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多年前,淇河是条溪水纵横,绿竹叠叠重重的美丽地方。”
北京大学教授潘维认为:社会和谐高于市场利益。
在全世界追求经济发展的热潮中,市场发展与环境保护已经演变为一对严重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追求发展与环境的和谐,是我们时代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市场机制刺激人类天然的物欲,无需政府去促进,只需政府去肯定和规范。但社会和谐和环境保护却需要政府去促进和推行,在某种程度上遏制市场理性。
德国是实践此种先进思想的典型。德国法律规定的经济纲领不是市场经济,而是“社会市场经济”,即以社会整体(和谐)利益为前提的市场经济。不久前,这个纲领被大幅调整为“社会环境市场经济”。也就是说,对德国而言,社会和谐及环境保护比市场经济更重要。而我国邻邦日本,也把环境保护做到了极致,特别是在循环经济方面。
环境保护成为世界范围的运动,是市场竞争型的工业化严重威胁了人类的生存环境
从中国环境恶化的现状出发,潘岳同志近日在《和谐社会与环境友好型社会》一文中提出,要“重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目标”。在他看来,重建这种战略目标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调整,即:把环境因素纳入经济宏观决策,调整国土规划,确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制定新能源战略。
正如潘岳文章所述,世界各大文明多少都有环保的传统,而世界各类政治思想中也多少都有维护人与环境和谐的理念。然而,这些传统和理念并不构成今日环保运动的基础。当今保护环境的理念成为普遍的价值观,环境保护成为世界范围的运动,是全球化的现代工业和现代市场竞争体系导致的。更确切地说,是市场竞争型的工业化严重威胁了人类的生存环境。
自工业时代以来,人类财富的主要凝聚形式变成了制造业。各类服务业虽然创造大量产值,却是依托制造业而能生存的。中国工业化的任务依然沉重,半数的、数以亿计的人民还在依赖种植和养殖业生存。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提速,社会迅速变迁,环境问题日趋严峻。一方面,我国必须为今天和将来保护环境,另一方面,我国也必须坚持高速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一方面,社会变迁要求相关问题的解决要制度化,另一方面,社会变迁的速度与制度化的实际程度负相关;一方面,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冲动正在把我国塑造为初级制造业的“世界工厂”,另一方面,我国部分思想者接受了世界性的“环境原教旨主义”思潮,把环境保守当作环境保护。因此,成本与收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国际利益与本国利益,这些错综复杂的问题,远不是进口一个先进的思想所能解决。这就要求我们对环境保护的理解比较深入。
如果把环境问题分成生态和污染两大类,前者的改变是文明进步的必然代价,而后者则是不能容忍的。
自然界的每个有机体都在抵抗其生存环境才能生存。不猎杀野兽,人类就没有衣食,就不能在北方生存。自然的原生态自己也在改变,但改变并非都是人类活动的结果。《诗经•卫风》的第一首是《淇奥》,首句是“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按照歌中的内容,三千多年前,淇河是条溪水纵横,绿竹叠叠重重的美丽地方。这首爱情歌中还提到象牙和鹿皮帽。然而,当年宛似今日西双版纳的河南林县,而今只有克服干旱的“红旗渠”和石头山了。如果不去对抗改变了的自然生态,林县的农业人口就无法生存。如果人类没有对强大能源的追求,对克服地球引力的渴望,就不会有核电站,不会有火箭升空去探索宇宙,不会有当代的通讯技术。文明是有代价的,代价之一就是生态环境的改变。正如西藏的社会经济进步必然带来西藏传统文化的衰落。西欧和北美的生态环境也早已不是工业化之前的那种生态环境。不允许生态出现改变的生态保守主义是天真的,反进步的,甚至发展成一种反人类的倾向。
然而,环境污染不同。环境污染直接杀戮今人与后人,为少数人的眼前利益而牺牲多数人的长远利益,所以必须不惜代价,坚决予以制止。而国家成立环保机构的主要任务,就是与危害人类生存环境的市场利益做斗争,制止气、土、水、声、光等环境污染。
制止市场利益导致的污染,在于政府的自律和决心,在于提高行政主管和广大人民的环境意识
制止市场利益导致的污染,关键在政府的自律和决心。潘岳同志提出环保机构要独立,直线领导,我是非常赞同的。环保工作制约市场和行政的性质决定其必要性。
制止市场利益导致的污染,还在于教育我们的人民和行政主管,让大家懂得“可持续发展”的意义,有意识地去促进循环经济的实施。我国有循环经济的优秀传统,应挖掘我国的好传统,而不仅仅是跟在洋人后面搞新名词,对此,我国循环经济界要注意。我国目前各项经济指标都能超额完成,但环保指标总也完不成,这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
在多数情况下,制止环境污染与容许环境改变之间的界限是泾渭分明的。比如,科学地开发水利水电会改变环境,但能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大幅度地减少环境污染,方向上无疑是正确的。但在少数情况下,我们会进入灰色地带。
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全体公民利益的和谐。维护每个人的生存环境是和谐社会的一个主要方面,而且这是高于市场利益的。
来源:中国环境报 http://www.cenews.com.cn/news/2006-08-04/20018.ph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