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淇河文化研究第一卷(2005-2006)

 

山环水绕妙太极

刘泽贵 刘新宇 董文胜

 

                                       淇河天然太极图  














                                                                      
                                                                           一
  来到鹤壁,当地的老百姓主动向我们推荐,你们应去看看“淇河天然太极图”,那是一个美丽得让人眩晕的地方。这会不会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呢?我们与鹤壁市淇滨区旅游局的李局长联系后,他也一样向记者推荐了这一天然奇观。据李局长介绍,“淇河天然太极图”坐落在太行山东麓,鹤壁市区西北5公里处的上峪乡境内,占地100万平方米,是我国最大的天然太极图。这里山清水秀、风光优美,文物古迹随处可见,有周文王姬昌的观图台、晒网坡、棋盘山、文王潭;有春秋时期许穆夫人垂钓处、元代古柏、明代石塔、清代青岩寺、古瓷窑遗址等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俊秀怡人、水影山光的淇河风光融为一体,形成了具有鬼斧神工般的奇景妙色。天然太极图就镶嵌在这淇河两岸。

  当我们真正登上青岩绝极目远眺时,荡荡淇水呈反“S”型环绕阴阳二鱼。阴鱼昂首向西,甩尾东北;阳鱼仰面向东,摆尾向南,纵横坎离,浑然天成。青岩绝的美在于质朴,却不是那种粗犷式的,质朴中又不乏灵秀。在这里,使人豁然有种远离尘嚣的宁静,思绪先是一片空白,而后渐渐飞扬,仿佛有种神力驱使你展开想像的双翼,与这里的山水融为一体……鹤壁民间相传佳话为证:“悠悠淇河向东流,惟有青岩倒流水。”

                                                                        二

  李局长说,发现“淇河天然太极图”,是在5年前。

  2000年的某一天,鹤壁市旅游局的几名工作人员登上了青岩绝,无意间他们朝山下一瞥,发现了这个惊人的“秘密”。呈反“S”形的淇河水将周围100万平方米的土地豁然分割成南北两块,俯瞰远眺,太极阴阳二鱼泾渭分明。阳鱼青石裸露,捧拥圆地;阴鱼沃土肥田,层林尽染。与“太极图”何其相似!

  此前,这里一直默默无闻。

  有关青岩绝“天然太极图”,历史典籍中没有任何记载。但并不奇怪。晚清甲骨文发现以前,有关夏、商、周三个朝代在中国历史上是否存在过,史学家们一直争论不休,因为此前从未发现过这三个朝代的任何文物遗迹,仅凭《史记》对夏、商、周寥寥数笔的记述,让人不足为信。时间上,这三个朝代距离我们也太过久远,即使是司马迁的西汉时期,与之也有近千年之遥。

  因而,“文王演《周易》”始终囿于俾史传说,而《周易》是文王受了青岩绝“天然太极图”启发的说法,更无从考证。

  上世纪80年代,历史学家张政粮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发现了“数字卦”,此后这一发现又在出土的殷代陶器中得到印证,从而证实《周易》出现的年代至少在商代。这是一个有利于“文王演《周易》”、乃至《周易》与青岩绝有关的史证。

  但这远远不够。

  尽管如此,青岩绝“天然太极图”与“文王演《周易》”有关的说法,也并非无稽之谈。 

  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似乎可以为“淇河天然太极图”找到合理的历史渊源:公元前11世纪,大约纣王九年,西伯侯姬昌率领一支载满宝物的船队从西岐出发,沿淇河东下,浩浩荡荡向朝歌而去。这是一次西岐向纣王表示臣服的进贡之旅。

  数十天的顺水航行,船队悠然驶入了京畿地区,有朝歌“后花园”之称的青岩绝。这时,船队停了下来。

  姬昌一定是为这里的山水打动了。上了岸,径直朝山顶走去。

  站在峰顶,山鸣谷应,风起云涌。山脚下,舒缓的由西北而来的淇河水,撞到青岩绝后,水流突然加速,在山间划出一条优美的曲线,然后流向东南……忽然,姬昌眼里仿佛捕捉到了什么,他凝视着山下奇异的景色,感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清澈……

  数年后,一部被后人称作“天人之学”,列为五经之首的《周易》,出现在姬昌的笔下。这本书成为中国有史以来最让人感到困惑与神秘的一本书。

                                                                       三

  而今,全国已有云南“云龙天然太极图”、浙江“俞源天然太极图”、河南“淇河天然太极图”等几处发现。其中尤以“淇河天然太极图”的规模最大,也最符合历史逻辑。

  中国自夏代步入奴隶社会以来,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始终未偏离过黄河流域,公元前14世纪盘庚迁殷(今安阳西北一带)后,更以中原为“万邦之都”。从此,这一地域格局几乎没有太大改变。

  众所周知,殷商是华夏文明初现的时代,而华夏文明又与“西周文明”大有渊源。文王统治西周的50多年间,以“周礼”为代表的“西周文明”正处于鼎盛时期。武王伐纣前,作为殷王朝四大侯国之一的西周,出于战略考虑,其文化内涵极力向殷商文明靠拢,并最终与之融为一体。而当时的朝歌(今淇县)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因而,这一时期中国最璀璨的文化经典只能出现在这一区域。

  位于东经114度10分,北纬35度49分的“淇河天然太极图”,就处在这一中心区域内。这里又与“文王拘而演《周易》”的汤阴近在咫尺。而且可以肯定的是,作为殷王朝伯侯的姬昌,其足迹肯定在青岩绝一带出没过,至今青岩绝还有文王曾被殷纣王囚禁于此的传说。因此,所有关于《周易》与“淇河天然太极图”存在某种联系的推测、判断、假说、分析,都显得更为合理,也似乎更接近真相。

  近期在青岩绝发现的一幅浮雕,仿佛使推测又向前迈进了一步。青岩绝南侧的一处崖壁上,发现一幅宽约1.4米、高约2米的石刻人像,上面的人像长袍宽带,侧卧托腮作沉思状。没有人知道这幅浮雕雕刻的具体年代,上面的人物又是谁,但参照与之相邻的一块明代嘉靖二十七年的“功德施工”碑分析,浮雕创作的时间很可能是在明朝嘉靖年以前,或者更早。而与之相呼应的是,明朝以前,青岩绝曾经有一座文王庙,后毁于战乱。

  《周易》与“淇河天然太极图”究竟存在怎样的关联,这也许会像《周易》一样让人永远感到扑朔迷离。但可以肯定的是,“淇河天然太极图”的发现,绝非只是一种地貌与“太极图”偶然相似的外在联想,两者存在太多的历史与文化关联的必然性。 

                                                                         四

  文王试图用《周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一切变化。

  《周易》出现前,人们对宇宙的认知是混乱、神秘的。《周易》给了人们一种认知宇宙的方法,而不是结果。然而直到现在,许多人认为《周易》是玄学或者巫术。《周易》创制之初确有占卜的功能。《周易》通过占卜来启示天道、人道、地道的变化规律,为的是趋吉避凶,把握人生立身处世之本。易学的哲理为后世崇仰深究,后人再以义理阐释,渐渐使之成为占筮、义理兼而有之的典籍。但易经的“义理”不是由科学实验得来的,而是出自文王本人的直接判断,但又符合科学思想。

  周文王无疑是一位智慧卓越、见地深透的智者。他的智慧又并非天赐神授。

  文王之前,有伏羲“始作八卦”的传说。那时人道未显,社会尚处在畜牧时代,如何战胜自然是人们思考的主题。伏羲用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即八卦)作为思想符号,归纳出万物的共性。这被称为是易学的初级阶段。到了殷商时期,人文思想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家庭、国家、社会的伦理制度已初步形成。此时,人们迫切需要的是如何有一个高尚的人格标准作为人生的理想目标。应时而兴,文王把上古结绳时代的文化遗存《河图》、《洛书》、《伏羲八卦》作了研究、整理,将伏羲八卦演为六十四卦,并为每一卦每一爻作了卦爻辞,他根据六爻上下的变动、卦与卦的关系、阴阳二性的分别,为人类规划出一个可以普遍遵循的法则。《周易》因此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和一切学术思想的源泉,被后人推崇为大道之源、众经之首。

  由于阴阳变化无常,使万物生生不息的作用显得极其微妙,难以捉摸。这也是易学让人感到困惑的地方。《系辞上传》说“阴阳不测谓之神”,又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要求人们不能具体、有形地认识宇宙,应该抽象、无形地思考。然而,囿于当时人类对宇宙认知程度,周文王构筑了一个如此庞大的认知框架,推演出“义理”却始终得不到印证,始终游走在科学与理性的边缘。

  无论是作为历史存在还是自然存在,“淇河天然太极图”的出现,无疑将给青岩绝以及鹤壁的人文历史与旅游业,带来一场潜在的巨变。

      《平原晚报》鹤壁4月5日电
 

前一篇<---本篇--->后一篇

 

返回主页     留言评论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621230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策划:郑厚德     运行和管理:淇县之窗网站

豫ICP备05000447号          豫公网安备 41062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