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淇河文化研究第一卷(2005-2006)

 

毛泽东用苏秦激励张仪奋勇上进的故事身边的青年人(摘)

何 载

     1962年春,党和国家正处在困难时期,许多人都有些沮丧情绪,毛泽东对身边的青年人讲了苏秦激励张仪奋勇上进,不图苟安的故事。 
        故事说,从前有张仪和苏秦两个人,都是鬼谷子的学生。鬼谷是个地方,出了一个先生,所以叫鬼谷先生。后来苏秦在赵国当了宰相,地方就在邯郸市。张仪在楚国做个小­官,碰上楚国宰相丢了块宝玉,怀疑是张仪偷的,便不分青红皂白把张仪狠打一顿,满嘴的牙都被打掉了。张仪只好回到家里,叫老婆看看他嘴里的舌头还在不在?他老婆­说,舌头还在。张仪高兴地说,那就不要紧了,他便跑到邯郸找苏秦。张仪一去便住进"招待所"。大概像现在的"北京饭店",但好几天却见不到苏秦的面。后来,苏秦­请他吃饭,张仪来到苏秦的衙门,大厅中摆满了酒席,很是排场。苏秦坐在高处,宴请各国使节和显要,惟独把张仪安排在下面的角上,还只给盛了点仆人吃的饭菜。这下­子张仪的气可大了,便破口大骂了苏秦一顿,带着满肚子的气,回到了"北京饭店"。"北京饭店"的"经理"看到这个样子,就故装愠色地向前问:"张先生神色不好看­,莫非有生气的事吧?"张仪如此这般对他说了一番,并骂苏秦无情无义。这位"经理"乘机说:"这样看来,你在赵国呆不住了?"张仪说:"当然呆不下去了,而且马­上要走。""经理"便问:"你要到哪里去呢?"张仪说:"这倒没想好,不管它,走了再说吧!""经理"说:"看来只有到秦国去。"张仪一想也对,就决定动身。"­经理"陪他到了秦国。他们为了见秦王,还走了走门路,送了些贿赂。以后,张仪当上了秦国的宰相。送他前去的"经理"要告别回国,便问张仪今后怎么打算?张仪一提­起苏秦还是咬牙切齿,恨之入骨,并说:"过两年我一定出兵攻打赵国。""经理"听他这样说,就告诉他:"赵国宰相苏秦是个好人,当时苏秦所以要气你,是故意激你­。他怕你留在赵国定居下来,不求上进,做不了大事。"并说:"如果你留在赵国,充其量也只是让你当个'科长'什么的。""经理"还告诉张仪,策划你到秦国来和给­你的一切花销,全是苏秦交办的。张仪一听,才恍然大悟。"经理"又说,苏秦只希望你当了秦国宰相,15年内不要攻打赵国。张仪立即表示:"只要苏秦活着,我决不­出兵攻打赵国。" 
        这个故事,是用计谋和巧妙的激将法鼓励张仪去独立奋斗,不要苟安。但何尝不是鼓励青年人要有自强精神呢!
————摘自下面文章:

                                                               毛泽东教育子女和青年人的一贯方针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dongfanghong/browse_thread/thread/f42b67ebaeeb4d9d/c217ceb58c41ac67?q=%E9%AC%BC%E8%B0%B7&rnum=10#c217ceb58c41ac67
                                                                       〖从 小 立 大 志〗 

        毛泽东很喜欢孩子,更注重对他们的思想教育。他对孩子们的教育是与时俱进的。 
        自己解决问题 
        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的女儿李敏、李讷都进入学生时代。他在处理国家大事之余,还抽空指导孩子的学习,并要秘书室同志给她们讲故事。其中田家英做得最多,我­和其他人也参加了一些。以后还发展到了刘少奇和任弼时同志的一些小孩。他要我们给孩子讲故事,这样做的目的,既加强了对孩子们的教育,又对他们寓教于故事之中。­毛泽东很喜欢孩子们,但对他们的思想要求却很严。平时工作很忙,对他们讲的话不多,但主旨是希望他们培养"独立自主能力"。他多次语重心长地说:"你们要从小立­大志,不靠天,不靠地,更不要靠爸爸妈妈,要靠自己去解决问题。"这是对他的和身边干部的孩子经 
常提的要求,何尝不是对全党、全国干部子弟的要求。毛泽东胸怀大志,兼容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独立自主的坚强性格。这在他教育孩子和青年人上表现得也很突出。 
        人们知道,抗日战争时期,他喜爱的儿子毛岸英是从苏联学习回来的。毛岸英是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失散后,好不容易找到,好不容易送到苏联,好不容易学习归来,­但毛主席却对他说:"你在苏联学校毕业了,还没有在我这里毕业。"于是他让儿子背上口粮(小米)到延安县劳动模范吴满有那里当农民,按现在说法,叫"插队落户"­去锻炼。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他又叫儿子跟随彭德怀去朝鲜战场接受战争洗礼。但十分不幸, 
毛岸英在战争烈火中牺牲了。当这撕人心肺的电报送到他手上时,他先是把头埋得很深,三四分钟后才抬起头来。脸色虽然非常难看,但没有流泪。末了,只是说:"战争­嘛,总会有牺牲,这没有什么!"这是什么精神?这是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与个人家事高度结合一起的表现,把个人的苦痛融于人民利益中的结果。当彭德怀建议把毛岸英­的遗体和志愿军烈士的遗体一起埋葬在朝鲜的碧水高山之中时,他马上表示同意,认为做得很对。这充分表现了他与人民荣辱与共的坚强信念。 
        1954年,我们几个工作人员曾鼓动毛泽东一位亲属的小孩,去北京展览馆看新技术展览,当时被批评是:不深入到群众中去,到火热斗争中学习知识,是"赶时髦".­.....这是他对孩子的愿望与要求,他自己则在周恩来的安排下,利用休息的时间,在中南海的瀛台参观了很多技术革新的展览。例如1954年10月,参观了通讯­技术革新展览;1955年看了手工业技术成果展,农具改良,特别是引起兴趣很大的双轮双铧犁展品;年底,看了重工业汇报展,纺织工业的技改展;1958年参观了­喷气式飞机展,等等。而且看得很认真很仔细,问得很详尽。证明了他是非常重视劳动人民的创造和技术革新的。 

                                                                     到大风大浪中去 

        20世纪60年代,他观察到国际国内形势有发生巨变的可能,号召青年:到大风大浪中去锻 
炼,不能在温室里成长......同时,他几度畅游长江,鼓舞人们勇敢地锻炼意志。20世纪60年代末,他要求中高级干部动员自己的子女上山下乡,到群众中去学­习真实本事,表扬了邢燕子的先进事迹。这就是他教育子女和青年人的态度和方针,也反映了他对青年成长的途径和期望。 
        人们知道,毛泽东教育孩子和青年还有自己的特殊的方法,就是在百忙中抽空给他们讲故事,"寓教于史"。他讲的故事,都是鼓励人顽强进取、独立自主精神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对青年的希冀。这里,仅选几个他给孩子和青年讲过的故事,供爱好的同志参考。 
        1949年进城不久,一次在吃饭时,他对李讷和几个孩子讲过"梁鸿不因人余热"的故事。故事说:东汉时期,陕西的扶风地方有个文学家叫梁鸿。因写了讽刺封建统治­者的诗,遭到了迫害,不得不隐姓埋名远走他乡,靠打工度日。一家人穷得穿不上衣,揭不开锅。邻居对他说,我这里有火,你用它来做饭吧!他却婉言谢绝,回答:"童­子鸿,不因人余热也。"意思是不用人家的余热,要自力更生。 
        毛泽东讲完这个故事后,再次语重心长地对孩子们说:"你们要从小立大志,不靠天,不靠 
地,更不要靠爸爸妈妈,要靠自己去解决问题。" 

                                                                         到实践中去 

         1965年,他为了动员广大干部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实践斗争中去锻炼,推荐干部看触龙谏太后的故事。 
         故事说:赵太后很喜爱自己的小儿子(长安君),不愿意派去秦国作人质,并且大怒,宣布不许任何人再来劝说她。"谁再来劝我。我就唾他的脸。"太师触龙便先故意慢­吞吞上殿,走走停停,停停走走,等太后气稍有减弱时,才去和她拉家常。说自己也很爱自己的小儿子,首先找到了共同语言,缓和了气氛,然后陈述了一些人爱孩子的方­法。触龙说,真正爱孩子要他去锻炼,去闯世界,去秦国可以考察(留学)情况,提高自己观察世界事物的能力,增强自己的威望,结交自己的朋友,将来回来,才能掌管­国家,孚众望,兴办事业,富民强国。 
触龙从培养孩子要学习实地本领,真凭实学,才会掌握国家大权上的一席话,终于渐渐打动了赵太后的心,最后她允许太子去秦国当人质。这个故事就是要青年人勇于到实­际中去锻炼, 
培养独立自主的精神和能力。 
        1962年春,党和国家正处在困难时期,许多人都有些沮丧情绪,毛泽东对身边的青年人讲了苏秦激励张仪奋勇上进,不图苟安的故事。 
        故事说,从前有张仪和苏秦两个人,都是鬼谷子的学生。鬼谷是个地方,出了一个先生,所以叫鬼谷先生。后来苏秦在赵国当了宰相,地方就在邯郸市。张仪在楚国做个小­官,碰上楚国宰相丢了块宝玉,怀疑是张仪偷的,便不分青红皂白把张仪狠打一顿,满嘴的牙都被打掉了。张仪只好回到家里,叫老婆看看他嘴里的舌头还在不在?他老婆­说,舌头还在。张仪高兴地说,那就不要紧了,他便跑到邯郸找苏秦。张仪一去便住进"招待所"。大概像现在的"北京饭店",但好几天却见不到苏秦的面。后来,苏秦­请他吃饭,张仪来到苏秦的衙门,大厅中摆满了酒席,很是排场。苏秦坐在高处,宴请各国使节和显要,惟独把张仪安排在下面的角上,还只给盛了点仆人吃的饭菜。这下­子张仪的气可大了,便破口大骂了苏秦一顿,带着满肚子的气,回到了"北京饭店"。"北京饭店"的"经理"看到这个样子,就故装愠色地向前问:"张先生神色不好看­,莫非有生气的事吧?"张仪如此这般对他说了一番,并骂苏秦无情无义。这位"经理"乘机说:"这样看来,你在赵国呆不住了?"张仪说:"当然呆不下去了,而且马­上要走。""经理"便问:"你要到哪里去呢?"张仪说:"这倒没想好,不管它,走了再说吧!""经理"说:"看来只有到秦国去。"张仪一想也对,就决定动身。"­经理"陪他到了秦国。他们为了见秦王,还走了走门路,送了些贿赂。以后,张仪当上了秦国的宰相。送他前去的"经理"要告别回国,便问张仪今后怎么打算?张仪一提­起苏秦还是咬牙切齿,恨之入骨,并说:"过两年我一定出兵攻打赵国。""经理"听他这样说,就告诉他:"赵国宰相苏秦是个好人,当时苏秦所以要气你,是故意激你­。他怕你留在赵国定居下来,不求上进,做不了大事。"并说:"如果你留在赵国,充其量也只是让你当个'科长'什么的。""经理"还告诉张仪,策划你到秦国来和给­你的一切花销,全是苏秦交办的。张仪一听,才恍然大悟。"经理"又说,苏秦只希望你当了秦国宰相,15年内不要攻打赵国。张仪立即表示:"只要苏秦活着,我决不­出兵攻打赵国。" 
        这个故事,是用计谋和巧妙的激将法鼓励张仪去独立奋斗,不要苟安。但何尝不是鼓励青年人要有自强精神呢! 
        当然,毛泽东给人讲的故事远不止这些,但却是要青年人向困难挑战,立志到火热的实践中去锻炼,战天斗地,争取胜利。这是他的独特性格,也是他教育子女和青年人的­一贯方针。

前一篇<---本篇--->后一篇

 

返回主页     留言评论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621230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策划:郑厚德     运行和管理:淇县之窗网站

豫ICP备05000447号          豫公网安备 41062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