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淇河文化研究第一卷(2005-2006)

 

刘庄遗址入围200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相关链接 图)

靖桂宇(鹤壁日报)桂娟(新华社)游晓鹏(郑州晚报)

(记者 靖桂宇)3月10日,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文物报社和中国考古学会主办的“200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入围项目日前揭晓。我市刘庄遗址考古发现成功入围。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活动从1991年开始,目前已评出百余项重大考古成果。“200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最终评选结果将于4月17日公布。
      据了解,在此次初评活动中,我省有3项考古发现入选,分别是刘庄遗址、洛阳瞿家屯东周大型建筑遗址、内黄三杨庄汉代聚落遗址。
        2006-3-13 鹤壁日报
                                                       鹤壁发现先商时期大型公共墓地

        新华社郑州2月8日电 (记者 桂娟)古人员日前在河南省鹤壁市刘庄遗址首次发现先商时期大型公共墓地,共发掘墓葬336座。
      主持发掘工作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赵新平说,这是2005年度南水北调文物保护控制性项目最重要的发现,为先商文化的研究填补了一项空白。
      先商文化是夏代商人族群创造的文化,此前我国发掘的先商文化遗址主要是居址,从未见到过这一时期的墓地。此次发现将为研究先商文化葬俗葬制、人种族属、社会结构、商人渊源等重要学术问题提供实物资料。
      据介绍,墓地位于遗址上层,分为东、南、西三块,三者相连,布局呈“U”字形。其中有随葬品的墓葬208座,占墓葬总数的60%以上,一般随葬陶器1至6件不等,出土有石钺、绿松石串饰以及鼎、鬲、罐、豆、盆、圈足盘等陶器近500件。专家初步判断,这是一处以中下阶层为主的氏族墓地。
      一座石棺墓引起了专家的特别注意,这一石棺由13块自然片石组成,上部平盖3块片石象征棺盖。此外,还发现有近20座在墓主人头脚两端放置一块或多块石头的简化石棺墓。
      赵新平说,这一时期的石棺墓主要见于我国北方长城内外附近区域,中原地区前所未见,石棺墓的发现为探索商族的起源特别是“商族北来说”提供了新线索。
      刘庄遗址位于鹤壁市淇滨区大赉店镇刘庄村南,南水北调中线干渠662公里处。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首批实施的文物保护控制性项目之一,经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去年下半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刘庄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大批仰韶时代晚期遗迹以及较大规模的先商墓地。 
         鹤壁日报 2006-2-9

                                            河南文物探访苦旅:先商部落石头文明的传奇(多图)  
                                         中国网 | 时间:2005 年11 月28 日 | 文章来源:郑州晚报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news/1043124.htm
         上世纪80年代已在此立起仰韶文化遗址保护碑,不想却发现了更为夺目的先商墓群。记者游晓鹏/图 

 





 

 


         刘庄遗址发掘已近尾声,只剩下4个探访。记者游晓鹏/图 

 

 







 

 

 


         刘庄附近的淇河河道古已有之。夕阳西下,波光粼粼。一朝之景,千年未变。记者游晓鹏/图 

        300多座带有大量随葬品的聚落墓葬群,昭示着这是商族建立商朝之前的一个重要活动区域。 

精美的彩陶、绿松石串饰和带有柱洞的房址,诉说着当时人们在有限条件下创造出的多彩生活。石棺、石钺和石斧等石器的出土,则使中原古文明呈现出一个近似石头文明的异态,这个前所未有过的文化片断意味着什么呢? 

        这片土地的主人,是还未建立商朝的商族部落。紧邻其南,是千百年来日夜涌动流淌的淇河水。聪慧坚毅的商族人在淇河水的滋养下,打造出华夏文明的青铜时代。河南省鹤壁市刘庄仰韶文化与先商文化遗址的发掘,为我们逐渐打开了一段先商部落传奇的截面。 

         一次惊人的发现 

        从鹤壁市新区汽车站步行不到2公里,就到了刘庄,一条狭窄的土路在眼前延伸。鸡蛋大小的鹅卵石凸露于地面,光滑的边际,不知缘于河流的冲刷,还是行人鞋底的摩擦。不远处,遗址发掘工地翻出的土堆清晰可见。 

        来刘庄之前,我从资料中获知,这座遗址最早在1932年就被人发现。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搞大规模文物考察,人们再次感觉到了这片土地下涌动着的古老文明的热流,并于上个世纪80年代在此竖立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碑。但由于种种机缘,它的正式发掘,一直到今年6月底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文物保护工作启动才开始。 

        距现场越来越近,已经闻到了泥土的气息。一台拖拉机停在工地的北侧,拖斗里盛的是用于湿润探方的清水,人们或立或站,分布在工地最北向的4个探方前。 

        身后传来一阵自行车的铃声。我挪到一边,几位考古队员和村民匆匆驶过。一位老汉好奇地回头来看我,却像熟人一样招呼:“过来了?”只有500余年历史的刘庄人,曾经和我一样对这片遗址下的埋藏有着浓厚的兴趣,但现在,漫长而枯燥的考古接近尾声,他们的兴趣转移到了造访的外来人身上。 

        考古人员告诉我,刘庄遗址的总面积是30万平方米,这次主要发掘属于南水北调干渠范围内的7000多平方米。目前,工地只剩下3位专业人员和十几位农民工在忙碌,在一周内,最后4个探方的工作也将完成。 

        如今的发掘现场,已经归于平寂。向东看,夏天开挖的50多个探方已经返田,外表上无任何异样,就像它们被发掘之前。后来开挖的十多个探方呈长方形,四四方方的探方隔梁与遍布其中的圆形灰坑,恰如一副战至中局的棋盘,令我想起距离此地不远的黑山,那里曾有人认为是围棋的发源地。 

        但在几个月前,这里还曾有着持续不断的惊人发现。人们最初认为,这片遗址不过是博大精深的仰韶文化又一处实证,但随着发掘的进行,在只有一米多厚的文化层的上层,他们发现了更多的先商文化遗存,包括330多座墓葬、房址和大量随葬陶器。虽然先商文化不是这片土地上最早的聚落,但在国内,这是首次发现的大规模的先商墓群,这对研究商人的葬俗、社会结构与族种渊源将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对夏商周断代工程也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先商文化的乐土 

         51岁的村民周春青轻举小耙,扒拉着探方上的表土。他不明白的是,为什么这里又住人,又埋人,最后又没有了人? 

        老周混淆了时代在这片土地上的叠加。这是一块宝地。古老的淇河虽窄而短,总长不过161公里,但蜿蜒至此,却圈起了一片肥沃的高地。站在这里环视四周,地势明显走低。而老周似乎是为了印证这点,说这一片地村里人是要均分的。 

        处于仰韶时代的先人也看中了这片高地,在此生活繁衍,后来的商族人在此定居,留下了大量居址和墓葬。至于还有没有后继者,只有一米多深的文化层给出了否定的回答。究竟是为什么,战争还是洪水的破坏?这是一个谜。 

        但对人们来说,认定这是一处先商文化的重要活动遗址已经足够了。商族在立国之前,他们的活动和文化是什么样呢?这段历史因为距今年代的久远,有太多的空白需要填补。而今,刘庄遗址,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先商文化的截面。这片遗址中,虽然没有找到金属制品,但陶器种类齐全,鼎、罐、鬲、豆、盘、盆、簋、斝、爵等和完整的陶窑都有发现。当时的人们可以用这些东西,到不远处的淇河取水、做饭。而大量有规律分布的墓葬,也昭示了商人丧葬制度的某种规律,如棺材的方向,头一般朝向东和北,多为单葬,随葬物品则随着家境的差别而多寡。 

        站在隔梁上,近距离观察那些如棋子般浑圆的窟窿,心中生疑古人挖这个大圆是做什么用。考古人员告诉我,那是房屋的柱洞。房子的形状目前还难以推测,但说明当时人们对居住环境有了要求。遗址还发现了一些动物骨头,以及女人用于装饰的绿松石,丰富的出土物,似乎都在说明当时生产力的发展和上层的富足。 

      中国历代都不乏富足的社会,但他们却极少有落后边远民族的张力。因此我更关注的是,作为商族先祖的他们,是如何集聚起力量取代夏朝的呢?一个个还未回填的墓道引起了我的注意,尸骨已被人移走,普遍狭小的墓道,透着一股朴实无华的气势,人躺在里面想翻身都难,但整齐的边沿,却又隐藏着莫名的魄力。这或许是节约用地的考虑,也是力量集聚的一种暗示。隐隐地,我似乎看到了商族人弯腰蓄力的姿态。 

        神秘的石棺之谜 

        除了先商墓葬群的规模,刘庄遗址颇为引人注意的是一些石制品的出土,石斧、石凿还有石钺,最突出的是一座石棺。石棺我没有亲眼看到,听说它被运到了鹤壁市博物馆,但连同它的主人,一具完整的人骨,会在不远的将来被清理后进行展出。 

        中国的土木文明,常被拿来跟非洲以及美洲的石头文明作比,因为土木的易朽,多少人为秦砖汉瓦未现之前那些远古构筑的消失发出过叹息。但在中原地带,一具前所未见的先商时代石棺的出土,却让人一激灵。这是否能代表一种石头文明,或者石头文明在中原先商文化里曾有过短暂的繁华呢? 

        似乎是一种先兆,在穿越刘庄抵达遗址的途中,大大小小的磐石随处可见,村民用石块垒成简单的院墙,围一畦菜地;也有人家以两具石狮子立在门前,惟妙惟肖。浓重的石头气息,愈发使我在内心将石棺与石头文明联系起来。 

        但在电话里,主持这座遗址发掘的专家否认了这种联系。他给我描述了石棺的形状,它是由几十片扁平的石板拼接而成的,一块块地铺在墓主的四周。也就是说,不是想象中的通体完整的石棺。而那些石头,也没有人工的痕迹,似乎就是从附近河里拾捡来的。 

        遗址中还发现了几座墓葬,尸骨的头和脚端放置了石块,这被专家们视为石棺的简化形式。可惜都已见不到,但走在发掘现场星罗棋布的灰坑之间,这些坑的底处通常布满圆形的卵石,犹如一个个鸟巢。而不远处的淇河两岸崖壁,有着更为大块的岩石,附近的浮山,在远古曾为火山,为此地提供了大量火山岩和孕育肥沃土地的火山灰。一个疑问在脑中升起:此地石料遍布,为什么没有石料的更多利用,而只有区区几座石棺呢? 

        根据考古人员的推测,石棺墓主的身份当是这个先商聚落里面的领袖级别人物。遗址还出土有一把石钺,这是一种类似于石斧的器具,它已经由武器演变成一种倚仗用具。不知是否巧合,两种罕见石器的用途,都与势力的象征联系在了一起。我不禁联想起商朝后来的建制,朝廷的礼器使用都是有严格规定的,什么级别的人物配用什么级别的礼器,比如当时的最高级别是九鼎八簋,下面的人依级享之。不然,就是败坏朝纲,是要冒天下之大不韪的。 

        也许在这个聚落里,石头虽然不是一种稀缺资源,却因不朽而成为地位的象征,只有首领死后能够享用。于是,泥土和木材代表着低下与普通,石头成为高贵的象征。但强大的商文明,或许在不久以后就掌握了更为坚硬的青铜的铸造技术,于是,已习惯于土木造屋的他们,对石头的用途,也如今天的刘庄般,成为菜园的垫墙石而已。 

        记者手记公平的河流 

        遗址东南,淇河拐了一个弯,环抱着这片孕育古文明的热土。 

        我沿着岸边的陡坡,下到了水边。几株柳树植根浅滩,根部的毛须蓬松下垂,犹如垂钓的蓑衣老人。河水清澈,周身纹着绿泥的石头密集地躺在河底。两只白鸟立在河心的沙洲至上,意态安闲。“淇水悠悠,桧楫松舟”,诗经中有39篇描述淇河两岸的秀美风光,一朝之景,似乎千年未变。 

        今人沿着河道修建了一条由鹅卵石点缀其间的水泥小路,锻炼的老人们吐着寒气,执手喘息而过。遥想数千年前,是否也会常有几个蓬头小隶,抱盆负罐,赶到河边打水,被这美景陶醉得忘了返还? 

        听老人们说,淇河出产三样贡品,鲫鱼、缠丝鸭蛋、冬凌草。商人在此聚居的时候,鸭蛋大概还没有,冬凌草的抗癌作用也未可知,但河里的肥美鲫鱼,一定是他们圈足盘里的常用食品,“瞿瞿竹竿,以钓于淇”,若是嫌钓鱼速度太慢,“清且涟漪”的河水使鱼儿无处可藏,撒网来得更快。 

        河流,就是这样慷慨,给予人们心田的滋润,壮阔的气魄,还有这些四季不缺的美味。 

        当地人告诉我,淇河的两岸,一侧是浮山,一侧是高地,其河道自古至今未有大变。许是因其贯穿古今而这般稳定,淇河河畔成为一条名副其实的文化遗产走廊。除了刘庄遗址,淇河岸边有众多仰韶文化遗址与人文景观。它的下游,正是作为商代末期四代帝王都城和西周卫国都城的淇县朝歌。淇河之于商人的功业,意义是如此明显。 

         夕阳西下,淇河波光粼粼。我突然想起,相传周文王就是在淇河青岩绝附近那酷似太极图的湾流前,灵动而演出周易八卦,淇河边更有文王观景处、姜子牙垂钓处等人文古迹。冥冥之中,淇河哺育着商人的先族,也滋养着周人的前辈。 

        我不得不再次感叹孕育文明的河流,缘于它的多产,更缘于它的公平。(郑州晚报记者 游晓鹏 文/图) 

前一篇<---本篇--->后一篇

 

返回主页     留言评论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621230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策划:郑厚德     运行和管理:淇县之窗网站

豫ICP备05000447号          豫公网安备 41062202000003号