄鲤名肴,可共宴桌。每一来此,顿忘人生烦恼,乐不思返;久未临之,必生城市嚣厌,怀之倍渴。曾存想既妄,常怀望之奢。他年卜居静地,异日筑茅乐所。与此形胜盘桓,同兹佳迹蹉跎。诵诗披史,儒道布衣;耘霜钓雪,仙家笠蓑。啸傲山水,以淇作友;俯仰天地,与世为客。 
而今吾又来也,复见此河。景仍旧景,我非故我。触物乃尔,感慨良多。人固欣嘉节,我却苦顿挫。虽有良朋乍会,匆匆别未及畅论;岂无妻子常伴,嗷嗷乱不堪唱和。意茫然而心孤寂,气飘忽而神艰涩。叹世道之蹇舛,悲人情之隔膜。临此水也,竟有风流自赏之嘲,怀才不遇之惑。太公钓渭,虽耋龄而终得识用;髯翁亲淇,恰当年其长此困厄。悲夫哉,痛也者。 
然吾之所悲所叹者,不维一我,也为此河。淇水古注黄入海,得正归宿,庶几不负清波。而后黄道南改,淇不得已而注卫河。而今之卫水,污水横排,臭泥淤塞。鱼虾潜影,鸟虫断绝。余尝寻访淇入卫处,漫走汇水河坡。见世间奇景,看一水二色。卫河缓流在右,淇水急冲于左。两边分黑白,中流多漩涡。如此者三四里许,二水始同流合污,一河成浑灰寡褐。人皆晓泾渭分明,孰又知淇卫清浊。淇之入卫也,吾尝喻之曰:犹之美艳鲜花插牛粪,靓丽韵女嫁憨措。又曰八斗高才事庸主,千年佳木置灶窝。惜之不得其遇,未归其所。人与河俱有同遇,能不为之浩叹,岂不为之悲歌?噫!眉为之皱,腕因之扼。然曾几何时,卫水亦是一清流,亦是一利河。鱼跃虾泳,秀水纹波;繁坞柳岸,竞帆争舸。如今安在哉?河道污,航运废;草木尽,鳞类绝。景渐恶丑,味极龌龊。今日之卫水,其乃明天之淇河? 
呜呼!吾侪不敢想象,孰人宁肯评说。现代文明,惠利人类几许;工业污染,破坏环境何多。而今淇滨被开发,淇水作游乐。不日此地即建工厂,兴城郭。人迹一至,已坏天然;机械所及,更速其恶。废气冲天,污水排河。其利人时人争利沾,需护卫处谁欲护呵。每念及此,心生杞忧,脊背惊汗;意被楚叹,肝肠惧热。惟乞请政治决策人,寄言经济开发者:搞建设兼保自然环境,岂止山川庆幸;求发展若毁造化水文,必遭子孙诟唾。且复歆此水神,祭彼河伯:灵护胜迹,务必存美;福佑嘉水,切勿变色。则吾与淇,千秋感恩,万祀戴德。 
                                                                                 岁在丁丑孟春岁初撰于淇水河畔大赉店村 
                                                                                 越明年初夏修正于南开大学怀醑堂南窗下 
                                                                                          -------------南开大学 朱彦民

                                        大伾山赋 

                                   怀醑堂主人(朱彦民) 
 
     噫吁乎哉,块然奇焉。黎阳古地,有此名山。平原突兀,孤岫只峦。山名大伾,汉封青坛。松柏交柯,葱葱郁郁,草木并根,萋萋连连。石嶙嶙成自伊古,柏森森植于何年?崖壁重重,峻而不危;石阶累累,高可以攀。道观棋布,佛寺星散。名亭嘉楹,奥窟幽岩。舒啸危峰,振衣绝巅。践神禹之故迹,俯古河之遗川。西眺太行翠屏,东瞰亳野碧毯。一路车马多如水,十里城池半入山。自然地貌,既曼妙神奇;人文历史,亦流长源远。如许美景,巨匠不堪绘其貌;有此形胜,小生竟欲赞其言。
  夫邃古之初,洪荒遍野;虞夏之际,水患滔天。鲧受帝命,堵水功溃;禹继父业,凿河导川。伟哉神禹,功迈轩辕。须于洛汭,至此伾山。登绝峰而镇蛟龙,引狂澜而循蜿蜒。九派横流,海若凭此收桀骜;孤峰俯眺,天吴遘之丧威严。水经志圣山册勋,尚书载大禹凌烟。而今西麓崖壁,有怀禹之擘刻,想见当年劳苦功绩;主峰山顶,有禹庙之旧筑,足凭后世景仰慕羡。嗟夫,登斯大伾也,勘大河,怀大禹;临此古山也,瞻古迹,缅古贤。
  至于夏商之交,天下攘乱;豫冀之会,遍地狼烟。商族起于夷狄,成汤兴于伾山。于此建以景亳,设都禹绩;受以天命,主盟酋番。据亳为营,讨伐韦顾,征战昆吾;与夏为敌,联并夷部,翦灭桀顽。商继夏立,以景亳为圣都;亳代都名,视伾山为灵山。此后高宗克伐鬼方,殷武捷挞荆蛮。班师返朝,道经灵地;祭先告祖,修葺亳坛。取木采木,陟彼景山。松柏丸丸,是斫是斷。松桷有梴,旅楹有闲。亳新如初,寝成孔安!而今千秋伾山依旧在,六百景亳杳无烟。盖圮于后世河冲,或毁自周初摧残。呜呼,毕竟人工之京台,不如自然之奇观。从此文献失确记,学界纷争言。人皆知者,越古迈今,禹功宜其真如在;仆所疑也,绝后空前,汤绩缘何不见显?
  古黎阳据古亳而立,地理重要;大伾山傍大河而耸,形势峻险。右依太行,为其支脉;左阻黄河,令其流缓。前对夷门,遥接郑洛;后负殷邺,远通彰邯。旁矗浮邱,成东西对峙之势;侧流卫水,得南北交通之便。城借山势,山助河险。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从来有战火殃及之患。成汤建此景亳,会盟诸侯,先开灭夏立商之衅;殷纣依之根基,挞伐淮夷,已兆亡国屋社之端。后汉光武,以幽并力取天下,首立黎阳营以障河北;三国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屯兵大伾山终制强袁。十六国赵石勒,控大河南北,遣将筑石堡垒于山麓之东;隋末季瓦岗军,占滑浚地面,练兵建中军亭在孤峰之巅。唐高祖置黎州总管府,统摄四州兵众;宋太宗建重镇通利军,据抗三蕃强蛮。五代间梁汉纷争黎阳,北宋时辽金割据津关。瓦岗兵败,杨玘将据山侧,隐名埋姓;天理教兴,李文成占黎城,斩木揭竿。千古英雄俱往矣,惟此胜迹得流传。当年金戈铁马事,而今换作笑与谈。
  且夫大伾为胜,岂只兵家征战之所,亦是文士歌咏之源。胜地集鸿儒,佳迹邀高贤。岁岁春秋登高日,士绅墨客多攀援。传觞论今古,感兴颂诗篇。文采葱郁,奎星璀璨。忆昔当年,子贡货殖,孔学儒道赖以弘扬;贾护习经,春秋左传仰之流传。披览载籍,魏文黎阳作,尚未及禅汉之语;刘桢大伾赋,已极陈伤怀之言。王摩诘诗赞第一峰,范成大词叹步虚天。阳明一临,寺钟能启心学;王越偶登,桑梓可喻边关。黎阳诗人,王梵志创通俗诗话;浚县秀士,卢子楠钟山水才干。王觉斯篆鹭涛虎岫,萧亮飞书乱世罹艰。遍山摩崖铭宝迹,满目贞珉纪兴迁。而今林壑晴岚外,何处更见古先贤。
  山水别乎俗境,岩穴隔于尘凡。从来隐逸高士,乐于筑茅丘壑;自古修行达人,辄欲栖身山川。故五台成佛国,武当做道坛。然大伾一抔,竟聚集儒释道;而青坛孤峰,也并居圣佛仙。岂不奇哉,可谓盛焉。歇歇亭畔,是高尚烂柯之坪;娘娘庙里,有虔诚求应之验。吕祖祠中,祭洞宾道士,一剑西风留幻迹;张仙洞外,忆三丰教主,四方嘉声在尘寰。天齐庙前,十殿阎罗佛道都供奉;玉皇阁下,东岳大帝生死皆秉权。山颠祭天,光武筑坛何吉?北麓求子,王母受香宜男。八卦角宫,宝殿汇千载胜概;九霄攒锋,云塔集万里雄观。山南旧道场,峰右故寺院。天宁寺伾山之宝,大坐佛中原之冠。依山凿像,因坡修栏。方面螺发,趺迭坐莲。容貌凝重古朴,线条明快洗练。学界称,全国最早北方最大;民间传,八丈佛爷七丈楼盘。历经毁佛之劫,数遭除旧之难。欣其历久弥固,经劫更坚。笑接四方男女之朝拜,歆纳万千徒众之香烟。
  仆之于大伾山,生长于斯,受诲于斯,实有幸焉。伾山之兴教育,始于阳明书院。王守仁明际大儒,理学中坚。送灵柩至黎阳,设帐授业;建书院于山颠,课徒毓贤。而今浚县一中,建于西麓道边。名师如林,严督似磐。集纯和之优渥,雕美璞为瑚琏。影响施于邻府,声气开在人先。莘莘学子,麇集于此;区区小可,侧身其间。慈母懿教,愚不自弃;鸿鹄云志,穷且益坚。书山有路,勤奋途径;学海无涯,刻苦舟船。五更闻鸡晨舞,三载把笔窗寒。书声琅琅,颂经读史;华翰篇篇,理悉文娴。鹅池尽墨,铁砚几穿。半亩方塘初开,十里清渠涌泉。躬逢盛世,参与抡才高考;名题金榜,秩迈落第孙山。得入高校以深造,幸蒙大儒之培灌。而后考研攻博,及今升职晋衔。莫不当初肇基母校,正缘少年立志灵山。庠序五十谱新猷,师生千百励旧园。桃李满圃,更添伾山春色;栋梁可用,足慰师长夙愿。忆曩时学业攻苦,犹不时三五同窗,携手优游;叹如今事务忙芜,再未能四六好友,并肩盘桓。每每依稀梦境里,身在古松下,邀云待月;往往连绵幻想中,心驰高山头,敲棋抚弦。
  予观夫大伾古山,虽不过撮尔一丘,然其峰也奇,其石也妙;其形也美,其态也妍。最为贵者,在其景色风光,随时变幻。当于朝阳初起,晨雾蒙蒙,亭台参差,宛如海市蜃楼;值其晚霞高照,夕岚窈窈,刹院迤逦,酷似天庭宫苑。若夫阳春三月,和风渐暖,群鸟比喉,百花争艳;盛夏五伏,骄阳正炎,山青洗玉,林茂翳天。至若高秋送爽,金风拂面,云淡气清,叶黄木丹;严冬肃杀,风刀冰剑,峰壑裹素,松柏傲寒。景色异于四季,风光同乎万年。青坛紫府三别墅,黛垣碧瓦四壶天。登浮邱如游蓬莱,攀大伾似朝仙岚。东皋舒啸,下临故地;西山远眺,别有洞天。结可渔可樵之侣,游宜晴宜雨之山。各适游人之情性,总赚嘉宾之欢颜。
  有此美景,诚为豫北之最佳去处;如许胜迹,实亦青史之难得逸篇。致当地旅游兴盛,促一方经济发展。斯黎阳士子,故园情切切;我大伾书生,乡土意拳拳。惟祈景色,常留其美;但愿形胜,永驻其颜。
                                                                               黎阳美髯生朱桢彦民于津沽南开园之怀醑堂
                                                                               时在辛巳岁末因事不能归故乡欢渡春节之际
                                                                               遥想少年事忆当年人浮想联翩情不能已而作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师资简介——朱彦民  
                                                                   2005-9-15
    
        职称: 副教授 
        专业: 文物与博物馆学 
        研究方向: 文物考古与先秦社会史 
        院内职务: 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系主任 
        学术兼职: 中国殷商文化研究会会员、中国先秦史学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天津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甲骨学会会员 

个人简介
        朱彦民,男,1964年生,历史学院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96年南开大学历史系毕业,获历史学博士学位。曾任南开大学社会科学研究管理处副处长。现任历史学院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系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甲骨学、殷墟考古与殷商社会生活史,并招收文物考古与先秦社会生活史方向的硕士研究生。代表性学术专著为《殷墟都城探论》、《殷墟考古发现与甲骨文研究》、《巫史重光——殷墟甲骨文发现百年祭》。与人合著《殷商社会生活史》、《甲骨文精萃选读》等著作。已在《考古》、《考古与文物》、《中原文物》、《文史哲》、《南开学报》、《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殷都学刊》等学术刊物上发表《殷墟都城城墙之我见》、《殷墟卜辞“受酋年”新考》、《商汤“景亳”地望新考》、《商族迁徙试论》、《〈明义士牧师家藏中国文物展〉中两片甲骨的考释》、《“殷”、“商”名辩》、《论商族对古代车马起源与发展的贡献》等学术论文近四十篇。其中,《甲骨文精萃选读》1991年获河南省教委优秀图书二等奖;《殷商社会生活史》一书1993年获河南省优秀社科成果一等奖;《“殷人尚白”问题试证》一文获1998年天津市历史学会优秀成果二等奖。《殷墟都城探论》一书获2002年天津市第八届优秀社科成果二等奖。1998-2000年,主持完成了国家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青年项目《殷墟考古发现与殷墟都城研究》(项目批准号为98czs001,结项证书号:20002683)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青年项目《商族的起源、迁徙与发展》(立项批准号为98JC770004)。2001年,承担了教育部科技司“大学数字博物馆建设”项目《南开大学中国古代社会历史数字博物馆建设》工作,本人为项目实际组织人、召集人和协调人。历年来,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的课程有: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上)、古文字学概论、中国古代玺印、中国古代书法史论、汉字的源流与发展史、甲骨学研究、文物考古与先秦社会生活史研究、殷墟考古与商代文化研究专题等。 
学术成果
(一)学术专著:
1.《甲骨文精萃选读》(王宇信、杨升南、聂玉海主编,本人为主要参加者、执笔者),语文出版社1989年版。1996年再版。此书荣获1991年河南省优秀社科图书二等奖
2.《殷商社会生活史》(李民主编,本人为主要参加者,承担其中第六章《商代的衣食住行》,约六万字,并最后审定全部书稿),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此书荣获1993年河南省优秀社科图书一等奖
3.《殷墟都城探论》(专著),23万字,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中国文物报》《殷都学刊》等发表四篇书评,对此书进行较高的评价;2002年次数荣获天津市第八届优秀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
4.《黄河文化大百科全书》(合著),生活卷主编,约100万字,四川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
5.《巫史重光——殷墟甲骨文发现记》(专著),29万字,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二)学术论文:
1 《书法艺术探源》(摘要发表),《殷都学刊》1986年第三期
2 《贞人非卜辞契刻者》,《殷都学刊》1986年第四期
3 《浅说甲骨文书法艺术》,《甲骨学研究》创刊号,安阳甲骨学会1987年出版。此文又被刊登在《殷都学刊》1989年第四期。1988年版《中国考古学年鉴》在“考古学研究专栏”中发表的郭振禄《甲骨文研究》专门介绍了此文
4 《榜书述论》,《殷都学刊》1987年第四期
5 《由康侯簋铭文说到周初三监》(与人合作),《殷都学刊》1988年第三期。 此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刊资料复印中心全文复印在《先秦史 秦汉史》1988年第十期上
6 《殷商文化研究综述》,《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88年第二期
7 《商代后期都城研究综述》,《殷都学刊》1989年第一期。此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刊资料复印中心全文复印在《先秦史 秦汉史》1989年第八期上,又被收入《甲骨文与殷商文化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一书中
8 《乐道何须固守贫——说子贡其人》,《殷都学刊》1989年第二期
9 《谈甲骨文中的象形字》,《甲骨学研究》第二辑,安阳甲骨学会1989年版
10 《祖乙迁邢与卜辞井方》,《郑州大学学报》1989年第六期
11 《巾帼最早属殷商——说妇好、妇井》,《殷都学刊》1990年第二期
12 《祖乙迁邢地望考》(与人合作),收入《河北邢台历史文化论丛》(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一书中
13 《“易经”中关于殷周之际的婚姻制度》,《殷都学刊》1991年第三期
14 《关于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研究的评述》,《河南社科通讯》1992年第三期
15 《卜辞“受酋年”新解》,《郑州大学学报》1992年第三期
16 《从甲骨文看商代后期都城》,此文为中国古都学会第五届年会提交论文。先被收入《安阳古都研究》一书中,后又被收入《中国古都研究》第五、六合辑(北京古籍出版社1991年出版)中
17 《从〈尚书 盘庚篇〉看商代的用人制度》,《中州人才》1993年第一期
18 《读〈甲骨文所见商代的服饰〉——与杜勇先生商榷》,《中原文物》1993年第三期
19 《“河洛”新解》,《阜新高专学报》1994年第三期
20 《“右文说”一例举隅》,《殷都学刊》1994年第四期
21 《殷商时代医学水平概论》,《山东医科大学学报》1995年第二期
22 《“殷人尚白”问题试证》,《殷都学刊》1995年第三期。此文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5年第六期摘要,再被《新华文摘》1995年第十一期摘要,又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刊资料复印中心全文复印在《中国古代史(一)》1995年第十期上
23 《魏晋时代的书法艺术理论》,《郑州大学学报》1995年第四期
24 《“河洛”神话产生真相新探》,《齐鲁学刊》1995年第六期
25 《金甲文中的“基”、“己其”与箕子封燕考》,《北京建城3040周年暨燕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专辑》,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年版
26 《从考古资料谈商族的发展》,《中国文物报》1997年第51期(总第565期)
27 《商代用人制度刍议》,《天津师大学报》1997年第5期
28 《“殷”“商”名辨》,《南开学报》1998年第1期
29.《殷墟都城城墙之我见》,《殷都学刊》1998年第1期
30.《商族迁徙与鲁西南地区之亳》,《夏商周文明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版
31.《商族的迁徙与冀中南地区之亳》,《三代文明研究》第一集,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32.《商族迁徙试论》,《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二辑,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33.《王玉哲》,《南开人物志》第二辑,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4.《政治宗教研究的新成果——〈权利的谎言:中国传统的政治宗教〉评介》,《天津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
35.《榜书通考》,《天津书法论文选集》,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版
36.《〈明义士牧师家藏中国文物展〉中两片甲骨的考释》,《文史哲》2001年第2期
37.《甲骨卜辞亳地考》,《文物考古与博物馆学研究论文集》,《南开大学》增刊2001年版
38.《殷墟卜辞“受酋年”新考》,《古文字论集》(二),《考古与文物》丛刊2001年版
39.《建设大学数字化博物馆刍议》(与郭长虹合作),《中国博物馆通讯》2001年第12期
40.《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甲骨学研究巨著——〈甲骨学一百年〉》,《考古》2002年第1期
41.《商汤“景亳”地望新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从》2002年第4期
42.《论商族对古代车马起源与发展的贡献》,《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四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43.《甲骨卜辞“隹”、“叀”用法之异同考》,《殷都学刊》2003年第1期
        作者简介来源:http://www.100exam.com/enrol_show.asp?id=4944

前一篇<---本篇--->后一篇

 

返回主页     留言评论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621230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策划:郑厚德     运行和管理:淇县之窗网站

豫ICP备05000447号          豫公网安备 41062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